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淚、汗、涎、涕、唾五種分泌物分別由五臟肝、心、脾、肺、腎所化生,簡稱為「五液」。五液屬於津液范疇,唾與涎同為口津,即是唾液。較黏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唾液為脾腎所化,脾之液為涎而腎之液為唾。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腎主藏精,精氣化生為唾;脾為人體後天之本,脾主運化,運化水谷水液為涎。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物質,所以,中醫又稱唾液為「金津玉液」。
唾為腎之液,經常吞咽唾液,有滋潤皮毛、五官及濡養內臟、骨髓及腦髓之效果。現代醫學也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髮育,增強免疫力。
可以每日晨起微閉口唇,舌抵上腭,使口中唾液充盈,當嘴裡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時,隨意念將其緩慢吞下,反覆3~4次。
捶背是一種早已流傳在民間的健身法,輕敲背部也是一種按摩方法。
中醫認為,捶背可行氣活血,舒經通絡。背部脊柱是督脈所在,脊柱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分布很多穴位。這些經穴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路,通過捶打刺激穴位,能起到很好的養生效果。
老人常會出現腰酸背痛和肌肉緊張,捶背不僅利於肌肉放松、清除疲勞,還能防止腰肌勞損的發生。對於心神焦慮的老人,捶背帶來的良性刺激能寧心安神。給長期臥床的老人捶背,可幫助排出痰液。
俗話說:「富人靠補藥,窮人靠燙腳。」睡前泡個熱水腳,是養生妙方。但很多人不知道,搓搓腳心,養生效果更好。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一直堅持搓足養生,所以雖然年逾花甲,但身體康健,精力旺盛。
臨睡前可用手搓雙腳的湧泉穴,直到足心有熱感為止。
中醫理論認為,肝開竅於目,人體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因此,眼睛常常被認為是心靈的窗口,是人最傳神的地方。
中醫養生對「精、氣、神」的保養非常重視。比如《黃帝內經》中記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盈與虧,關係到人的健與衰;「神」的得與失,又關係到人的生與亡,欲養生者當養「神」。因此,古代修身養性的人,經常把閉目養神作為一種簡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黃帝內經》 中也載文表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通過閉目養神,排除雜念、精力集中、無思無慮,直至入靜,便可達到養生安神的功效。
對於腦力勞力者來說,越是繁忙時,越需要閉目養神。只要坐下來,閉上眼睛,腦子裡什麼都不想,直到呼吸平穩、全身放松為止。閉目養神必須要時時處處堅持「三要」:心情要放松、入靜要安心、順其自然要一心。堅持如此,才能使全身經絡疏通、氣血流暢,身體更加健康。
提起踮腳,或許大家都認為是芭蕾舞者的特有動作。事實上,它還是一種養生運動。踮腳尖在古代就被運用,原稱「敦踵法」,在西漢初期的《引書》當中就有「敦踵以利胸」的記載。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別看腳掌的體積小,在其內部卻匯集了身體一半的經絡。足部既是三條陰經(肝、脾、腎)之始,又是三條陽經(胃、膽、膀胱)之終,且在足部有60餘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密切聯繫。
踮腳有助促進下肢血液回流。從運動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踮腳運動主要能夠鍛煉到小腿後側的肌肉。當人體站立(膝關節伸直)時,鍛煉的是比目魚肌。「腓腸肌可以增加小腿的爆發力(如蹦跳能力),比目魚肌則可以增加腿的耐受力(如步行、站立能力)。
以雙手四指反覆揉搓鼻翼兩側至目下的部位,以拇指分別在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上按揉;然後兩手分別揉捏鼻翼、鼻根周圍及兩鼻孔下緣。
作用:揉鼻動作,可以改善鼻腔部的供血,增強鼻黏膜的功能,對於慢性鼻炎、鼻竇炎、嗅覺減退、鼻部過敏性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和改善作用。
雙手握拳,凝神養肝氣。握拳即握固。嶺南醫祖葛洪在《抱樸子》中即倡導「握固守一」。
中醫認為,握固所作用的人體系統是「肝經系統「和「腎經系統「,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生,相互滋養。
所以握固有助於養肝,長期堅持可安魂定神、收攝精氣、滋陰降火。
同時,握固也是傳統氣功中的常見拳法。比如易筋經的「青龍探爪勢」、八段錦的「攢拳怒目增力量」等招式都會採用握固的方法。
>這十個養生小動作,堅持做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