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的大尺度華語新劇果然炸了,這才配叫爆款

  去年,網飛一口氣推出三部華語原創劇集——《罪夢者》《極道千金》和《彼岸之嫁》,試圖借此進軍華語市場,結果接連碰壁,表現不佳。

  

  尤其「打頭陣」的《罪夢者》,它集結了張孝全、賈靜雯、范曉萱等超強卡司,並以不可描述的大尺度橋段刷爆網路,最終仍然高開低走,沒能封神。

  

  今年,網飛又帶著一部新出台劇卷土重來。

  

  它改編自推理小說家天地無限的《第四名被害者》,由張孝全和許瑋甯擔綱主角、林心如特別出演,從題材到卡司都相當值得期待——《誰是被害者》。

  

  

  劇中的男主方毅任,是一名法醫鑒識官。

  

  他從小患有亞斯伯格綜合征,也就是「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表現為無法察言觀色、人際關係障礙,但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格外專精。

  

  無論在警校學習還是在鑒識科工作,他總能憑借卓越的觀察分析能力破獲奇案,同時又因為性格一根筋,經常得罪人,讓大家又愛又恨卻不服不行。

  

  

  劇情一開場,男主所在的平霖市偵查第三大隊,就接到一起離奇命案的報警。

  

  案件發生在旅館套房的浴室內,死者疑似過氣女歌手蘇可蕓,屍體被食人魚酸高度溶解,現場極其恐怖。

  

  由於未發現闖入或打鬥痕跡,警方初步認定為自殺案件。

  

  

  但男主經過勘察取證,不僅在現場找到未溶解的針頭和聚乙烯材料,證實死者注射過致命量的芬太尼(麻醉劑),還從浴缸膠塞上發現了一枚陌生指紋。

  

  經過調查,指紋屬於一個名叫江曉孟的未成年少女。

  

  她本該被當地少管所看押,但卻在入所當天擅自逃離,至今仍是失蹤人員。

  

  

  以上線索讓男主大驚失色,因為這個有殺人嫌疑的江曉孟,正是他失聯多年的親生女兒。

  

  為了保護女兒,他鋌而走險銷毀了指紋痕跡,並在私下展開調查,誓要找出溶屍案的真相。

  

  但不幸的是,他的這番操作被一位女記者發現了——她就是本劇的女主徐海茵。

  

  女主供職於《新時報》社會線,經常為獲取新聞不擇手段,甚至威脅涉賭警察泄密。

  

  

  得知女歌手蘇可蕓離奇亡故後,她自然不想放過這個熱點——

  

  先是假扮歌迷,騙取蘇媽信任,打探到蘇可蕓死前在籌備復出專輯;

  

  接著又將案發現場的偷拍照曝了出來,揭露蘇可蕓的死狀與新專輯封面相似,大肆渲染她的離奇死因。

  

  

  更巧的是,男主的女兒江曉孟之所以會進少管所,是因為她曾在陪酒時暴力傷人。

  

  而當年採訪江曉孟、寫下相幹報導的記者,正是女主。

  

  所以,當女主發現江曉孟涉嫌溶屍案時,便立刻以此威脅男主,要求對方共享案件進展。

  

  

  那麼江曉孟真的是兇手嗎?劇情顯然不會如此簡單。

  

  首先,在解剖屍體的過程中,男主發現死者的顱骨和恥骨形態,屬於一名男性。

  

  經過DNA查驗,他才發現死者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名叫遊誠皓的男子,生前與江曉孟在同一家酒店上班。

  

  他雖然生為男兒身,卻渴望做變性手術成為女人,因此遭到父母唾棄,每天都在痛苦與孤獨中想要輕生。

  

  

  隨後,根據消費追蹤及道路監控,警隊發現真正的蘇可蕓曾攜帶碩大背包,走進了譽品尚城的建築工地。

  

  但等他們趕到建築內搜查時,卻發現對方已經被燒成黑炭。

  

  現場還留有一張譽品尚城的員工卡,似乎有意混淆視聽,想讓警方把死者當成卡片主人——不久前剛離職的張聰健。

  

  經過屍檢,蘇可蕓體內查出了大量芬太尼,也就是說她先死於麻醉劑,然後才遭到大火焚燒。

  

  更詭異的是,她的胃裡還留有一枚防溶解的記憶卡膠囊,其中存有譽品尚城非法壓榨、導致員工過勞患病的證據,以及胃癌晚期的張聰健被經理恐嚇威脅的截圖。

  

  

  至此不難看出,這兩起案件彼此關聯,屬於有預謀的連環兇殺案。

  

  它們不僅都採取注射芬太尼的作案手法,而且從遊誠皓到蘇可蕓再到張聰健,皆是由上一任死者偽裝成下一任被殺,並幫其完成臨終遺願——

  

  遊誠皓之死引發輿論關註,換來蘇可蕓的「遺作」被發表;而蘇可蕓死在譽品尚城後,則使得該公司行賄官員、壓榨員工的罪行被揭露。

  

  

  但問題是,兇手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他真正想表達的又是什麼?

  

  目前,《誰是被害者》已經一次性放出全部八集,好奇真相的小夥伴可以入坑找答案,我在這裡就不多做劇透了。

  

  可以說的是,無論溶屍案還是焚屍案,都只是連環案件的開始。

  

  隨著男女主角和警方的追蹤,接下來還會有更多被害者相繼湧現,並以接力模式先後赴死、實現遺願。

  

  

  作為一部網飛出品、以社會案件為背景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HBO與臺灣公視聯合制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兩部作品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相似點,都是劇情高能、節奏緊湊、視聽語言考究的上乘之作,兼具美劇的高級質感與台劇的人文關懷。

  

  今天聊到的這部《誰是被害者》,從每集結尾的講述環節也能看出,主創團隊為了還原真實的案件偵查及鑒識過程費盡心力。

  

  

  他們不僅請來刑偵警察、法醫鑒識官、媒體記者、心理醫生給出專業指導,讓演員們的表現既不會失當過激,也不會缺乏現實說服力;

  

  而且劇中的案件現場、道具都堪稱高度仿真,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感。

  

  同時,劇集也映射出了不同層面的社會亂象,包括邊緣群體困境、資本對底層的盤剝壓榨、官商勾結牟利,以及媒體人職業道德淪喪等等。

  

  比如劇中的女主在得知命案真相後,認為大肆報導會渲染消極情緒,給身處困境的人們帶來負面引導。

  

  但另一位記者卻為了爭搶流量,大吃人血饅頭,還以「自己不報別人也會報」作為給自己免罪的遁辭。

  

  還比如偵查第三大隊的副隊長,為了給屢次脫罪的殺人犯定罪,不惜知法犯法,篡改關鍵證物。

  

  

  這些現實筆觸,一方面是益於原著作者本身就屬於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擅長以社會案件為背景、挖掘小人物之間的相互傾軋。

  

  另一方面不難看出,編劇及主創們在撰寫劇本、塑造人物的過程中,也對現實關照以及價值觀輸出,有著自己的想法和野心。

  

  

  與許多同類題材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劇既沒有將最大焦點放在「找出真兇」上,也沒有像《我們與惡的距離》那樣,著力於揭露殺人犯的成長經歷與犯罪起源。

  

  而是如同劇名所說,整部劇的核心就是一個接一個地找到「被害者」、解讀他們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這些人裡,有被時代拋在身後的過氣明星,有受盡歧視的跨性別人士,有被企業吃幹抹淨的絕症員工,也有被奪走作品歸屬權的盲人藝術家……

  

  他們既是延續殞命的案件被害者,也是受盡忽視、霸凌、壓榨,卻又無法為自己發聲的社會被害者,最後只能以死亡落幕喚起公眾的注意。

  

  

  而這些真實的苦難,不僅來自於邊緣群體,同樣也可能會發生在你我身上。

  

  就像劇中的警察、鑒識官、記者等查案者,也都或多或少背負著各自的不幸——

  

  男主作為亞斯伯格症患者,經歷了一段溝通無能的失敗婚姻,導致女兒被化學試劑燒傷、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女主原本生活在條件優渥的家庭,但由於生意失敗,家裡欠下巨款,父親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她差點被拉著一塊輕生。

  

  

  偵查三隊的副隊長,雖然辦起案子脾氣火爆,但在患有憂鬱症的兒子面前,他既感到擔憂和虧欠,又因為分身乏術備受埋怨。

  

  在偵破命案的過程中,無論是父愛無能的男主、背負憎恨的女主,還是舍小家尋正義的副隊長,都要漸漸學會直面過去的傷痛、找到和解與療愈的方式。

  

  

  所以嚴格來講,這部《誰是被害者》盡管揭露了社會與人性的陰暗面,道出了邊緣與底層的悲涼無力,但它也仍然充滿了愛與希望,不乏治愈的力量。

  

  正如現實中雖然存在不公和苦難,每個人都有感到絕望的瞬間,但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線生機,誰都有重獲新生的可能。

>網飛的大尺度華語新劇果然炸了,這才配叫爆款

喬欣和許魏洲組CP撒狗糧,《我不能戀愛的女朋友》名場面也太多了

尋夢園

小八卦,喻言,劉彰,郭麒麟,李斯丹妮孟佳

尋夢園

徐凱鑫《最美不過遇見你》收官 漫改系男友成功狙擊觀眾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