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化教學,尋找孩子快樂學習的一種可能

  「一次意外,可憐的小胡巴在數學王國裡迷路了,怎樣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呢?小朋友們快用數學知識來助它一臂之力吧!」在一堂小學四年級的推理課上,老師獨特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們沉浸其中。

  這是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遊戲專委會秘書長肖海明十分喜歡的一節教學設計,「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這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之一。而遊戲化教學,提供了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的一種可能。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遊戲專委會秘書長肖海明。受訪者供圖

  用遊戲彌補幼小銜接的不足之處

  「改革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國家課程主要採取遊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在教育部去年3月發布的大力推進幼稚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幼稚園和小學「雙向銜接」和「科學銜接」,在一年級採取遊戲化等教學方式。

  同時,「科學銜接」在今年新的基礎教育課標裡也有指向,就是讓一年級學生「零起點」教學,進行「遊戲化」的課程實踐。

  「以前我們談幼小銜接,可能更關註的是學習內容與方式上的銜接,比如家長會關心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識不識字、識字量等問題。其實幼小銜接應該是一個更為廣義的銜接,先是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最後才是學習銜接。」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中國委員會委員落鑫解釋道,原來談幼小銜接似乎主要是幼稚園向上銜接小學,而未來的趨勢是「小學也得向下探探身子,銜接幼稚園, 這是政策上非常大的變化」。

  學前教育的課程中有「課程遊戲化」和「遊戲課程化」的概念,落鑫認為,「以遊戲去影響甚至構建課程」的教育方式在小學低年級裡不應該被斷掉。遊戲讓多學科融合成為可能,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學習品質方面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鍛煉,「學習品質是高於學科的,比如建構遊戲就是在塑造專註力、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重要的學習品質。」

  「遊戲將成為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實施的重要方式,小學要學習幼稚園怎麼上課。」在落鑫看來,小學去銜接幼稚園本身對於小學的課程改革也有啟發,不僅要讓孩子準備好,也得把孩子當中心,設計課堂遊戲可以彌補這些不足。

  遊戲化教學不只是遊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

  在肖海明看來,學生首先是兒童,兒童是有自發學習欲望的,而遊戲化教學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兒童有好奇、好動、好勝和好玩的特點。遊戲可以不斷地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現有的教學模式並不能完全滿足未來人才培養的需求。

  「現在的教學模式更多還是傳統的講授式授課,這種模式對於培養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技能的人來說,是很有效率的,能夠大批量地培養標準化的人才。」肖海明表示,未來需要的更多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等高階思維的人,而目前的教學模式並不能完全「擔此重擔」。

  在肖海明看來,遊戲是真實生活的虛擬再現,「生活本身是龐雜的,不可能直接引用到課堂中來,但遊戲可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相對於其他的教學方式,遊戲化教學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談到遊戲化教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遊戲,但遊戲化教學不只是遊戲。」肖海明表示,遊戲化教學是將遊戲、遊戲元素、遊戲機制融入正式的學校教育教學或者非正式學習中,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玩遊戲,會不會只是課堂熱鬧,但學生學不到東西?

  對此,肖海明表示,遊戲化教學是一種有計劃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玩得開心、讓課堂熱鬧,「這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遊戲化教學是一種手段,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讓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獲得一種愉悅的體驗。但最根本的是要達成一定的教育目標。」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0至2歲的感知運動階段、2至7歲的前運算階段、7至11歲的具體運算階段和11至16歲的形式運算階段。

  遊戲化教學的開展也基於此,「根據不同階段的孩子,設計應用不同類型的遊戲。」肖海明解釋,前運算階段的孩子,語言開始慢慢發展,符號化思考能力萌芽,這時候需要提供一些象徵性的遊戲,比如「過家家」;運算階段,更多的需要鍛煉孩子的抽象思維,「可以提供一些規則性的遊戲。每個年齡段的側重點都不一樣。」

  不同學科都可以找到契合點

  數學課的闖關遊戲,語文課上的飛花令、猜謎語、一個比畫一個猜,英語課上的戲劇表演……課堂上,不同的學科都可以在遊戲化教學中找到契合點。與遊戲相幹的元素數不勝數,於老師而言,如何把這些元素運用到課堂中?肖海明介紹,有內容遊戲化和結構遊戲化兩種方法。

  「老師在上課時都會做教學設計,中間會設計一些教學活動,每一個教學活動都對應著一個子教學目標的達成。」肖海明表示,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教學活動可能用簡單的默寫、做習題等方式檢查學生有沒有掌握相幹的知識點,「但這些活動是可以加入一些遊戲的機制或元素,把它變成一個有遊戲特征的活動。」

  相比於普通的教學活動,帶有遊戲特征的活動顯然更有趣,也更能吸引學生參與。「比如24點遊戲,使用給出的四個數字,利用加減乘除算出24。規則簡單,變化又多,也能幫助孩子們進行四則運算能力的鞏固提升。」肖海明表示,甚至可以引入一些成熟的遊戲直接取代某一個教學環節的活動。

  結構遊戲化則更多關註整節課的設計,「老師可以設計一個大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整個的故事情境中,完成一節課。這堂課每個不同的環節都可以變成關卡,可以給孩子們一些遊戲獎勵或者是懲罰。」肖海明說道。

  除了故事類遊戲,還可以使用角色扮演遊戲、規則遊戲、闖關遊戲。「我們之前在征集遊戲化教學案例的時候,有一節推理課的主題就是‘胡巴歷險記’,整節課設計成四關,每一關都由推理題組成,難度也是層層遞進,每通過一關都有一個小獎勵。這是比較經典的一個結構遊戲化的教學設計。」

  學校文化遊戲化、學校環境遊戲化、課程體系遊戲化、學生評價遊戲化……課堂之外,不少學校也在做著遊戲化的探索。

  「比如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學校有一套虛擬貨幣‘龍幣’,以此激勵學生。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可以獲得龍幣,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搞創作都可以積累龍幣,獲得的龍幣還可以在龍市交易,購買服務。」肖海明表示,在學生評價中加入遊戲化的探索,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學習和活動,形成良性互動。

  遊戲化教學對教師素養提出更高要求

  「一二年級遊戲化教學可以,但一個班這麼多人,一個老師hold不住,課堂會失控。」一名教師在談及遊戲化教學時,說出了自己的顧慮。也有教師表示,課堂上玩遊戲,會不會知識點講不全、影響教學目標達成?

  實踐中,遊戲化教學對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師對於遊戲化教學是認可的,其次要對遊戲本身,特別是遊戲的機制、元素等等都有了解,具備遊戲化教學設計的基本能力。」

  在肖海明看來,遊戲化教學最重要的基礎是老師對教學內容有透徹理解。「有些老師會因為基礎不牢靠、對內容把握不準,最後導致遊戲化教學的設計或者實施流於表面,課堂有趣也熱鬧,但學生沒學到東西。」

  肖海明坦言,遊戲化教學是一個新事物,在實踐中有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這也意味著老師會面臨嘗試帶來的一些風險,「老師們可能就不太願意去嘗試了,我覺得這是制約遊戲化教學實際落地發展的最概略素之一。」

  「老師們不敢嘗試,那我們怎麼給他們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呢?給他們一些成功的案例參考,同時在遊戲化教學課件設計上,提供一些工具,降低難度和門檻。」在肖海明看來,像遊戲化教學這類教學創新,要落到實處,需要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實實在在的支持。

  落鑫則建議,在師范教育體系裡,應該多談遊戲,小學教育的老師甚至整個的師范教育中都應加入遊戲的學習和探討,不要談遊戲而色變,「學習不是一個苦差事,而是愉快的,充滿遊戲趣味的。」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

>遊戲化教學,尋找孩子快樂學習的一種可能

盤點遊戲史上30款最優秀的動作RPG「2021版」!(下)

尋夢園

遊戲推薦:四大必玩的開放性世界動作遊戲

尋夢園

一個日本遊戲,卻把一群中國玩家給整破防了,Steam好評還有95%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