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11年,孫儷育兒日常又上熱搜:她怎麼這麼會養孩子?

  不久前,娘娘孫儷在自己的微博發長文,記錄與兒子等等的聊天。

  等等委屈地說,他不想做哥哥,想做弟弟或妹妹……

  因為做哥哥的壓力很大,做好事不被表揚,而被認為是理所應當。而妹妹做了一點點就會收獲無數讚美。

  他覺得很不公平……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但他們沒有機會和勇氣對父母訴說,於是也就被忽略了。

  但等等願意跟媽媽敞開交流,而孫儷也溫柔回應:

  「小孩子承受這樣的壓力是不對的,有委屈都可以和媽媽交流。」

  「對於旁人的評價,我們不用過分在意……如果覺得不合理,你可以非常有禮貌地告訴他此刻你的感受,我支持你……」

  等等被媽媽理解和認同後,心情明顯變好,並從事情中有了自己的人生體會。

  有網友說看了孫儷的記錄,瞬間淚如雨下,因為自己從來沒有被父母這樣對待過。

  長大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絕大多數的心靈困境和情緒黑洞,都是一個人咬著牙默默熬過去的,而身邊卻了無一人。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需要積極關註。

  

  沒有被積極關註過的孩子,很難相信自己

  在親子關係裡面,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日三餐的細心照料,也不是父母口中無怨無悔地付出。而是那些被父母「積極關註」的時刻。

  那才是滋養孩子心靈的源泉。

  但很多父母,都在本末倒置。

  霸氣十足的硬漢、大導演姜文,獲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收獲了家庭的美滿幸福。

  但與母親的關係仍是他內心最大的傷痛。

  1981年,姜文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他想,母親一定會為自己高興。

  沒想到母親接過通知書,只看了一眼就啪地扔在了一邊,然後對姜文說:「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了,你別跟我聊這個。」

  姜文的滿心歡喜被澆了一盆冷水,只能憋著一切情緒去洗衣服。

  很多孩子與父母交流分享的熱情,就是被這樣一次次地冷漠澆滅的。

  他們的感受和情緒,是不被看到的,沒有被接納和尊重的,也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此後,他經常討好母親,甚至給媽媽買房子,但依然沒有獲得過好臉色。

  母親的打罵和拒絕,讓看似霸氣的姜文落寞地承認,自己其實是不自信的,不知道如何融入人群中。

  在與許知遠的對談中,他坦白說:這輩子最失敗的,就是和母親的關係。

  讓人唏噓,也令人心疼!

  直到成年後,他依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和媽媽親親熱熱,暢所欲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

  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都應當得到愛。

  而這份愛顯現的第一步來自於哪裡?就來自於積極的關註。

  所謂積極關註——就是來自他人的關心、讚許、尊重、認可、溫暖等。因為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積極的關註,他就會在潛意識中形成「我是不好的」「我沒什麼價值」「我不值得被愛」諸如此類的負性自我概念。

  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母的積極關註,無論長大後獲得多大的成績,始終無法全然自信,認可自己的生命價值。

  

  伴侶關係的維護,同樣離不開積極關註

  羅傑斯說,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積極關註的需要。

  在親密關係中,同樣需要彼此的積極關註去實現理解、尊重和扶持。

  有一句話叫: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一位來訪者小麗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我之前談過一個男友,跟他在一起比自己一個人更孤獨。

  我換了一個新髮型,興沖沖跑去讓他看看我有什麼變化,他會眼睛掃一眼,漫不經心地吐出一句:沒什麼變化,老樣子。」

  兩個人看似有交流,其實內在完全沒有連接。

  小麗說:「他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看不到我真實的需求。這種關係讓我很孤獨,很絕望。」

  關係最重要的本質就像一面鏡子,照出關係中的雙方。

  在關係裡得不到伴侶積極反饋的人,就像站在一面鏡子前,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心中自會戚戚然。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性基本上是社會性的,我們對他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

  因而,「關係」處於人性發展最核心的位置。

  尋求與他人的連接是人的本能,沒有關係就沒有自我。

  所以,我們天生就需要在關係中被看見、被關註、被認可、被接納。

  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伴侶成為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是成年人最能獲得心靈滋養的地方。

  有的人雖然事業發展不錯,但是親密關係不好,被伴侶忽視、冷漠對待,他的自我概念就會不穩定。

  《財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來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談到如何經營兩性關係時,他說:

  「不管我多忙,我都會騰出固定的時間和妻子在一起,聽她說話,陪伴她,把我的時間投到她身上。關註她的每一點變化,給她好的反饋。」

  平淡的語言,簡單的方法,但卻是真正行之有效地關註到對方的方式。

  看見她,關註她,理解她沒有那麼難,把你的時間花在對方身上就足夠了。

  

  為什麼我們的積極關註總是有條件的?

  在絕大多數人的關係裡有一個現象,那就是:

  似乎彼此總是需要做到一點什麼、擁有一些什麼,才能接納、認可對方。

  名校畢業的小A頭頂光環進入知名企業工作,但她說自己一直不快樂。

  她總覺得沒有被家人真正愛過:「好像只有做到父母想讓我做的事情,他們才會看見我。」

  這在親子關係中尤其常見,需要做某些事情才能得到關註,反之,就得不到關註。

  比如,上學的時候考個好分數;

  比如,在家裡乖乖聽大人的話;

  ……

  如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原來,要得到父母的關註,和周圍人的認可是有條件的。

  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價值條件

  價值條件會讓人們產生錯誤的知覺,因為它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並不是建立在個體自身評價的基礎之上。

  為了獲得積極關註,價值條件慢慢被孩子內化,成為他們自我的一部分,也成為不可被推翻的信念。

  當我們越是認可這些信念,便會離真實的自我越遠。

  所以,太多人在關係中感覺不到愛、也不會愛人。

  他們只能把自己軟禁在孤獨的牢籠中,通過各式條件交換感受到一點虛幻的自我價值。

  人們常常想,無條件的關註和愛,是真實存在的嗎?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例子。

  孩子成就很差,人際交往有問題,經常跟同學發生矛盾,又瘦又小,動作也不協調,經常招來嘲笑。

  作者和妻子認為,要用積極的態度激發孩子的自信心,經常誇獎孩子。

  可惜見效甚微。

  後來在思維課程的啟發下,作者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誇獎根本言不由衷。

  在他們夫婦的內心深處,的確覺得兒子不如常人。無論多麼會掩飾,孩子還是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

  他們開始覺悟,能平心靜氣地欣賞孩子的優點,不再拿外界的標準看待孩子。

  無條件地積極關註,便發揮出了它應有的作用。

  慢慢地,孩子開始以自己的速度和步調發揮出潛能,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承認自己暫時不能做到無條件積極關註,剖析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更能讓我們理清與他人的關係。

  當我們放下內心深處的各種「條件」,不把自己的價值和安全感附著在他人身上,才能真正學會無條件關註他人。

  自己也能從這份無條件的愛中,獲得喜悅與新生。

  

  無條件的積極關註,是最高質量的關懷

  人性之中,無條件的積極關註,是極其難做到的。

  很多時候,因為孩子成就好,父母才會愛你;因為你長得漂亮,伴侶才會愛你。

  但我們都希望能被他人無條件地關註和愛著,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只是因為你是你。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人性的自私和狹隘,為他人生命本身的存在而感到喜悅。這種能力,是可以學習和鍛煉的。

  1、看見真實的對方

  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是很難被展現和被看見的。

  我們看待或評價他人,都是帶著自己的設想和投射,而不是對方真實的樣子。

  你以為孩子是優秀的,乖巧的,所以當TA表現出不愛不愛學習,叛逆的一面,你便大發雷霆,無法接受;

  你以為愛人是積極長進,愛你如一的,但當他表現出頹廢退縮,心猿意馬的一面,你便大失所望,否定對方。

  真正的無條件積極關註,是要允許對方展現真實的樣子,無條件地關註TA本身所是,本身所向。

  不美化,也不否認,而是完完整整地看見一個人的全部。

  2、創建抱持的環境

  無條件的積極關註,不是對方說什麼都是對的,做什麼都是好的,而是充分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內心不對TA產生批判心。

  就像孫儷對待等等的態度,不否認兒子的委屈,不給孩子的情緒貼上「玻璃心」「想太多」的標簽,就是全然接納孩子最原本的樣子。

  理解他,鼓勵他,支持他,讓孩子感受自己被一種全然的愛深深抱持著。

  被關註是每個人內心最深層的渴望。

  當一個人得到了足夠多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那些心底裡從未示人的潮濕角落也被認同和包容,這個人就會自發地產生能量往前走。

  不需要任何人去提醒他要如何努力,或去向哪裡。

  願每個人都能有幸在關係中得到積極的關註,也能積極關註他人,讓彼此獲得向上的生命力量。

  策劃 | 江楓
編輯 | 餓魚

>生娃11年,孫儷育兒日常又上熱搜:她怎麼這麼會養孩子?

易烊千璽背後,站著「中國最性感的男人」

尋夢園

221422 Gaon Retail Chart線下銷量排行榜日榜NCT奪冠Bigbang入榜

尋夢園

頂級男團成員財富驚人,為了妻子靜養待產,BIGBANG太陽入住豪宅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