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當代最具有大眾接受度的藝術形式,大家肯定非常熟悉。電影作為最受歡迎的當代藝術形式,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那你為什麼要去看電影?有的人可能喜歡劇情和內容,有的人喜歡追求特效和感官刺激,有的人可能是沖著自己的愛豆和名人去的。
當然,也會有很多人不滿足於做一個被動的觀眾,想從電影中學習一些小技巧和小秘密,想探索電影中深層次的主題和電影背後可能傳達的社會心理。
說到電影,人們很容易想到世界上最成功的電影出口國美國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製作國好萊塢。
我們熟悉和喜歡的經典電影,即使保守一點,也有一半以上是好萊塢寫的。
其實好萊塢本來是一個地理概念,特指美國西海岸加州洛杉磯以外的一個風景區。
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一家電影公司拍攝《茶花女》需要一個具有歐洲風情的小村莊,於是找到了這個地方,在這里建立了工作室,並將其命名為常青橡樹林,英文稱好萊塢。
從此,這里聲名遠播 ,各大制片廠和電影商人紛至沓來,小村莊逐漸變成了全國聞名的電影基地,進而成為了世界性的電影製作中心。從此名聲大噪,各大制片廠、電影商紛至沓來。這個小村莊逐漸成為全國著名的電影基地,然後是世界性的電影製作中心。
最終,特定的地域概念變成了整體的文化概念,好萊塢這個詞成了美國電影業的代名詞,甚至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電影藝術的代名詞。
你知道所謂的美國大片,或者說商業大片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嗎?
其實是在1995年,中國電影公司每年引入十部所謂「進口大片」開始。實際上,中國電影公司每年引進十部所謂的「進口大片」是在1995年。
從那時到現在,大陸觀眾觀看好萊塢電影的歷史跨越了20多年,這只是指電影院和大螢幕,不包括更大量的正版或盜版錄像帶、DVD和互聯網下載來源。
20年來,中美關係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深刻變化,包括蜜月期、緊張期、合作與對抗。但無論如何,中國的崛起和發展不可能忽視美國,避開美國,繞過美國。通過這20年的觀影,中國人對美國的認識和了解通過電影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深度。
在這個「軟實力競爭」盛行的現代社會,很多人說美國通過「三部電影」——芯片、電影、薯片,主導了世界秩序。
不難發現,這「三部電影」雖然分別屬於美國科技、美國娛樂、美國生活理念,但其實都是科技進步的產物,是生活理念的容器,是娛樂文化的極品。
可以說,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構成了美國全球文化輸出結構中最重要的核心環節。
無論你將美國視為人類共同未來共同體中的潛在同事,我們可以學習的先進和發達對象,還是對手、競爭對手和敵人,無論你關注的是美國政治的下一步走向,還是普通美國人每天關心和經歷的事情,那些好萊塢電影都是我們觀察、思考、判斷和分析美國的絕佳案例。
對於美國來說,好萊塢不僅僅是一面鏡子,更是一扇窗戶,一劑顯影藥水,一張藏寶圖。
那麼,作為政治概念的美國和作為文化概念的好萊塢分別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它們之間又是如何互動的呢?他們是如何將所謂的美國精神融入到電影藝術中,並以電影為工具向全人類傳達美國夢的?
美國是如何通過好萊塢電影構建自己國家的思想信仰體系的?它是如何借助電影的人氣強化自己的美國形象的?
這門課程,就是試著幫你來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就是圍繞著「把植入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式三觀給找出來」這個目的,由我來陪著大家,一起換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回顧那些你也許已經非常熟悉的電影,在它們的故事情節、鏡頭語言、場景細節和人物對白背後,看懂美國意識形態和美國文化心理,看懂它們的做到邏輯,看懂它們的運作奧義。這個課程就是試圖幫助你回答一些問題,也就是圍繞「找出好萊塢電影中嵌入的美式風格三觀」這個目的,我陪你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回顧那些你可能已經非常熟悉的電影。在他們的故事情節、鏡頭語言、場景細節、人物對話背後,我可以了解美國的意識形態和美國的文化心理,他們的處事邏輯和運作方式。
美國電影文化的發展是我這幾年的研究方向。我是影視文化博士,也是資深的電影愛好者和影評人。這些年,我一直在高校講授影視課程,同時也為多家媒體撰寫影視評論文章。我對電影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想法,很樂意和大家分享。
在本課程中,我將帶你欣賞七個主題,總共20多部好萊塢經典電影,以及電影背後的「美式三觀」。
美軍為什麼總是能贏?美國隊長和鋼鐵人為什麼都要聽神盾局的?迪士尼的公主們是不是不需要王子?好萊塢大片在迎合中國觀眾嗎?為什麼美軍總是贏?為什麼美國隊長和鋼鐵人要聽神盾局的?迪士尼公主不需要王子嗎?好萊塢大片是在迎合中國觀眾嗎?
你會在課程中聽到並思考這些有趣的話題。
相信聽完這一課,你會更加了解好萊塢和電影,同時也會更加了解美國和我們現在的時代和世界。以後你欣賞美國電影的時候,就能看出門道了,就不會稀里糊塗的被灌輸洗腦了。作為一個更加清醒理性的觀眾,你會有獨立自由的思考能力,在電影中形成自己對電影、對美國的看法、判斷和見解。
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和研究好萊塢電影。我會在接下來的課程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