《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幾分「真」?

  正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雪中悍刀行》,是一部玄俠架空劇,原著「亂燉」歷史,書中出現了很多熟悉的歷史人物或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角色:劉寄奴、董卓、桓溫、王仙芝、黃龍士、魚玄機等等。但歷史粉還是頗關心,故事背景與真實歷史有多少勾連?採訪中,文史學者、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告訴記者,不妨把劇中給出的各種資訊匯總一下,順便也從劇情來說說歷史。

  黃強認為,《雪中悍刀行》劇情處在使用木輪馬車的時代,世襲罔替制度,邊患戰爭不斷,有北椋、北蠻等民族與異姓王的地盤。屬於一個朝代更替,戰爭頻繁的時期,大致可以推算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但也有各種細節指向其他朝代,融入各朝代歷史和掌故,包括宋朝線裝書、宋金時期的鐵浮屠、明朝的網巾等。

  此「北椋」並非彼「北涼」

  電視劇一開始,徐鳳年用一根樹枝在地上畫出一個圓,然後說「當年天下亂局,九國割據,隨之諸侯亂戰。」那麼我們不免好奇,他所說的「當年」是哪年?該劇改編自作家烽火戲諸侯筆下同名小說,講述一位世家子弟徐鳳年歷經磨難最終成長為北椋王的故事。在原著中,「北椋」寫為「北涼」。「北涼」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真實存在過的一個政權,算上逃到吐魯番盆地後的大涼,不過64年,是十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亡的政權。

  但劇中的北椋應該並非真實的北涼。歷史上北涼疆域小,國力差,不具備縱橫天下的能力。從電視劇一開始,徐鳳年等人偷紅薯來看,紅薯是明代中後期才傳入中國。對於劇中歷史背景,又有點凌亂了。直到1914年,紅薯種植面積隻占總種植面積的1%,產量為2%,而同時期玉米的種植面積已達4%。

  科舉考試蠟像 黃沐天攝

  科舉「探花」之名出現在隋唐

  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看到劇中提到科舉制度,又混亂了。劇中有河東林家的林探花角色,所謂探花是科舉時代一甲第三名,俗稱「探花郎」。科舉是中國獨特的選才、選官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影響巨大。但是必須是有科舉制度,才有進士,以及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非科舉時代沒有探花一說。而中國科舉制度誕生於隋唐時期。科舉有什麼作科舉始於隋煬帝大業三年(607),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明令廢科舉,歷時近一千三百年,這期間共出現進士11萬左右,而一甲三鼎甲共三人,每科狀元、榜眼、探花都是一人,三鼎甲約2100人,探花也只有約七百名。

  林探花

  「探花」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也記載:「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共醵罰錢奏宴局,實物皆請同年分掌,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采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唐代詩人孟郊46歲時高中進士,他興奮至極,寫下《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據了解,北宋前期宰相寇準就做過探花郎。

  探花專屬科舉第三名,則始於南宋後期,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同時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的商衍鎏是清代最後一科光緒三十年(1904)的殿試探花。

  黃強表示,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未有科舉,何來「探花」一說?劇中林探花專指科舉第三名,那又必須是在南宋或者南宋之後,顯然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宋朝線裝書現身

  劇中的西楚公主薑泥,在國破山河碎之後,成了北椋世子徐鳳年的丫鬟,負責每月晾曬一次書,劇中是線裝書。古人使用線裝書,是大家的通識,其實線裝書出現在宋朝,之前圖書是竹簡,以及紙張的卷軸、冊頁。

  線裝書是中國古代的紙本書裝訂法,紙張發明在漢代,有漢代蔡倫造紙說。紙質圖書在經歷了卷軸和冊頁兩個階段,漢、唐代只有卷軸形式的書。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圖書主要是手抄本。雕版印刷出現在隋唐時期。到了宋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圖書印刷得到發展。宋代葉開始出現多種圖書裝訂方法,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書產成於宋代。因此《雪中悍刀行》出現曬線裝書的情節,最早也必須是宋代,與魏晉南北朝無關。

  北蠻女子南宮戴了明朝網巾

  黃強注意到,劇中一路保護世子徐鳳年的北蠻俠女南宮戴了一頂網巾,這不是唐朝胡女的帷帽、冪䍦,而是大明王朝的流行網巾。

  網巾,也稱網子。明代成年男子的束發之物。通常以黑色絲繩、馬尾或棕絲編織而成,亦有用絹布制成者。萬歷年間轉變為人發、馬鬃編結。明代男子家居時可以隻戴網巾,外出時則需在網巾上加戴帽子,否則便顯得失禮。

  明代網巾(黃沐天設色)

  網巾的流行,相傳為明太祖洪武初年所倡。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說:「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何物也?對曰:網巾,用於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

  網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發的網子,沒有明確等級區分,大家都爭相使用,皇帝也使用。網巾的造型類似漁網,網口用布帛作邊,俗稱邊子。邊子旁綴有金屬制成的小圈,內貫繩帶,繩帶收束,即可約發。在網巾的上部,亦開有圓孔,並綴以繩帶,使用時將發髻穿過圓孔,用繩帶系栓,名曰「一統江山」;大約在明代天啟年間,又省去上口繩帶,隻束下口,名「懶收網」。明亡後,其制廢。

  明代飄飄巾

  還有明代飄飄巾

  此外,在林探花去北椋王府罵架一場戲中,林探花隨從有一男子戴著明代的飄飄巾。

  飄飄巾是明代一款專供代士大夫所戴的巾子,前後各披一片,因行步時隨風飄動而得名。制與純陽巾相類,唯前後片上無盤雲,流行於明末,具有儒雅風度。若干明代士人如明代畫家徐渭、南明雲間詩人夏完淳,都有戴飄飄巾的形象畫像。

  黃強認為,如果劇情發生的時代是明朝,士人戴飄飄巾,那與身份非常吻合。林探花的身份也沒有問題,只是聲名顯赫、儀表堂堂的探花,斷然不會做罵街這樣與身份不符的事情。

  金代鐵浮屠鎧甲

  嫁接宋金時期鐵浮屠

  此外,劇中北椋有35萬鐵騎,其中的精銳是劇中所說的鐵浮屠。鐵浮屠是中國軍事史上的重灌騎兵,出現與宋朝與金代時期。黃強對鐵浮屠有過研究,出版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一書,論述中國軍戎服飾史。

  他告訴記者,「鐵浮屠」指人與馬都披鎧甲的重灌騎兵部隊,類似南北朝時期的具裝鎧。《宋史·劉錡傳》中說:「方大戰時,(金)兀術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寶塔’;戴鐵兜牟,周匝綴長簷。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官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南宋時,金軍的重灌騎兵因為人穿重鎧,馬匹重甲,對於宋軍造成的威脅很大,宋軍也在步兵中推行重甲,其分量分輕重兩種,輕者三十七斤一十兩重,重者五十八斤一兩。如此重的鎧甲,對於金軍的騎兵不算多重,由馬來負重,更何況金軍騎馬配備兩匹馬輪流負載,但是對於靠兩條腿行進的宋軍步兵那就太沉了,還沒到交戰,體力就消耗差不多了,其機動性、戰鬥力都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與金軍重灌騎兵交戰焉有不敗的道理?

  金人騎兵與馬具裝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人披鎧甲,馬披具裝鎧的戎裝,遠不如後來西夏的鐵風箏、金代的拐子馬、鐵浮屠沖擊力量大。

  結語

  頗有意思的是,《雪中悍刀行》是一部長篇巨制小說,書中的世界恢宏龐大,所塑造的歷史長達千年。書中共出現了各個朝代和國家十幾個,歷史背景相當混亂,可以說囊括了整個封建時代的歷史,跨度相當大。小說作者烽火戲諸侯將中國幾千年古代史中的歷史人物,拍散揉碎又重新組合,塑造出劇中源於歷史人物,卻又脫離人物局限的全新形象。比如徐驍這個人物,「人屠」稱號在歷史上是屬於秦國的白起;封異姓王這件事情可參考明代初期的軍事家徐達;滅六國的功績參考戰國末年秦國將領王翦率軍屠滅六國。有人看得津津有味,也有專家擔心,如此「混搭」歷史,會不會誤導觀眾。而如此架空歷史,則服化道來說沒有準確性的要求。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

>《雪中悍刀行》到底有幾分「真」?

《初戀那件小事》的小水「大變樣」,從清純小女生變成性感女神

尋夢園

匪我思存的3本經典小說,強推《千山暮雪》《愛情的開關》

尋夢園

斛珠夫人:帝旭不想負紫簪,卻傷了緹蘭和海市,他的愛,傷人傷己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