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日劇《太陽的季節》,陽光下的灰色青春

  

  時值冬季,透過指縫看向頭頂上下午三點的太陽,總會不由想起一部舊日劇——《太陽的季節》來。

  這是2002年時的傑尼斯主力新星瀧澤秀明成年後的轉型之作,也是日本文學名作《太陽的季節》的新世紀翻拍版。

  撇開明星轉型、名作翻拍等話題,該劇編劇基本在線、演員演技在線、音樂在線,本身也算是一部質量上乘的日劇,尤其是它殘酷又深刻的現實意義,放到18年後的今天,甚至以後很多年,都依然使人警醒。

  故事:太陽的季節,灰暗的青春

  該劇講述的是主人公津川龍哉對自己20歲夏天的回憶——一段發生在最陽光的年華、最陽光的季節裡的最灰暗的成長故事。

  津川龍哉小時候目賭了父親因事業失敗而自殺,他深受刺激,立下出人投地的志願,一路苦讀,終於考上了名牌大學。在大學裡,他遇到了因拒絕貸款而導致父親作坊倒閉的若葉銀行的公子慎二。懷著父親自殺的仇恨,以及對出生富貴的慎二的嫉妒和羨慕,他開始了「復仇」:接近慎二、博得他的信任,暗地裡搶奪他最珍視的未婚妻——小宮山地產社長的獨生女由紀……

  然而,人生中的許多計劃總會被各種意外打亂。一次龍哉在十字路口幫助了腿腳不便的少女英子,兩人因各種巧合越走越近。在單純善良的英子和她安靜的鋼琴聲的感染下,龍哉焦躁的心漸漸平靜,決定放棄復仇。可當他向慎二坦白一切後,迎接他的卻是慎二猛烈的「懲罰」……

  龍哉的生活頓時陷入低潮。此時,他受到陷入事業低谷的小宮山地產要員折原的誘惑,決定向慎二反撲。他拋棄英子,再次接近由紀,與折原聯手致使若葉銀行倒閉,並獲得了由紀父親的信任,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然而此時,小宮山地產陷入危機,他猛然發現自己只是遭折原利用,到手的財富和地位瞬間化為烏有……

  龍哉萬念俱灰,跳海自殺時卻被慎二所救。此時一無所有的他才發現,英子和好友耕平始終都陪在他身邊。他終於鼓起勇氣放下過去,準備與英子一起走向未來時,英子卻在他眼前死在了他們相遇的十字路口……

  感悟:追逐中失去,失去才得到

  看完劇後好些天,都始終為劇中人心痛、遺憾。龍哉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到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才赫然醒悟;英子即使被傷害也默默守護著龍哉,剛剛抓住幸福卻匆匆離世;慎二和由紀本該有圓滿的人生,卻被突如其來的龍哉打亂了人生軌跡;響子找回了初心,卻永遠失去了女兒……

  最令人唏噓的自然是主角龍哉。他一路狂奔,想要逃離父親的自殺陰影,逃離自己所處的階層。但是,他並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以為是金錢和地位,然而追逐的過程中他始終在痛苦——拋棄帶給他內心安寧的英子、一起跑步的摯友和喜歡的跑步,在善良的本性和熏心的欲望中苦苦掙紮。等到幡然醒悟時才發現,他只是想跑回童年那個真誠、善良、內心安寧的自己而已。

  這種「兜了一大圈才發現,真正的渴望就是初心」的橋段著實是戳痛人心,現實中有多少人犯過、或是正犯著跟龍哉同樣的錯誤!龍哉有幸在20歲時就發現錯誤,得以糾正人生軌跡,然而現實中有多少人是直到人生終點才意識到這一點!時光無法逆轉、人生無法重來是人最大的悲劇,龍哉的經歷無不警醒著看劇人:要時不時地捫心自問——你的初心是什麼,你內心最渴望的是什麼?你正在拼命追逐的,真的是你最想要的東西嗎?

  對於龍哉來說,最大的悲劇是:失去英子時才發現,她就是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這種無法挽回的沉痛和懊悔,是對他犯下的過錯的最大的懲罰,也延續到了看劇人的心中,拷問著看劇人:你知道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嗎?最珍貴的東西是不是已經握在你手中了但你卻毫無察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除了龍哉的經歷帶給人的警醒,該劇也能引人去思考不少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

  1. 人與社會——在財富不均、階級分化的現實社會,一個人應該怎樣在社會中定位自己,怎樣平衡自己的心態?

  龍哉扭曲的心態、脫軌的成長經歷,其根源即是財富不均的社會。如何定位自己,平衡心態?這是絕大多數人可能要花一輩子去面對的最現實的問題。

  2. 人與家庭——怎樣看待原生家庭?如果原生家庭帶來了陰影,是轉身逃離,還是勇敢直視?如果成長在家庭的庇護下,該怎樣將自己從家庭中獨立出來,獲得成長?龍哉一直想逃離父親的自殺陰影,但最後終於發現,他根本無法逃離,而應該面對和接受;英子20年來都生活在母親的過度保護和支配下,感受不到「活著」的實感,經過勇敢的反抗,她找到了獨立的自己,也得到了母親的理解;慎二也在一系列事件後意識到自己一出生就擁有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的東西,他主動離開家和熟悉的圈子,開辟自己獨立的人生。「如何對待原生家庭」是個棘手的問題,每個人也各有各的情況,但這三人的經歷也算是提供了幾種解決范例吧。

  3. 人與他人——親子間、朋友間、戀人間應該怎樣相處?

  4. 人與自己——在金錢、權利、地位、名譽等誘惑面前,怎樣才能傾聽自己的內心,發現內心的真正渴求?

  龍哉出生清貧,一路艱辛,對權利、權利、地位有著天然的渴望,因而他也很容易地被這些誘惑蒙蔽了雙眼,看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響子因對鋼琴的熱愛而獲得了名譽,卻在對名譽的過度追求中忘記了初心。怎樣和自己的內心相處?這大概是每個人都需要終生探索的終極問題吧。

  解析:從編劇角度來看《太陽的季節》

  很多人覺得這部劇編劇很一般,甚至很爛,但個人以為,雖不乏瑕疵,但能在日劇11集的限制中編成這樣還是很不錯的。細看的話,還能發現編劇花了不少心思,用了不少技巧。以下是對故事發展和表現方法的簡單剖析。

  一. 故事發展

  1. 心魔(心結)

  很多人將英子當作這部劇的女主角,但其實這部劇只有一個主角,即龍哉,他的成長歷程(人物弧光)就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內容。英子雖然重要,但也只是促成龍哉成長的一號女配角而已(也因此飾演英子的池脅千鶴當年獲得的是日劇學院賞的「最佳女配角」)。

  一般單一主角、表現人物成長變化的故事,主角一開始都有一個「心魔」——阻礙他前進,使他陷入當下各種糟糕局面的根本原因。他的成長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心魔。而這個解決心魔的過程,就是「人物弧光」。

  這裡龍哉的心魔即是父親自殺的心理陰影,以及隨之產生的想要逃離出身階層、渴望金錢地位的欲望。

  在劇中,龍哉與「心魔」的關係主要通過他與童年的自己的對視來表現:

  ·2集末尾:成功勾引由紀後回到家,起身關窗時,他看到了那個在大雨中望著父親的屍體、咬牙切齒的童年的自己,表現此時他正被心魔糾纏;

  ·7集開頭,龍哉剛回憶完小時候在海邊無憂無慮奔跑的場景,緊接著就回想起了大雨中憤恨的自己,這裡反映出雖然他在英子的感染下內心安寧了不少,並已經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公布於眾,但是,他的心魔——父親自殺的陰影,逃離自己所處階層的渴望——依然沒有清除,他的成長之路還沒走完。要徹底解決心魔,他還需更多的磨練和教訓。

  ·11集:與在沙灘上歡快奔跑的自己相視而笑,對過去釋懷,此時心魔徹底清除。

  2. 人物弧光

  ·1~2集:龍哉為心魔所困,主動勾引由紀,但由於英子的偶然闖入,龍哉的世界開始向兩個方向行駛;(起點,偏負)

  ·3~7集前段:龍哉在英子(象徵內心的安寧)和由紀(象徵對慎二的報復)這兩個選擇的角力與矛盾中,漸漸選擇靠向英子,但心魔並未清除;(偏正)

  ·7集後段~10集:在慎二的打擊侮辱和折原的引誘挑下,龍哉拋棄英子,再次接近由紀,開始反擊慎二,此階段心魔空前強大;(下降——轉負——極負)

  ·11集前段:龍哉對過去釋懷,心魔解除,並再次靠向英子;(再次轉正)

  ·11集後段:龍哉由英子之死明白了自己的真心,最終成長脫變,完成人物弧光。(上升,極正)

  除了龍哉,劇中其他人物也有明顯的人物弧光:

  ·英子——從順從母親、準備放棄作曲,到順從自己的心意、堅持作曲。

  ·響子——從為名譽而彈鋼琴到回歸初心,只因純粹喜歡鋼琴而彈鋼琴。

  ·慎二——從過度依賴顯赫家世而毫無察覺,到主動從家庭中獨立出來,自食其力。

  ·折原要——從無停止地追逐功名,甚至不惜傷害他人,到最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贖罪。

  3. 故事結構

  故事結構——四個部分,八個轉折點

  ·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布局——亮出所有關鍵人物,講述背景故事,引出誘發事件,設置懸念;

  第二部分:反應——主人公對誘發事件的反應;

  第三部分:進攻——主人公開始進攻,開始征服心魔;

  第四部分:解決——主人公鼓起勇氣解決問題,征服心魔,完成脫變。

  ·八個轉折點

  1) 起點:故事的開始場景或繼發事件。

  2) 誘發事件(此為可選項,因為誘發事件也可以是第一情節點)。

  3) 第一情節點:一些影響和改變主人公地位、計劃及信仰的事情發生,迫使主人公採取措施作出反應。約在故事的1/5或1/4處,到這裡為第一部分。

  4) 第一關鍵點:敵對勢力的第一次直觀展現,大約在故事的3/8處,或是在第二部分的中間。

  5) 中間點:故事情節發生轉變,一些新事件改變了前後的故事節奏,改變了讀者或主人公的理解,或是同時改變了二者的理解。一般在故事的1/2處。到這裡為第二部分。

  6) 第二關鍵點:敵對勢力本質和力量的又一次展現,約在5/8處,或者說是在第三部分的中間。

  7) 第二情節點:性質同第一情節點,約在故事的3/4處。到這裡為第三部分。

  8) 終點:最終的解決場景或繼發事件。到終點即為第四部分。

  該劇的7個主要轉折點及其位置大致為:

  1) 起點:龍哉在沙灘上劃壞慎二的車子,嫉富如仇。人物弧光偏負。

  2) 第一情節點(在該劇中同時也是誘發事件):2集末,龍哉勾引由紀成功後,去接英子,與英子的生命糾纏起來。此後受英子的影響,人物弧光開始由負轉正。

  3) 第一關鍵點:5集末,龍哉帶著英子逃出和泉家。說明在「真實渴望」和「虛假欲望」角力中,他已經靠向了「內心渴望」這一邊。

  4) 中間點:7集末,陷入生活困境的龍哉接受折原的引誘,開始對慎二反擊、爭取財富和地位,劇情發生轉變,人物弧光也陡然由正轉負。

  5) 第二關鍵點:8集末,龍哉帶由紀回公寓,告訴英子「這裡已經沒有你的位置了」。說明在「真實渴望」和「虛假欲望」角力中,他選擇了「欲望」。

  6) 第二情節點:10集後段,小宮山地產陷入危機~龍哉跳海自殺,龍哉失去所有,從巔峰跌落谷底,劇情再一次發生轉變,人物弧光由極負開始轉正。

  7) 終點:秋日晴天,龍哉帶著樂譜來到海邊,望向太陽。失去英子的他決定帶著所有傷痛,勇敢地活下去。人物弧光達到極正。

  註:在這部劇中,「敵對勢力」可以看成是龍哉的「真實渴望」和「虛假欲望」的角力。

  二. 表現手法

  1. 象徵

  該劇最明顯、用得最多的表現手法應該算是「象徵」。「太陽」「奔跑」「大海」「十字路口」等常出現的東西都有其特定的象徵意義。

  (1) 太陽——龍哉的內心渴望

  ·開始:被雲遮住的太陽——象徵此時龍哉內心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

  ·前半段:刺眼的太陽——象徵龍哉渴望著金錢、地位,然而卻高不可攀,內心苦悶而躁動;

  ·後半段:直視的太陽,強烈的光線讓人眼前發黑——象徵龍哉此時被錯誤的欲望蒙蔽了雙眼,完全看不到內心的真實渴望;

  ·結局:瞻仰秋天明晰、燦爛的太陽,與第1集故事起點處被雲遮蔽的太陽和第7集故事中間點處直視的讓人眼前發黑的太陽形成對比——象徵著此時龍哉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內心渴望。

  (2) 奔跑——龍哉的行動

  ·開始:發泄地、沒有目的地的、單槍匹馬的奔跑;

  ·結局:認真的、有目的地的、集體的奔跑。

  (3) 大海——龍哉的心理狀態

  整部劇的場景以龍哉在海邊瞻仰太陽開始,又以他在海邊瞻仰太陽作結,中間也出現了出現了多次大海、沙灘,私以為大致可以將龍哉幾次在海邊時的心情看成他當時的心理狀態。

  ·開始:夏天灼熱太陽下的大海,沙灘上停著豪車,波浪中起伏著豪華遊艇。象徵著龍哉此時的欲望是金錢、權利、地位,內心充滿了不滿、嫉妒和憤怒。

  ·中間:與英子安靜地並排看海、回憶小時候與好友耕平在海邊無憂無慮奔跑的場景,這時的龍哉心情平靜,也表明內心的安寧才是龍哉的真實渴望。

  ·結局:秋日晴天,獨自一人來到平靜的海邊。象徵著龍哉已經獲得了內心的安寧。

  (4) 十字路口——命運轉折點

  龍哉和英子的故事,始於兩人相遇的十字路口,終於同一個十字路口,其中還有多次可能會將兩人導向不同人生軌跡的轉折時刻。

  ·第1集開頭:相遇,龍哉幫英子撿樂譜。試想,兩人如果真的是擦肩而過了,也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但英子對作曲的愛致使她散落了樂譜,龍哉內心的善良使她幫助英子撿樂譜,兩人的命運之輪開始靠近。

  ·第1集末、第2集首:龍哉在路口等英子,還給她樂譜。試想,如果龍哉不來還樂譜,再或者交還樂譜後兩人各自走開,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可以說這是一個轉折。

  ·第7集後半段:龍哉急匆匆穿過馬路時,用餘光看到了不遠處走過的英子,立刻折回攔下了她。試想,如果當時他沒看到英子,英子就這樣回家了,或許後面的故事也會不一樣。這又可以說是一個轉折。

  ·第11集中段:英子在路口遭遇車禍。這是最後的轉折,也是全劇最大、最重要的轉折(高潮)。

  (5) 太陽的季節——炙熱的時間

  ·太陽的季節——整個故事發生在7月~9月間,正是太陽最炙熱的時期,算是表象上的「太陽的季節」;

  ·故事發生在人生中最有活力、最躁動的20歲,可以說是人生中的最為炙熱的「太陽的季節」吧。

  2. 前後呼應、回環往復

  即「一梗多用」。同一人物在同一場景或同一種情境下不同階段的行為舉動,通過行為舉動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變化,從而描繪出人物弧光,該劇中也用得也比較多。

  與寫作中的「前後呼應」一樣,這種情節安排不僅能表現直觀地展現人物變化,深化情感,還能創造出一種「回環往復、耐人尋味」的「餘韻」來。

  (1) 瞻仰太陽

  故事開篇,龍哉站在大海邊瞻仰太陽,滿心都是嫉妒、苦悶和憤怒;結局處,龍哉也是站在大海邊瞻仰太陽,但此時他已獲得了內心的安寧,並鼓起勇氣開始新的人生之路。

  (2) 飛散的樂譜

  第1集中,英子過馬路時不小心被撞倒,手中的樂譜飛散滿天。與她擦肩而過的龍哉看到飄落的樂譜,折回去幫她撿拾。最後一集中,英子在馬路對面看到由紀拿著刀刺向龍哉,焦急地要沖過去,卻被迎面駛來的汽車撞倒,手中的樂譜飛散滿天。看著飄落的樂譜,龍哉難以置信地走了幾步,終於飛奔向倒地的英子……龍哉與英子的相遇和永別,都是在同一個十字路口、在飛散的樂譜中發生的,傷感中又有些諷刺,大概這就是兩人無法逃避的命運吧。這種「似曾相識,但卻天翻地覆」的情節安排能給人以強烈的心靈沖擊,令人不由感嘆:命運真是造化弄人(龍哉其實是自食其果,只是可惜了英子……或許這就是英子的命吧)!

  (3) 天橋上的沉思

  第4集中,響子看出龍哉並不明確自己對英子的感覺。怕女兒像自己一樣為感情所傷,她禁止龍哉再見英子。深受打擊的龍哉站在「港區芝公園三丁目」的天橋上陷入了沉思。

  第6集中,英子離家出走,暫住在龍哉家裡。慎二勸英子立刻回家,不要給龍哉添麻煩。心情矛盾的英子也是站在天橋上陷入了沉思,而她恰好就是站在之前龍哉站過的位置上,連拍攝的角度、鏡頭的轉換都分毫不差。

  很明顯這是有意為之的,兩人都曾站在同一個地方、思考著「要不要離開她/他」這件事,而思考的結果都是「離開她/他」,這種呼應營造出了一種轉折點般的緊張感——決心已下,這下兩人的感情該怎麼走呢?而兩人這種不約而同的行為又產生了一種「命運」的巧合感和「情感默契感」,讓人覺得這兩個人果真是「命運相連」,肯定不會就這樣結束的。

  (4) 「走向」

  第1集末,龍哉看著馬路對面的英子向他微笑、抬起腳慢慢向他走來;最後一集末,龍哉回想起了這一場景,路口還是那個路口,他也還站在同樣的位置上,然而對面已經沒有了英子,他也不再是原來的他了。這次,他抬腳走向記憶中的英子,然後走向新的人生。這裡,現在與過去重疊了起來,深深的懷念與懊悔也從龍哉心裡蔓延到了觀劇人心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特寫鏡頭中,人物周圍渡上了一圈藍紫色的暈影,給人一種懷舊、回憶的感覺,大概龍哉對英子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這一幕了吧。

  (5) 「對視」

  第2集後段,龍哉與大雨中憤恨的童年的自己對視,心中是仇恨、憤怒與痛苦;最後一集前段,他與在沙灘上奔跑的童年的自己相視而笑,終於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3.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的自白式回憶

  整部劇應該是故事結束後的某個時間裡津川龍哉對於自己20歲夏天的回憶。每一集都是以自白開始,以自白結束,中間也插入了不少心理獨白,且多數自白充滿了懊悔、遺憾、懷念的感情(多用「だったのに」這種後悔的語氣)。將事後回想時的自白與感慨,編織進正在講述的已發生的事件中,就會使情感更強烈,感悟也更深刻。若要講述一個人某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私以為用這種敘述方式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4. 對照

  (1) 對照式的人物設定

  ·龍哉焦躁不安,總是在發泄地奔跑,從來都注意不到周圍的景色。然而在躁動的狂奔中,他真實的渴望卻是內心的安寧。英子安靜柔和,因輕微殘疾而行動不便,總是注意著周圍細微的變化。在簡單的生活中,她也暗暗憧憬著某種能帶她沖破平靜的力量。可以說正是兩人互補的性格和願望,才引出了之後所有的故事吧。

  ·英子的鋼琴如月光般簡單柔和,響子的鋼琴如暴風雨般華麗激烈,截然相反的兩種音樂風格正是這母女兩人的性格外化,也暗示了兩人存在著矛盾,並終將激化。

  ·英子出身普通,外表清純,性格溫和恬靜,對於感情從不強求;由紀是房地產巨頭的大小姐,衣著時尚,傲嬌而強勢,想要的東西就會盡力去爭取。這兩個完全相反的女孩構成了龍哉欲望天平的兩端,也成為了引發劇情張力的兩個點。

  (2) 對照式的場景設置

  ·劇中龍哉&英子、龍哉&由紀、英子&由紀的場景總是相繼出現,很明顯是意在說明龍哉當時的心態與選擇——由紀or英子,內心的安寧or虛偽的欲望?

  ·第5集中,龍哉去車站送母親回家,母親告訴他:「接下來的路你要怎麼走,就看你自己了,媽媽不會說什麼的。雖然你在媽媽心裡一直都是個孩子,但是,你已經是個大人了。」接著場景就轉到英子家,無論英子怎樣強調「我已經長大了,已經能一個人走了,我想一個人走走看」,母親依然緊緊抱住她不放,說:「你只要聽我的話就好,隻相信我一個人就好。」這一前一後兩位母親的行為,表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母愛——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的信任和不放手的過度保護。既道出了龍哉和英子的某些性格成因,也使看劇人思考:父母之愛究竟是什麼?父母應該怎樣去愛孩子呢?

  啟發:《太陽》啟示錄——怎樣拍出一部好劇

  雖說20世紀90年代的「日劇黃金十年」過後,這十幾年的日劇(動漫亦然)質量、勢頭都大不如從今,但不管從哪方面來說,日劇的水準還是要高出國產劇一大截,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太陽的季節》的收視率不算理想,但瀧澤秀明和池脅千鶴憑此劇拿到了當年日劇學院賞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另外該劇還拿到了「最佳片頭」,觀眾對該劇的評價也不錯。因而總體說來,它還是一部很優秀的日劇(要是跟現在的日劇比,那真是要甩出好幾條街了)。

  怎樣拍出一部好劇?或許從《太陽的季節》,或者說從日劇中就能得到一些啟發。

  一. 「造劇」啟發

  1. 切合時代、正中人心的主題

  日劇很擅長表現現實主義話題和社會問題。該劇的主題是探討「何為內心的真實渴望?怎樣在金錢、地位、功名等外界誘惑下傾聽內心的聲音,活出真正的自己?」從古至今,這都是人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尤其是誘惑空前增多的現代物質社會。該劇通過一位20歲的青年「在錯誤的道路上不斷追逐,失去寶貴的東西後才發現內心渴望」的故事,真真切切地給人們敲響了一記警鐘。

  2. 短篇幅逼出的緊湊節奏

  在按季度、按周播放的放映慣例下,大部分日劇只有10集左右。短篇幅使得很多劇無法伸開手腳去講故事,也導致了大量「爛尾劇」的誕生,不過它也有好處——篇幅一短,就不能有那些個可有可無的冗贅情節;而周播放制度又逼得編劇為了使觀眾在隔了一周之久後還能繼續看劇,不得不在劇中時不時地甩出一堆「包袱」、在每集末尾設置足夠吊人胃口的「鉤子」。私以為,以上這些正是日劇好看的重要原因,其欠缺也是國產劇不好看的重要原因。

  3. 考究的細節

  日本人是出了名的「細節控」,日劇自然也不例外。對於該劇來說,個人特別注意到了一點:和泉響子的服裝。仔細看就會發現,她的衣服很獨特——多是收腰的長款連衣裙,款式經典,做工考究,質地很好,很像上世紀前半葉的貴族婦女穿的高級洋裝,穿在她身上,盡顯這位世界著名鋼琴家的高貴氣質。再一看CAST,發現她的服裝是一位叫「渡邊雪三郎」的設計師單獨設計的。這點細節都做到位了,真不能不讓人佩服!

  4. 輔助部分也精彩

  或許這也能算是「細節控」的表現之一——對於OP、ED、主題曲等輔助部分,日本人也從不怠慢。大部分日劇、日本動畫都會單獨制作一個OP、ED短片,導演們會在這裡大玩創意、大膽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因而多數短片都相當精彩,有的甚至還會搶正片的風頭。

  這部劇能拿當年的「最佳片頭」,制作自然不俗。量身定做的主題曲「キ·セ·キ」(既能寫成「奇跡」,也能寫成「軌跡」)就是主角龍哉的心聲流露;短片中奮力奔跑的龍哉、表情悲傷的英子,都與劇情相匹配,經過模糊處理的太陽、藍天、樹林,顏色昏暗的海浪、紅花、草葉,似乎暗示了劇中人迷茫、昏暗的心境;畫面的藝術效果也很強,隨便截張圖都能拿來做桌面。總之,這確實是個不錯的片頭。

  5. 與時俱進的名作改編

  《精進》一書中說:「一部經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種接近‘事物本質’的東西,也就是某種根源性的東西,所以世間千殊百異的人、事、物,最後都有可能和這個根源性的東西發生共振。」石原慎太郎的《太陽的季節》雖然頗受爭議,但依然算是文學名作。其「根源性」在於,它體現了在社會與自我認知的矛盾中迷失,找不到正確人生道路的青年苦悶與彷徨的心情。而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青年們總會有這樣一段時期,這種「不受時代限制的共通性」,使得它本身就能從人的心底引發共識。

  在保持這一核心主題的前提下,劇本將背景搬到21世紀,結合社會現實,展現了21世紀青年的矛盾與苦惱,對人物設定也做了顛覆性改編(主角龍哉直接由資產階級富家子弟改成了無產階級窮困青年,有人笑稱是《太陽的季節》改成了《蟹工船》)。因此除了沿用了原作品名和人名,該劇基本上可以說是全新的原創作品,但我們依然能從中抽取出原作的「根源性」主題。

  以名作的「根源性」主題為源頭,與時俱進,從當下現實出發做改編。最好的改編,大概就是這樣吧。

  二. 瑕疵和反思

  該劇憑借深刻的故事、精湛的演員表演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也拿到了三項學院賞,但收視率並不理想。當然收視率並非評判影視作品的硬性標準,但它畢竟展現了觀眾的反映。尤其是商業作品,就更需要去重視收視率了。

  分析其收視不佳的原因,主要可能是以下三個:

  1. 灰色人物主角

  矛盾的灰色人物主角可能是最大的原因。劇的第一集就直接展現了出了龍哉的陰暗面,後半部分更是直接黑化。整體來看,這個人物確實不那麼討喜(倘若不是瀧澤出演,而且還演得非常好,估計就更不討喜了)。

  當然不是說以灰色人物或反面人物為主角不好,反面主角的偉大作品也非常多,而且,講述「一個壞人是如何變好的」的故事往往更深刻、更有內涵、更令人難忘。例如,10年後播出《高達Seed》和《高達Seed Destiny》的HD版時,當初十四五歲的觀眾們已然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煅燒了好幾年,此時回頭再看,不少人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飛鳥,原因很簡單——正如他的名字「真」,他才是最接近現實、最「像個人」的人。

  但難以直視人性的弱點和黑暗面就是人類的習性,因此在以反面人物為主角時,應該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調和,譬如創造背景故事,使觀眾對他產生同情;強化他的核心正面品質,使人不對他過於反感和抵觸(我以為飛鳥敗就敗在一出場其負面性格超出正面性格太多,讓人不好接受,更何況核心觀眾還是「黑白分明」的低年齡層人),等等。

  2. 陰暗的色調

  該劇的劇情本來就偏陰暗,部分情節使人感到壓抑,而畫面的整體色調又是偏冷感的灰色和藍色(連劇中唯一的「暖色調」英子的服裝都多是藍色系,難道是池脅千鶴更適合藍色系的服裝,或是為了表現英子的「清純、乾淨」,亦或是為了色調統一故意為之的?),並採用了大量近鏡頭,這就更加重了「陰暗感」和「壓迫感」。

  私以為,在主基調中加入少量與之相對的「暖色調」進行調和,如暖色調的背景、少量輕快的情節,或許它看起來會更舒服一些吧。

  3. 後段崩塌的節奏

  前9集的節奏還是比較合適的,但最後2集的進展變化過於迅猛,大落大起,劇情有些崩塌;後半部分勾心鬥角的商戰既不真實也不驚險。其原因可能是:一、受集數限制,為趕進度後面難以發揮;二、編劇不擅長寫職場。

  不過,把控節奏本就是難事,大量「爛尾劇」的產生也主要是因為沒能掌握好節奏。或許這也只能靠學習研究和經驗積累了吧。

  最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裡聊聊自己最喜歡的日劇,來說說問什麼喜歡,說不定你提到的故事就對大家有所啟發呢~

>深度解析日劇《太陽的季節》,陽光下的灰色青春

《籃球少年王》公開第2彈PV 10月2日播出共全4季

尋夢園

火影忍者丨須佐能乎VS八岐大蛇

尋夢園

鬼滅之刃:你有見過這麼美的鬼嗎?收藏哭唧唧的墮姬的可愛表情包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