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觀眾不喜歡看好萊塢大片?

今年三月是美國大片大量進入市場的三月。

一是由「荷蘭哥」主演的改遊電影《神秘海域》震撼登場;由於藍光高清片源提前泄露,原定於3月22日流媒體播放的《 蜘蛛人:英雄不歸》也於3月15日上線。《新蝙蝠俠》緊隨其後;電影《災難的月落》於3月25日上映。

這個三月也是美國大片《巷戰》的三月。

按理說,在國產片未能帶動票房的3月,海外大片應該能撐起一片天。但遺憾的是,這些影片並不盡如人意。除去未能在內地影院上映的《 蜘蛛人:英雄歸來》,其餘三部實時票房加起來也沒有3億元。

《 蜘蛛人:英雄無歸》的海外票房極佳,登頂了2021年全球票房冠軍。可對先睹為快的內地觀眾來說,它並沒有想像中受歡迎。「情懷殺」的確是有的,不過殺傷力就見仁見智了。豆瓣20萬人打分,也只給出了6.7的及格分。《 蜘蛛人:無英雄歸來》海外票房極佳,2021年達到全球票房榜首。對於能先睹為快的內地觀眾來說,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受歡迎。「情殺」確實存在,但殺傷力如何,見仁見智。豆瓣20萬人打分,只給了6.7的及格分。

上映8天後,《新蝙蝠俠》內地票房終於破億。這個成績對於一部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的超英電影來說,並不算突出。雖然有疫情的反復影響,但因為更多原因買的人大概不多。

作為一種面對觀眾的文學商品,電影拿不到票房並不少見。但幾部大片接連「倒下」,想必不完全是市場的問題。如果再往前追溯,我們可以發現,對美國大片的「不認同」並不是突發的急性病。

雙英雄的痛苦

《 蜘蛛人》的失敗,就是口碑的失敗。《蝙蝠俠》的敗筆,就是票房的敗筆。

雖然蝙蝠俠的走紅是站在美好世界金字塔頂端的王者存在;但對於大陸觀眾來說, 蜘蛛人無疑更火。所以這一次《 蜘蛛人:英雄不歸》沒能引進來,對大陸院線來說是個不小的損失。

但是,不考慮票房因素,《 蜘蛛人:無英雄歸來》從口碑上來說是徹底的失敗。漫威漫畫熱衷於把超英電影拍成「爆米花」。只要能賺到票房,他們願意做出更多觀眾喜歡的東西。比如《情殺》。

《 蜘蛛人:英雄無歸》無疑將「情懷殺」做到了極致。三代 蜘蛛人同框的場面,哪怕是我這個情感淡漠的直男也被感動了。馬奎爾版 蜘蛛人亮相的那一刻,不知有多少觀眾高呼:爺青回。光這個場景,放到影院可能也能換個5億票房。《 蜘蛛人:英雄不歸》無疑將「殺情」做到了極致。連我這個冷漠的直男都被 蜘蛛人三代同框的場景感動了。馬奎爾版 蜘蛛人出場的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觀眾高呼:葉青惠。光是這一幕,放在電影院,可能就能換5億的票房。

戴錦華說,電影是20世紀留給我們的僅有的社會空房間之一。在這個空的房間里,觀眾很容易陷入情緒高漲的「集體無意識」。一般來說,只要情緒到位,爛片也能嗨起來。遺憾的是,沒有電影媒體,感情的殺傷力連米露都穿透不了。

於是乎,《 蜘蛛人:英雄不歸》的問題相繼出現。同樣的三部電影,馬奎爾版 蜘蛛人的反派「毒液」誕生了,而荷蘭兄弟 蜘蛛人的智商還在發育。漫威漫畫擅長拍攝英雄成長,但在 蜘蛛人第三代,這種「票房八股」解決不了問題。

影片令人詬病的,還有貫穿始終的「聖母情節」。善良的「小蜘蛛」大發善心,差點毀滅世界。善良的「梅姨」希望世界和諧,害死別人也害死自己。善良的確很重要,但慷他人之慨而來的善良,多少有點不合情理。誰看了誰皺眉頭。影片飽受詬病,「聖母情節」貫穿其中。善良的「小蜘蛛」善良到幾乎毀滅了世界。善良的「梅阿姨」希望世界和諧,殺了別人也會殺了自己。善良真的很重要,但是來自別人慷慨的善良就有些不合理了。誰看著誰就皺起眉頭。

評價《新蝙蝠俠》,需要從另一個維度切入。《新蝙蝠俠》不好嗎?如果和諾蘭的《黑暗騎士》比,確實有很多不足。但是放在超英片的范疇里看,片子的審美是在線的。至少比隔壁的好三倍。

《新蝙蝠俠》的致命問題是邏輯的不一致。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復仇,成長,黑色電影還是階級對立?3個小時後,我想說四個字:反腐倡廉。

「謎語者」是哥譚市最強的反腐專家。個人能力高於《反腐風暴》中古天樂飾演的陸志濂。明明是一個沒有縛雞之力的「失敗者」,卻能夠殺死市長,殺死黑幫老大,重傷老管家,把蝙蝠俠逼到絕路,最後炸掉半個高譚市。

而哥譚的拯救者蝙蝠俠,則處處落後一步。有罪者救不下還則罷了,無辜百姓遇襲也無能為力。面對始終勝自己一籌的強者,應當如何取勝?《火影忍者》里鳴人靠「嘴遁」,但這畢竟是美國大片,只能靠恐怖分子上門自首了。蝙蝠俠,哥譚市的救世主,處處落後一步。有罪的人救不了,無辜的人遇襲卻無能為力。面對一個永遠比自己強的強者,我們應該如何取勝?火影忍者靠的是《火影忍者》里的「假唱」,但畢竟這是美國大片,只有恐怖分子才能投降。

但是謎語人為什麼要自首呢?因為勝利一方沾沾自喜的醜惡嘴臉,他要當面嘲諷蝙蝠俠;還是非要箭在弦上發,不轉就發不完?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後者。

粉絲群是英語大片的關鍵。新蝙蝠俠某種程度上浪費了這個基礎。我在片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痕跡,卻很難找到蝙蝠俠特有的味道。當蝙蝠俠的職責只是做偵探的時候,他和不持劍的佐羅、山姆·斯派德(《馬耳他之鷹》中的偵探)有什麼區別?

最終蝙蝠俠跳入水中舉著火把的場景,真的讓我想到了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的主人公自由女神「克拉拉·萊辛「。不是說導演這般處理有問題,只是把一個自詡「復仇」的黑暗行者烘托成燈塔、上師的模樣,真真是讀作離譜寫作違和。蝙蝠俠最後跳入水中手持火炬的場景,真的讓我想起了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的女主角,自由女神像,克拉拉·萊辛。並不是導演的處理有問題。只是一個自稱「復仇」的黑暗行者被襯托成了燈塔和古魯。真的被解讀為離譜的寫作違規。

價值的失敗

過去的十年是超英電影或者漫威漫畫式大片橫行的十年。不管你喜不喜歡漫威漫畫製作的超英電影,他們確實製作了過去十年世界上最賺錢的電影。

從2013年5月《鋼鐵人3》上映到2019年6月《 蜘蛛人:英雄遠征》的觀眾見面會,漫威漫畫在7年時間里已經在內地上映了17部電影。幾乎每部電影的內地票房都超過了1億美元,遠遠高於老對手DC。

DC在內地票房最成功的《海王》,某種程度上走的也是漫威式超英片的路數。上映期間,「有趣」一度成為社交媒體評價《海王》的關鍵詞。20億的票房,也讓海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超級英雄」,超過了漫威任何一部個人英雄片。DC內地票房最成功的《海王》,某種程度上走了漫威漫畫式的超英電影之路。上映期間,「好玩」一度成為社交媒體評價《海王》的關鍵詞。20億票房,也讓默默無聞的「超級英雄」海王超越了漫威漫畫中任何一部個人英雄片。

然而,隨著《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上映,漫威漫畫電影中「無限傳奇」的時代已經終結。截至目前,漫威漫畫電影第四期的作品沒有一部在內地上映。在漫威漫畫落魄的這段時間,DC沒有達到預期。神奇女俠1984只拿了1.67億票房。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2022年,超英電影/美國大片被內地觀眾拋棄了嗎?要回答它,得先回答前置問題:當我們在看超英片時,究竟在看什麼?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2022年,超英電影/美國大片被大陸觀眾拋棄了嗎?要回答它,首先要回答前置問題:當我們在看超級英語電影的時候,我們在看什麼?

其實看超英電影和看武俠小說沒什麼區別。無論金文的小說創造了多大的文學價值,武俠小說首先提供的是一種耳目一新的意境。娛樂比審美更重要。小說家也知道這一點。於是,段譽和楊得到一個奇遇,而出場時幾乎所向披靡。

超英電影也要遵循同樣的原則。對於三四線城市占了大部分票額的內地市場來說,沒有多少觀眾願意去看一部超級英語片來學習知識。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合理的劇情碰撞中,主角通過冒險做到自己的願望,成長。簡單的故事,純粹的快樂。

這兩年,超英的電影,不能不叫好,不能不叫座。根本原因是這類電影越來越無聊,難以做到邏輯自洽。隨著時代的變遷,十年前《美國隊長》和《鋼鐵人》改編的劇情邏輯已經無法嵌套在《 蜘蛛人:英雄不歸》中。只能利用氣氛打人情牌。

與此同時,也要明晰的是,美式價值觀正在逐漸被內地觀眾所拋棄。同時應該清楚的是,美國的價值觀正逐漸被大陸觀眾拋棄。

以《新蝙蝠俠》為例。有點背景的讀者都知道,哥譚的反派永遠抓不到。因為蝙蝠俠(笑蝙蝠除外)從不殺人,只是把人扔進阿卡姆瘋人院。

一個城市如何變得和諧、穩定、繁榮?2006年播出的國產玄幻劇《魔法手機》已經警示我們,單靠飛人是無法對抗俠義的,更重要的是警民攜手。

哥譚市最大財閥的繼承人,貴族階級的領袖,拋棄了自己的身份,心甘情願地成為了一名暗夜騎士。但是為了社會和諧,難道不應該給可憐的哥譚市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嗎?

《新蝙蝠俠》最大的問題是設計了一個反抗階級矛盾的「謎語人」,但也為其設計了一個瘋狂的人格。炸毀哥譚市並殺死所有人的行為徹底顛覆了謎語人在之前兩個小時所做所為的合理性。創作者在影片中強化了社會問題屬性,卻不敢真正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叛軍是戰士還是瘋子?答案其實是後者。

當黑人女市長被槍擊時,銀幕上充滿了古怪的氛圍。不管所謂「黑色電影」的油漆抹上幾層,《新蝙蝠俠》終究只敢在身份政治上玩雜技。同樣是拍反腐倡廉,《巡回檢察組》和《掃黑風暴》,哪個不比它更緊張、更有戲劇張力?當黑人女市長被槍殺時,螢幕上充滿了奇怪的氣氛。無論塗了多少層所謂的「黑色電影」的油漆,「新蝙蝠俠」也只敢在身份政治上耍雜技。也是為了反腐倡廉。哪一個比巡回督查組和掃黑風暴更緊張更有戲劇性?

戴錦華2020年說「好萊塢在中國失敗的故事」肯定是對的。但是好萊塢從來不是只有好萊塢電影支撐的,還有美國夢,美國價值觀,美國擁有全球霸權的事實。在事實改變之前,好萊塢的光環是不會落下的。

這兩年,好萊塢的「普世價值光環」似乎很容易就消散了。即使明天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也不會引起太多關注。

國際局勢動蕩,二戰以來形成的國際秩序劇烈動搖,「文明衝突論」再次得出「歷史終結論」,全球化浪潮受阻……這些都意味著執念加深,對立加劇,世界變得不均衡,沒有一種文化產品能夠席卷全球。這是外因。

外界的迷茫投射到創作者心中,導致他們無所適從,騎牆觀望,荒廢武功。像蝙蝠俠一樣,不允許你知道自己的信仰在哪里,所以不可能感染、吸引、融入觀眾。這是內因。

就這樣,好萊塢大片票房的時代結束了。但有一點不會變。好的作品至少是賠錢的。

[正文/2074]

林俊傑是新加坡之光?爆料女子說法重復,有點像祥林嫂

尋夢園

EXID經典歌曲現場!

尋夢園

周杰倫不開限量超跑,騎電動車出門太低調,不工作一年也能賺4億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