凪的新生活: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讓娃最先學會看眼色的人是父母

  小凪是在東京生活的一個年輕女孩,她在東京一家銷售公司工作,小凪在公司的人緣非常的好,怎麼個好法呢?

  當同事犯錯的時候,她會主動幫同事背鍋。

  自己明明帶飯的時候,面對同事邀請的飯局自己還是會藏起便當一起去吃飯。

  在和同事一起拍照的時候,同事選的發朋友圈的合照是自己最醜的,自己也笑著說沒事。

  小凪就是這樣的姑娘,做每件事情都要看別人的眼色,包括和自己的男朋友相處。慢慢的她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

  這段情節來自日劇《凪的新生活》別名《風平浪靜的閒暇》,這部電視劇講的就是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女主小凪怎麼找回自我的一個故事。

  討好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呢?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就曾經指出,「我們年幼時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與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孩子本身的生長環境是沒有辦法分割的,就像劇中的小凪一樣。她的媽媽可以用「刻薄」兩個字形容,對小凪的教育也特別的嚴厲。

  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小凪小的時候,她特別不喜歡吃玉米,但是媽媽卻覺得玉米很好吃,就讓小凪吃,小凪不肯,媽媽就直接把玉米直接扔掉了。這樣的情節體現了媽媽強大的控制欲。

  此外劇中還有一個情節,就是媽媽住的房子的屋頂被臺風刮了,其實是不用大動幹戈的去修,簡單的修整就好,但是周圍的鄰居都幫媽媽出謀劃策甚至畫了圖紙。

  媽媽覺得鄰居這樣盡心盡力,幫自己,如果自己不修房子鄰居們會不高興,所以即便知道女兒賺錢不容易也讓女兒給自己拿錢修整房屋,其實一定意義上小凪的媽媽也是一個討好者。

  討好型人格通常會有這兩種父母

  1)控制欲過強的父母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不允許孩子有與自己相左的意見,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就像小凪不喜歡玉米一樣,媽媽就偏要她吃玉米,如果不吃,媽媽還會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手段。

  長時間這樣的教育之下,孩子漸漸失去自我,甚至變得膽子小,依附於父母,討好父母,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討好型人格。

  2)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那麼孩子也非常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首先討好型人格的父母會以這樣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把討好別人當成一種生存手段,這種父母一旦面臨選擇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犧牲自己家的孩子,來達到某種滿足。

  寧願犧牲自己的孩子,委屈自己的孩子,也不願意破壞自己再他人眼中的形象。

  其次討好型人格的父母還會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像孩子去展示討好型人格是什麼樣子的,這樣會讓孩子呢覺得。

  這是一種生存手段,也是一種正常的行為,和人相處的模式也不自覺的是這樣的形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

  很多人覺得「討好型人格」是一種人畜無害的性格,有利於和諧社會的發展,現實真的是這樣麼?其實並不是!

  英國心理學家雅基·馬森把討好型人格稱為「可愛的詛咒」。

  之所以說這是可愛的詛咒,因為討好型人格的確對別人而言是沒有多大的傷害,但對擁有討好型人格的那個人而言就如詛咒一樣,讓人難以自拔,無法呼吸,每時每刻都承受著痛苦。

  為什麼說擁有討好型人格會很痛苦,走近這種人格的特征就會了解真相↓↓↓

  ——不會說「不」的那個人——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就像是一張便利貼,哪裡有用貼哪裡,誰有要求都隨便提,再難自己都不會拒絕。在《凪的新生活》中有這樣的情節,就是同事撒謊說家裡有事,要著急回家沒有辦法加班就麻煩小凪,小凪不懂得拒絕,所以就答應了,最後發現同事只不過是去和別的同事背著她去聚餐,還私下說她的壞話。

  在小凪媽媽和她提出要錢修整沒必要修理的房屋的時候,她也沒有辦法把「不」字說出口。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是曾經是這樣說的: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

  所以對於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而言,拒絕別人就等於把自己推向深淵,她們害怕面臨著無助的局面,更害怕別人和自己惡言相向或是不理自己。所以從來不懂得去說不,也不會去說不,即便很為難也會去做。

  最後真正為難的是誰呢?當然是自己!

  ——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擁有討好型的人格的人是非常害怕爭吵的,就算面對不公平的事情她們也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地位,這種行為並不是裝可憐,而是讓自己免於紛爭。因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害怕紛爭。

  當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的時候,討好型人格很少會反駁,就算自己沒錯也會認錯。過於隱忍和壓抑很容易導致情緒擠壓,也容易導致討好型人格的扭曲。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這樣的性格永遠是最痛苦的一個。

  ——最先認錯的那個——

  討好型人格對別人的情緒非常的敏感,也就是會察言觀色,但這種察言觀色並不是情商高的一個表現,過度的察言觀色反而成為了人格發展的一個禁錮。

  在討好型人格看眼色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別人的情緒有變動,他們就會先把責任算到自己的身上,自己先認錯,覺得自己認錯是應該的,自己有義務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後果也是讓本來不該承擔批評的自己成為了一個「禦用背鍋俠」,這樣的人也不會快樂。

  ——做不了主的自己——

  討好型人格永遠都是生活中的配角,似乎從來不是局面掌控者,面臨任何的選擇的時候,都不擁有選擇權,因為討好型人格實質上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他們會把選擇權拋給別人,低姿態的讓別人做決定。

  很多討好型人格其實能力並不弱,而不決定任何事或是放低自己扮演弱者成為了一個自保的方式,一是防止負面評價,二是防止自己選擇的不好引起他人不滿,依舊是看別人的情緒。

  怎麼才能擺脫「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過「評價源」這個詞。他指出,一個人的評價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內部評價源,也就是通過自己的工作、成績、行為舉止來做出對自己客觀的評價。另一種是外部評價源,也就是一個人對自身的認識,完全來自於他人的評價。進而迷失了自我。

  說白了討好型人格就是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忽略了自己,我們沒有辦法像《凪的新生活》一樣,拋下切尋找自我。但我們也可以自我拯救!

  1. 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正視自己渴望,愛自己,愛生活。

  2. 擺脫原生家庭:意識到原生家庭某些教育的錯誤,擺脫這些禁錮,彌補自己的缺失。

  3. 勇敢說不:面對自己的既得利益即將丟失的時候,勇敢的說不,學會拒絕是第一步。

  4. 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當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要勇敢自己的表達情緒,喜怒哀樂不一定要看周遭的環境。

  5. 別人的喜愛沒有自己快樂重要。

  怎樣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首先,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但不溺愛

  教會孩子心中有愛,孩子才不會成為一個沒有一點安全感需的人,家長需要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但不要溺愛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樂觀陽光的性格。

  其次,不過過於控制孩子的選擇

  很多家長都是控制狂魔,孩子稍微違背意願就覺得不可,適當尊重孩子的正當意願,孩子並不是家長的所有物品。

  最後,自己先不要做個討好型人格

  如果發現自己是個討好型人格,自己請先改正,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耳濡目染。

  我是YOYO,一個熱愛寫作的育兒師~,關註我小兒不再難養!

>凪的新生活: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讓娃最先學會看眼色的人是父母

這幾種男人最不適合結婚生子,他們往往都是沒有家庭責任感的男人

尋夢園

紀實故事:初戀那件小事

尋夢園

成年人社交潛規則:我不麻煩你,你也別麻煩我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