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好萊塢過去:金錢、權力和好萊塢的秘密

文 | 深響,作者|呂玥文|深戒,作者|呂嶽

本文的核心觀點

舊好萊塢和新好萊塢的模式不一樣;

一部好萊塢大片從靈感迸發到影片上映,製作過程極其漫長、複雜、痛苦;

好萊塢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邏輯。

在國內電影觀眾眼中,好萊塢大片一直是高質量電影的代名詞,奧斯卡也一直是最高榮譽。即使像哪吒這樣的電影在中國創下了紀錄,獲得了近50億的票房,但我們仍然很高興它能入圍奧斯卡候選名單。

同時,出於民族和文化的自信感,我們一直在問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拍不出好萊塢大片?中國有那麼多投資人,幾代著名導演,無數好演員,為什麼不能有第二個好萊塢?

通常從業者給出的答案是「美國電影產業足夠成熟」,但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成熟在哪里,也不知道好萊塢的成熟模式是如何形成到今天的。

好萊塢的本質和全貌是什麼?誰塑造了好萊塢的神話?

美國作家愛德華·傑伊·愛潑斯坦撰寫的《製作大片:金錢、權力和好萊塢的秘密》一書回答了上述所有問題。本書共六章,全面深入地講述了近百年來美國電影業商業模式的轉變,一部電影從一個「創意」到最終上映的整個製作過程,以及好萊塢模式運作背後的邏輯。

透過這本書,你或許會對電影這種藝術產生新的看法,或許也可以從中感知到中國電影產業與其相似之處。國內眾多想成為「下一個迪士尼」的內容公司,也能從中獲得啟發。通過這本書,你可能會對電影藝術有一個新的看法,你也可能會感受到中國電影業與it的相似之處。很多想成為「下一個迪士尼」的國內內容公司也能從中得到啟發。

新老好萊塢

與上個世紀相比,今天的好萊塢無論是地理位置、公司名稱還是影響力都沒有太大變化,但實際上,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好萊塢已經從舊的工作室時代過渡到了新的階段。

美國電影產業剛剛興起的時候,有七個電影人牢牢控制了整個美國市場:米高梅、環球、派拉蒙、哥倫比亞、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和華納兄弟。

七位電影人都有相似的出身和發展經歷。

首先,創始人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東歐移民送到美國的猶太人。一開始都是幹些和電影無關的體力活,撿破爛,賣皮毛,屠宰,跑腿。然而,當生意做大做強後,他們開始把自己的盈餘投入到娛樂中。起初,他們出現在遊樂園,在那里他們可以通過硬幣觀看西洋畫。後來都是收五毛錢入場費的小電影院。

這些猶太人深知「規模經濟」的優勢。他們手里的「五分錢影院」很快從一家擴大到幾家,電影碟片用自行車來回運送,成了「電影院線」。他們收的入場費翻了一倍,現金鎖在劇場辦公室的一個箱子里,這個箱子叫「票房」。隨著電影院的進一步擴大,這些商人為了賺取更多的收入,開始向其他影院發行電影,為了放映更多的電影,他們開始自己拍攝。

五分錢戲院芬芬劇院

但當他們的生意延伸至產業上遊——內容製作領域時,就開始面臨首個現實阻礙,掌握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專利的法人組織「愛迪生托拉斯」屢次將他們告上法庭。持續不斷的官司,迫使幾家片商不得不搬到美洲大陸的另一頭,一片剛剛從田地開發出來的地方——好萊塢。然而,當他們的業務延伸到產業的上遊——內容生產領域時,他們開始面臨第一個現實障礙。擁有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專利的法律組織愛迪生信托基金會多次將它們告上法庭。不斷的訴訟迫使幾個電影制片人搬到了美洲大陸的另一邊,一個剛剛從田野發展起來的地方——好萊塢。

沒有了法律糾紛,7家大型商戶的發展開始提速。1947年,他們製作了近500部電影,並控制了所有影院,強制規定放映的電影數量和種類(一般為十部,俗稱「包片」)。同時,電影推廣的區域廣告費用大部分由院線自行支付,節省了大量營銷費用。

同時,電影人縱向控制著電影製作的全過程,所有的參與者和所有的票房收入。編劇、導演、明星都是有固定薪水的員工。他們寫的、拍的東西必須服從電影製作人的要求,電影演員沒有資格選擇劇本和角色。如果他們想在別的房子里拍,就像工具一樣被「借出去」。當然,從別家借工具的成本不會落在工具本身上。

1947年,美國約有1.51億人,平均每周有9000萬人走進影院。然而,如此巨大的市場被7家公司壟斷,這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在政府的強制要求下,垂直控制一切的工作室制開始走向終結。

當然,工業模式終結的原因不僅僅是政策。從默片到有聲片的發展,要求演員有更高的專業能力,所以演員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他們有議價能力。電視這種新型媒體已經出現,並開始與電影爭奪觀眾。即使制片廠盡力抵制,也很難改變觀眾流失的現實。與此同時,加上工作室制度,工作室的創始人也走到了盡頭。他們中的一些人老死不相往來,而另一些人則在大蕭條時期因經營不善而破產。

另一批背景不同的人開始取代這些大亨,繼續創造好萊塢傳奇。原來的七個大廠被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買下,和他們原來的企業合併了。管理不好的轉手,管理好的再買,然後合併…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七家電影公司成為了幾個世界級巨頭公司的一部分:千禧年之後,哥倫比亞影業歸SONY所有,SONY也買下了米高梅;華納兄弟隸屬於時代華納公司,該公司還擁有美國在線、時代集團和HBO。福克斯隸屬於澳大利亞新聞集團,旗下擁有紙媒、有線電視網和衛星廣播。此時,在通用電氣的名下,通用電氣選擇與法國娛樂電信集團Vivendi合作。派拉蒙和雷電華都屬於維亞康姆國際。

曾經的七強變成了五強,和另一個外星人迪士尼一起成為好萊塢著名的六大電影公司之一。

之所以是「異類」,因為迪士尼的創始人不是猶太人,它既沒有採用片廠制,更是連電影制片協會也沒有加入。它不簽明星也不買戲院,賺的錢更多是來自於幾個被授權出去做玩具的卡通形象。因為這並不符合曾經七大片廠掌控全流程只賺票房錢的認知,迪士尼也一直被認為是個不入流的「怪胎」。迪士尼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創始人不是猶太人,它既沒有採用工作室制,甚至也沒有加入電影製作協會。它不簽明星,不買影院,賺的錢來自幾個授權做玩具的動漫角色。因為這不符合曾經七大廠控制全程,只賺票房錢的認知,所以迪士尼一直被認為是不入流的「怪胎」。

但工作室制結束後,原來的全能工作室走了迪士尼的發展之路。他們把「電影」當成「知識產權」,票房只占整個公司財務版圖的一小部分。他們通過長期授權賺取暴利,在更多領域賺更多的錢,做更長的尾巴。此時,好萊塢六大已經成為一種橫向一體化的商業模式。他們在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提供服務,只靠「知識產權」的力量賺錢。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巨頭也紛紛利用技術帶來了DVD等電影,電影賺錢的方式和手段也得到拓展。

迪士尼整體規劃迪士尼總體規劃

事實上,他們也必須這樣做。失去對導演、演員、劇場的控制權後,制片廠需要投入這些方的成本增加了數十倍。此外,電視不僅搶觀眾,還能從他們那里獲得高額廣告費。這部電影僅僅靠票房收入根本無法覆蓋成本。

如果不從其他環節賺錢,任何一部電影都會讓他們破產。

苦難與發展

隨著六大影視公司不再能掌控整個產業鏈,電影也不再靠票房賺錢,整個電影製作過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以前的制片廠體制下,各個制片廠為了降低成本,快速製作影片,讓工作人員和設備24小時輪班,所有場景都是人工製造,周薪技師全部上陣。一個工作室甚至可以同時開拍六部電影,一個月出一部劇情片,不到一周就出一部B級片。

B級片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b片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但這些日子早已過去。

現在工作室就是一個「夢想交流中心」,只有「內容」讓中心運轉起來。他們用自己的內容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這個交換中心,在內容盈利後再通過交換中心分配收入。在資金流入流出的過程中,交易中心要盡量掩蓋收入的部分,盡量做大。他們的方式也極其多樣,比如利用國外會計法規避災,利用稅收漏洞避稅,想方設法獲得政府補貼,美化財務報告數據,製造高額無形商譽等…這樣一來,他們就和國內影視公司的套路差不多了。

但是,夢想交流中心賺錢的前提還是「電影」。正如維亞康姆創始人薩默·雷石東所說:「沒有內容,有線電視頻道、無線電視網路、視頻連鎖店等投放系統都將成為無用的廢物,這里的內容就是電影。」

薩默·雷石東夏日雷石東

多投資人的參與,多創作者的製作,多形式的衍生,注定了這部電影極其漫長、複雜、痛苦。對於電影廠來說,在按下綠燈之前,也需要極其謹慎,一審重試,因為一旦巨額支出釋放,就會開始逐日增加。

好萊塢電影從一個「靈感」到最終上映,至少要經歷最初的策劃、拍攝前的準備、拍攝、後期製作、營銷、發行等環節,相當多的工作需要每個環節相當多人的參與。

在最初的計劃階段,腳本需要不斷修改,並可能被推翻:

任何人都能提供一個「點子」,在高價值叫賣後口頭呈報片場主管。通過後製作人開發企劃,尋找多名作家集體創作劇本,因需要滿足片廠、投資人多方要求劇本會多次修改。劇本成型後尋找導演,導演本人看過劇本對不滿意之處進行修改。導演確定,尋找當紅演員出演,演員對劇本不滿意之處再次修改。修改後的劇本被送進片廠,部門主管、中級主管全部參與審核。等待綠燈,進行開支預算。預算審核通過,開始營銷設想,確定要不要產品搭售,預計導演明星貢獻度。

拍攝期間,找人補演員:

綠燈放行,製作團隊另組公司,聘雇幾百甚至上千名臨時工作人員。建立行政機構,包括執行製作、助理導演、攝影指導、藝術指導、服裝指導、場地管理、制片主任。完成開拍前四大任務,包括協調明星檔期,找配角演員,搭建布景,處理簽約合同等文書。

正式拍攝期,開始爭分奪秒,因為每一分鐘都在燒錢:

一個鏡頭導演至少重拍五次,副導演也可要求再重拍。演員可能仍會要求更改台詞內容。由於被強制投保,演員有危險的動作絕對不能做,因此需要找替身演員或者使用輔助器材。商品植入,為清楚露出品牌和完美展示產品,可能需要多次調整鏡頭。一個鏡頭結束重新「擺位」至少三次,燈光、道具、攝影全部挪位。工會要求劇組確定休息進餐時間,一旦發生爭執全劇組馬上叫停,直至工會代表處理完成後才能復工。一天拍攝結束,導演、製作人、剪輯師等人一起觀看「毛片」,片廠主管審核。每一天的開支數據都要上報,與預算對比看是否超額。

在後期製作期間,可能會要求您重新拍攝鏡頭:

第二工作組在拍攝同時進行特效製作,插入鏡頭需要另外拍攝。錄音工作,演員配音,加弗雷音效,對外購買電影配樂。剪輯師粗剪,導演再進行鏡頭的排列組合,不少鏡頭還需要燈光修正。成片後發出許可令,剪負片做拷貝,電影進入庫房。

上市日期、成本和拍攝成本不相上下:

營銷籌備從綠燈放行後就開始,分析導演、演員、劇本本身需要的營銷方式。爭取片廠擁有的媒體進行免費曝光,打出知名度。外包製作搶先看預告片,過程中需要進行抽樣、電話訪談。短暫密集投放電視廣告,搭配脫口秀節目。挑日期準備上映,既需要等待合適檔期,也需要躲避競爭對手,發行部門需要列戲院名單,與各地戲院打交道。上映前一周進行最後一波營銷,包括設網站、租廣告牌、發周邊、找記者預熱、開試映會等等。最後還要在紙媒做一波廣告,提升口碑。

到目前為止,這部電影已經在當地成功上映。如果電影還需要在海外上映,制片廠就需要海外團隊再次進行後期製作和宣傳,而且由於各國的環境和政策不同,情況的複雜程度也會再次增加。

好萊塢模式背後的邏輯

在書中,好萊塢模式背後的邏輯包括經濟、社會和政治三個方面。

在社會邏輯方面,作者詳細解釋了好萊塢圈內人除了擴大財富之外還在追求什麼。

對於工作室老板來說,他們希望用自己的財富和名聲讓人們忘記「猶太人」的標籤;對於導演來說,需要用公認的優秀作品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對於演員來說,職業對他們的專業性有著嚴格的要求,他們也享有「明星」的地位,引人註目。當然,娛樂圈也有有錢人,就是想玩玩。他們不在乎投資電影是否賠錢。他們能和明星交往,能讓自己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政治上,內容行業對政策極其敏感。美國電影行業永遠會受政府意志的影響,甚至新興的制片廠制度也是因為政府干預而誕生的。同樣,從內容本身來說,政策在影響內容本身,內容又進一步影響民眾。

經濟,作者引用了等待電影在新片上映後繼續帶來利潤的參與者。

首先是影院,他們同時做三種生意,賣零食,放電影,放廣告。最大的利潤來源之一就是賣爆米花。為了賣更多的零食,爆米花會被加鹽,這樣你就得買更多的飲料。此外,影院還會在幾個影院安排不同時段的熱門電影,讓盡可能多的人路過小吃櫃台。

為了吸引大眾和男性青少年,限制和藝術電影不受歡迎,而動作片受到青睞。首映後,熱門影片數量會保持,但反響不好的影片會迅速減少,被驅趕到小廳。這一操作對制片方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影院獲得了制片方的額外補貼,以維持影片數量。

電影上映後,DVD授權、電視授權、商品授權開始了。其中電視授權利潤極高,工作室會將電影授權業務分成確定的時間段,行話叫「窗口」。通常電影廠有付費等三個窗口來盈利。在海外授權時,「包片」戰術會再次上線,6到10部影片會打包在一起銷售。

好萊塢在分析了票房和向外授權後,還提出了一個「邁達斯公式」,總結了世界各地熱門電影在主題、內容、主角和配角形象、情感關係、結局等方面的共同特徵。這也是好萊塢電影能夠大概率成功的黃金法則。時至今日,風靡全球的漫威漫畫依然遵循著「邁達斯公式」法則。

對影片內容的分析和總結,可以說是和產業模式的升級處於同等重要的層面。電影被視為「知識產權」,其價值在新好萊塢成立幾十年後釋放,這仍然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 taimeiti),或下載鈦媒體App。

林俊傑確診新冠反遭批評,此前在美國公開演出,全場人均未做防護

尋夢園

孔劉、李棟旭合體濟州島海釣,「死鬼CP」並肩燦笑狂撒糖

尋夢園

JYP公開旗下女團ITZY回歸預告 延續之前創作團隊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