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態,決定孩子的狀態!我們越能「忍」,孩子成長的空間就會越大

近日,成都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接女兒放學的視頻,看完直讓人捧腹大笑。

視頻裡,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一手拉著書包,一手拿著糖,蹦蹦跳跳地跑過來問媽媽:「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先聽哪個?」

原來,女孩所謂的好消息是,平時只能考倒數第一的她,這次考了倒數第二。

壞消息則是,這次考試沒及格。

看著女孩由傲嬌興奮,瞬間變成哭喪臉,連媽媽都被逗笑了。

而對這兩個本質上「一個比一個壞」的消息,媽媽也沒有深究,直接牽孩子回家了。

不少網友看後感慨:

「家長和孩子心態都很好,身心健康最重要。」

「這個媽媽脾氣太好了吧,難怪孩子這麼陽光!」

的確如此,換做其他家長,知道孩子又考這麼差,早就一巴掌甩上去了,哪裡還會笑得這麼溫柔?

教育家楊詠梅曾說:「父母的心態,決定孩子的狀態。」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不同心態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天差地別。

父母若強勢衝動,孩子就容易膽小自卑;

父母若耐心寬容,孩子就會更加陽光快樂……

而以下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

忍住不越界,才會有界限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如果家庭缺乏界限感,等待這個家的多半是一場悲劇。

在電視劇《黑暗者3》裡,李昶飾演的吳洋是一個獲得生物學界國際大獎的學霸。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別人眼中的天才,卻活得很壓抑痛苦,甚至做出殘忍弑母的行為。

原來,吳洋的母親是個特別沒有界限感,控制欲極強的人。

從小到大,吳洋無論做什麼,她都會橫加干涉。

小到起床、吃飯、上廁所,大到學習、交友和擇校,哪怕吳洋即將讀博了,出門聚會依然要她同意。

她把吳洋牢牢抓在手心,和他保持著「共生」無界限的生活。

吳洋一旦反抗,她就會說:「你都是我生的,我都是為你好。」

沒有自由空間,沒有選擇權,無法構建自我的吳洋,最終選擇了反抗。

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既用力量托起了孩子,也用力量徹底毀了孩子。

據倫敦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更低。

那些沒有界限「為你好」的行為,只會慢慢削弱孩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失去邊界意識,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人。

可越在親密關係中,越需要清晰的界限,這樣愛才能夠流動,靈魂才能起舞。

做個有界限感的父母,尊重孩子作自己生命主人的權利,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尊重孩子獨特的生活節奏和方式,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有邊界感的人。

忍住不發火,才會情商高

曾看過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武漢某小學三年級班主任程紅,察覺班上很多孩子因不會管理自我情緒,相互之間常常起衝突。

於是她決定暑假不給孩子們佈置作業,而是做一項特殊的挑戰——21天不生氣

她給大家發了一張情緒記錄表格,表上有「晴」「多雲」「小雨」「大雨」四個代表當天情緒的選項,孩子和家長需每天記錄「晴雨錶」。

 

很多家長本以為能輕鬆完成挑戰,結果卻被現實打臉了。看似不長的21天,最後僅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挑戰成功。

據程老師統計,本次挑戰 家長生氣的比例要比孩子高25%左右。

也就是說,生活中看似更穩重成熟的大人,其實比調皮不懂事的孩子更多也更容易生氣。

而一個愛發火,不能控制情緒的家長,很難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你以為你發火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你的怒氣燒毀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常年處於不安全、不穩定的環境中,最後要麼為了逃避恐懼,變得敏感自卑只會討好大人,要麼習慣了父母的失控,也變得暴躁衝動不會管理情緒。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別太執著于孩子的「聽話」,兒時禁忌越多,未來成就越少。」

與其歇斯底里,不如靜下來想一想, 讓自己發火的原因究竟是孩子行為本身有問題,還是自己壓力太大遷怒于孩子。

若是前者,我們只需糾正孩子的行為即可,要成長就會犯錯,「不聽話」才是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若是後者,我們就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因踢貓效應打破家庭和睦氛圍。

忍住怒氣,情緒穩定,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從而提升情商。

忍住不催促,才會更自律

「快起床,要遲到了!」

「快吃飯,要出門了!」

「快走,要來不及了!」

「快睡,很晚了!」

快快快,越快越好,最好能飛起來。

殊不知,父母反復高頻率的催促,只會打亂孩子自我管理的節奏,讓孩子失去掌控力,變得依賴大人。

大人只要不催,他就沒有意識去做,一切行事全憑父母催促的程度,自律性完全被磨滅。

不僅如此,過度催促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壓力,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明知不可為偏要這麼做。

曾在知乎上一個提問:為什麼原本要去做某事被人催了之後就會立刻不想去呢?

 

很多網友留言說:

「他們越催,我就越不爽,就想晚點兒再去做。」

「因為越催我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想對著幹。」

「每次被催就會有一股怒火,有一種壓迫感,所以就撂擔子不幹了。」

「因為被催促就像被控制,別人讓做啥就做啥,顯得自己很沒尊嚴,所以就要拖著不去做。」

過度的催促,往往適得其反。

父母本希望通過催促,讓孩子變得高效自律,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反而養成了拖延的習慣。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在幼兒階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支援,他們就會發展出自主性,獨立行為的能力和意志力。」

其實不止幼兒階段,任何階段的孩子都應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在試錯學會自我管理,懂得如何合理安排。

不催促,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不急躁,給孩子一個平和的童年;

不焦慮,讓孩子在愛中學習,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

忍住不打擊,才會更自信

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的、充滿鼓勵的。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實,一天400條,十年就是146萬條,如此多的負面打擊,孩子如何能健康成長?

故意忽視優點,只盯著缺點說事,還美其名曰「為你好」。

這種打擊教育方式,實際上只有打擊,沒有教育,更不能讓孩子自省。

《心理訪談》中,有個33歲的女大學生范成金,畢業10年仍在家啃老不肯出去工作。

原來,范成金自幼是個很有創造力的孩子,然而她父母卻很喜歡打擊否定她。

成績進步時,父母一臉嫌棄叫她不要得意,這點成績還達不到要求;

熱愛設計多功能鞋和新衣服,卻被父母揍,說她將來成不了大器;

生活中任何的小毛病,都會被拎出來批評,說她是個沒用的廢物……

每天生活在「你啥也幹不了」、「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的負面打擊中,范成金也漸漸覺得自己很差勁,並患上了社交恐懼症,一見到陌生人就緊張說不出話。

最後,她只好賴在家裡,不敢踏入社會。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摧毀他的自尊,將他貶得一無是處。

蒙台梭利曾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內心會產生強烈的羞恥感和罪惡感,自尊水準會變得越來越低,進而產生「我什麼都不行」的想法。

這種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孩子就容易變得自卑,不敢直面挑戰。

知名藝術家謝勇說:語言是有能量的,積極的、溫暖的語言能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攻擊性、傷害性的語言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忍住打擊多鼓勵,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只會活在父母的肯定裡。

老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對孩子的擔憂,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

然而再愛孩子,我們也要忍住不越界、不發火、不催促、不打擊,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允許他們多犯一些不觸犯原則的錯誤,他們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全的發展。

可以說,我們越能「忍」,孩子成長的空間就會越大。

畢竟,我們陪得了孩子一時,陪不了一世。

孩子總要學會面對這個世界,總要承擔自己的人生,那些該走的彎路,一個都不會少。

我們能做的,就是陪著他們成長,目送他們高飛。

作家蒙田曾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

願我們和孩子,都能做自己的主人,有一個幸福而充實的人生。

塵封三年的諜戰劇《風聲》:給反派主演「換頭」後 今晚播出

韓國明星上《歌手》走紅,回國後吐槽中國「環境差」,現狀如何?

bian

《北愛》10年:六大主演4人離過婚1人慘分手,他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