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已經記不得日本動畫裡男主角的名字了

  想想自己那些年追過的日本動漫,男主角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說,想起一部動漫,我想起來了封面人物,它最有代表性的角色,就是男主角。

  就仿佛說起《銀魂》我就會想到坂田銀時

  說到《一拳超人》我就想到埼玉老師

  說到《龍珠》就會聯想到孫悟空

  說到《高達》就會想到阿姆羅

  說到《灌籃高手》就會想起櫻木花道一樣。

  那個時代的經典作品,總有一個經典的男主角撐起一片傳奇。

  而今年的7月新番新作,雖然筆者說過這季度的7月新番都非常出彩,但是真的能讓我記住男主角名稱的,幾乎沒有。

  他叫什麼?

  他叫什麼?

  他叫什麼?

  他叫什麼?

  他叫什麼?

  都能和以前那些作品一樣流暢的說出全名嗎?

  恐怕是說不出了。

  有些番劇索性是沒有男主角的。

  我不是說這些作品不好,甚至我認為這些作品都很不錯,各有各的特點,作為新番新作來說,都各盡其責,尤其是《彼方的阿斯特拉》和《炎炎消防隊》、《新石紀》都忠實還原了原作的魅力,甚至說比原作都更棒,但我已經記不住他們的男主角的名字。

  為什麼?筆者分析有這麼幾個原因。

  動畫產量的飛速猛增

  日本自從90年代後,啟用了制作委員會的制度,電視動畫的商業化更加成熟,一部作品從原作的挑選,動畫化,和後期的周邊販賣,宣傳,已經可以做到一氣呵成,整個產業的高度發達,也讓動畫的產量逐年遞增。

  根據日本動畫協會統計的《日本動畫產業報告2018》的數據提示,隨著日本動畫產業的擴大,每年的作品數量在不斷增加,直到2017年才有略微的回落,即便如此也達到了340部,比起7年前2010年這個筆者認為日本動畫發展的巔峰時期多出了近150部的作品!

  作品數量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有不斷擴大日本動畫產業需求缺口的關係,不斷動畫化新的原作,那麼原作的漫畫、輕小說就能有機會被更多人知道,從而提高銷量,這一點,從數據上也是可以看出的。

  那麼我們在新番中不再能記住男主角名字的首要原因就已經明確了,作品實在是太多了!我記得有一年的夏天,一季度出了50部作品!這麼多作品中能記住名字的都不多,更別說要記住他們男主角的全名了。

  深刻人心的作品的減少

  這一點是緊隨著作品數量增加而來的副作用,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作品數量的暴增 ,但資本投入和制作模式本身沒有太大的變動,因此作品多了質量就無法保證,劣質的作品越來越多,很多作品就變成赤裸裸的「原作廣告」來提高原作的銷量。這一點上,「異世界穿越龍傲天輕改」題材尤為矚目,我不是點名批評,只是這類作品近些年作品質量非常出彩的作品真的屈指可數,這個季度基本也是難以令人滿意的水平,但不否認的是,他們對原作的「促銷」作用十分顯著,因此出資方版權方是不會放過這些搖錢樹的。

  男主角從傳統的動畫主角地位中淡出

  隨著輕小說類作品的熱門,男主角的標簽化十分顯著,很多異世界穿越系的輕小說男主角缺乏個性,一開始就掌握了強大的力量,並且不需要太多謀略和努力就能掌握強有力的人際關係,事事都非常順利,這讓他們都如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一般,所以更難讓人記住。

  還有就是全女性角色的動畫的趨勢也在蔓延,禦宅系的文化很多都是討好男性觀眾的,當然現在討好女性觀眾的動畫也越來越多,而像過去那樣中性的,男主角視角,男主角來戰鬥、女主角作為男主角最重要的依靠和守護對象的「王道」的搭配也開始變少,自從輕小說作品流行之後,男主角變得不再這麼重要,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女主角負責戰鬥,男主角只是附帶品一般的風格。作品創作風格、市場的需求,都在發生變化。

  結語:日本動畫還需要男主角嗎?

  雖然答案是肯定的,但也不得不否定,現在動畫的針對性越來越明確,從廣義的題材上來收割大眾觀眾的作品變少了,很多作品完全針對宅男,也有很多作品針對宅女,筆者曾經觀察過近些個月日本的動畫電影和劇場版的市場,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部女性向的動畫劇場版上映,這在10年前應該是難以想像的,很多動畫完全針對女性觀眾制作,滿足宅女的需求,幾乎清一色為男性,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但這些作品中的男主角,已經和我們追番的時代的男主角,不是一個含義了。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已經記不得日本動畫里男主角的名字了

名偵探柯南:柯南願意守護灰原哀卻不願接受她?

尋夢園

《異世界超能魔術師》首播,論異世界題材作品的正確開局方式

尋夢園

《熊熊勇闖異世界》第二季制作決定,網友:這麼失敗都有第二季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