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可摘星辰」,不再是女性的遙遠夢想

  4月16日上午,萬眾期待下,神舟十三號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順利著陸。「太空出差」半年的太空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平安凱旋。太空員王亞平第二個走出艙門,接受採訪時,她對闊別半年的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制圖:李凌霄

  王亞平這句話飽含著對女兒和家人的思念,也驕傲地確證了,從置身艙內,到出艙行走,中國女性「手可摘星辰」的夢想,已經成為現實。

  相信所有人都還記得,去年11月7日振奮人心的時刻。王亞平身著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太空服,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太空漫步的人類歷史進程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女性的身影。

  2021年11月7日,在北京太空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三號太空員王亞平出艙畫面。新華社發(郭中正 攝 )

  此次出差,王亞平收獲的「首位」標簽有很多:中國首位太空女教師,中國首位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女太空員,中國首位在軌超過100天的女太空員……

  制圖:李凌霄

  這一串「首位」,不僅刷新了中國太空史上的紀錄,也再次拓展了女性探索世界、問鼎蒼穹的可能。正如前美國太空局女太空人凱蒂·科爾曼對王亞平的祝福所言:「當你望向窗外,浩瀚星辰與地球同時映入眼簾,包括我在內,數以億計的女性此時正與你一道望向窗外。」

  事實上,人類的太空事業從不乏女性的貢獻。1963年6月16日,年僅26歲的瓦倫金娜·捷列什科娃成為首位造訪太空的女太空員。此時距離加加林成為首位飛向太空的人類,僅相隔2年。雖然人數占比不高,但心懷飛天夢的女性耕耘在太空事業的各個領域,太空飛機指令長、國際空間站站長、太空生物醫學專家、載荷專家……所有飛天「工種」幾乎都有女性的加入。

  然而,圓夢飛天的路途,女太空員走得並不輕松。太空事業在誕生之初,由於太空飛行對身體條件的極高要求與巨大的風險,男性被認為是更穩妥的選擇。同時,世界各國的太空員多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而空軍飛行員中女性占比本就極低。

  圖源:@我們的太空 徐部/攝

  更為關鍵的是,航空事業發展初期強烈的性別偏見,也使女性的飛天夢坎坷難圓。前蘇聯第二位女太空員斯維特蘭娜·薩維茨卡婭乘坐太空器與空間站對接時,一名男工程員對她說,「我們為你準備好圍裙了,斯維塔。我們有個廚房給你用,那將是你工作的地方。」可見,此時人們依然缺乏對女太空員專業能力的尊重,甚至認為女性在太空的出現,不過是到此一遊,換個地方承擔倒茶煮飯的角色。

  隨著太空領域相幹實驗論證的完善,女性在生理上不適合做太空員的觀念逐步破除,女性在太空飛行中的優勢也日益被挖掘。2009年5月,中國第二批太空員選拔啟動,中國太空員隊伍首次為女性開放。劉洋與王亞平同時入選首批女性太空員,開始了經年累月的魔鬼訓練。2012年,劉洋作為我國太空史上首位女太空員,搭載著神舟九號飛上太空。而王亞平兩度飛天,終於成全了「摘星星」的浪漫願望。

  制圖:田園黃蝶

  女性終能「摘星辰」,這有賴於性別平等事業的不斷推進。中國空間站的建造與太空活動體現出對兩性需求的關懷:在空間站,分別設有兩個男女分開用的獨立廁所,並配備不同的「排尿器」,女用廁所還設計了專門用來放置衛生用品的設施;專門為女性出艙活動設計的艙外太空服,可保證太空員動作靈活,減少體力消耗……

  女性亦可「摘星辰」,這突破了長久以來,基於性別或其他身份樹起的邊界與定義。勇氣、堅強、擔當、冒險,從來不是「男性氣質」的專屬,而是人類在完善自身、探索世界的道路上,共同倚賴的寶貴品質。正如王亞平所說,「身處太空時,所看見的世界會讓人得到升華,有些東西會變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東西則變得很大,比如對家人、對中國的愛和掛念。」

  圖源:中國載人太空

  「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這是母女間的溫情承諾,也是女性力量的激勵與傳遞。媽媽為女兒「摘下了星星」,也在無數女孩心裡種下了對星空的渴望。

  相信未來,中國空間站會迎來更多女太空員,在探索星辰宇宙的路上,女性的腳步會更高更遠,也會更自信更紮實。

>「手可摘星辰」,不再是女性的遙遠夢想

《如果歲月可回頭》:破了鏡的婚姻,還能重圓嗎?

尋夢園

《不能結婚的男人》——狗狗演技神了

尋夢園

斛珠夫人番外3:海市街頭仗義懲兇,卻弄丟賀禮,周幼度替她解圍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