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在這方面和好萊塢相比,中國是一個「彎道超車」的過程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孫小川環球時報記者陳謙]由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2》在春節期間與觀眾見面後,影片中「奇幻」的「科技」以及對人性和情感的探討都引發了熱議。到13日下午6點,該片國內總票房已突破36.7億元,躋身中國票房榜前十。與第一部相比,《流浪地球2》中的高科技場景更加震撼。用導演郭帆的話說,這是好萊塢的「彎道超車」。不僅如此,《流浪地球2》還更加關注「人」本身。最近,在談到對電影的評價時,郭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電影的社會性為電影空提供了足夠的討論空間,而《流浪地球2》的觀眾就像是整個電影創作的參與者。「只要有觀眾,我們就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有兩萬多名外國演員

環球時報:《流浪地球2》在原著基礎上增加了10多萬字的世界觀構建。電影原著是如何改編的?

郭帆:原著小說是文學的載體,改編成影視作品需要符合電影的載體規律。《流浪地球2》講的是人物和情感。要以原著世界觀為後期背景,將人物提取成長期發展,為人物塑造完整的人生。編劇要在原有世界觀的基礎上改編整個故事,也就是說有了土壤才能生根發芽,才能寫出人物在這個時代和環境下的成長狀態。世界觀在影片中的體現可能只是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但沒有這些細節,人物就會空廣泛。

環球時報:關於世界觀構建的資料會給演員研究嗎?

郭帆:是的。我們先給演員世界觀,再給劇本,世界觀比劇本還厚。演員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出生的。比如00後會思考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經歷,如何看待現代和未來的關係…演員會思考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準備自己的角色。

郭帆:在這方面和好萊塢相比,中國是一個「彎道超車」的過程-尋夢新聞

環球時報:大概有多少外籍演員參演?這些演員如何調配? 環球時報:有多少外國演員?這些演員是怎麼混的?

郭帆:兩萬多。他們中的大多數出現在聯合國的場景中。影片涉及到很多國家的人和一些民族服飾,包括外國演員的狀態、膚色、語言等。我們做了很多準備,現場輕翻譯團隊有十幾個人。因為語言問題,拍這種劇情的時候場景很複雜。我要把一句話翻譯成五六種語言,然後等所有語言都翻譯完了再說第二句話。

環球時報:科幻文學作品在影視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更流暢地講述故事?

郭帆:電影更關注「人」,一些動畫片里的貓狗也是擬人化的,最終體現的是「人」的情感,這是電影的特點。而小說則可以設定一個非常空一般的視角,比如劉老師的小說《三體》中提到的「歌手文明」。這種抽象的概念不需要物化,但在影視作品中,一定要明確。我們經常提醒新編劇不要寫《一朵憂鬱的雲》,因為沒有辦法用相機拍《一朵憂鬱的雲》,編劇的語言不能有太抽象的修辭和情緒。

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太空夢。

環球時報:電影行業,尤其是科幻,離不開「國之重器」。如何看待《流浪地球2》背後相關產業的支持?

郭帆:我們在布景、道具和服裝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在第一部中,準備槍支和宇航服等道具非常困難。那時候我們還遵循著傳統的道具邏輯——比如做一把椅子,木匠要按照圖紙做,然後再雕刻。如果沒有足夠的木工時間,這個椅子就很難復制。現在產品化的邏輯是:不管是通過3D列印,數控機床,還是雷射雕刻,都是按照生產零件的方式生產,然後通過組裝進行量產,這樣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這種推廣實際上是一種創新和整合的過程,將國家現有的高科技應用到我們的生產中。由於紮實的生產力和製作技術,這些產品應用到電影場景、道具製作等方面會非常高效。我個人認為,在這方面,和好萊塢相比,我們是一個「彎道超車」的過程,現在基本可以和他們的頂級水平持平。

環球時報:好萊塢科幻電影中這類道具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郭帆:也是從傳統的生產邏輯逐漸發展到產品邏輯。他們所經歷的產品邏輯伴隨著產業化推進的全過程,而現在我們正在直接享受產業化的成果,所以剛才所說的「彎道超車」來自於我們的技術迭代。

環球時報:「國家重量級」在科幻電影中的應用能否促進其他行業?

郭帆:我特別期待一些工業化的生產部門能看到影片中有趣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真的會應用到真實的裝備上,比如我們的軍工產品和機械產品。我覺得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最重要的是這種電影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在(北京)航天城的放映會上,一個孩子說,他小學看了第一部電影,現在初中已經看了第二部電影,長大後決定從事航天工作。那一刻,我們也覺得特別自豪。我覺得在現在的環境下,更重要的是把那顆種子種在孩子的心里。他們這一代人,將來可能會逐漸把電影里的「科幻」變成現實。

先服務國內觀眾。

環球時報:您對《流浪地球2》的海外市場有哪些期待?

郭帆:我特別希望擴大海外銷售。一開始《流浪地球2》在北美100多家影院上映,但正常應該是2000多家影院,我們只有5%。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包括如何與海外出版社對接,如何進行對外宣傳,可能是另一個話題。

環球時報:華北地區放映較少。你覺得跟「海外觀眾很難了解美國電影文化」有關係嗎?

郭帆:可能沒關係。看過一些海外的視頻或者一些海外朋友的反饋。他們對劇情的理解沒有問題,也很感動,因為電影的核心是關於全世界人民的團結。當50歲以上的宇航員在影片中選擇犧牲時,海外觀眾也會感動落淚。我覺得可能不是作品本身的內容,而是電影的海外拓展管道,甚至包括一些細節,比如觀影習慣,都是需要考慮的。有些美國觀眾不太喜歡看字幕。現在我們在做英文配音版,可能更符合北美觀眾的觀影習慣,就像我們翻譯的電影一樣。這樣做必須符合那些國家的文化特點。我們會針對北美市場設計海報和預告片,肯定和歐洲非洲展示的宣傳資料不一樣,是另外一個體系。

環球時報:以後會考慮在作品中加入海外觀眾喜歡的情節嗎?

郭帆:我暫時沒有這個想法。我們首先要服務好國內觀眾,而我一直認為民族性是普世的,沒必要做特殊的「翻譯」。

環球時報: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前景如何?

郭帆:我一直相信中國科幻電影會越來越好。最欣慰的是,春節期間,我們發現觀眾真的回來了。他們回到電影院,仍然如此熱愛電影。電影必須有人看。電影的社交性質提供了足夠的討論空。(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就是這麼做的,觀眾就像是整個電影創作的參與者。只要有觀眾,我們就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打破劉德華記錄!成龍入駐短視訊平臺,22小時粉絲破2800w

尋夢園

EXO時尚資源有多好?延續四位公開雜誌資源,兩位還是開年封面

尋夢園

下一個王力宏?匿名女生連發數條微博資訊,喊話林俊傑不要再沉默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