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自《千與千尋》在中國上映之後,在網路上引起了一波「回憶殺」,很多人都發表了「本以為自己是白龍,然而18年後卻活成了無臉男」的感想。
無臉男,可以算是史上最幸運的配角了。
眾所周知,宮崎駿在最初設計無臉男這一角色的時候只是把他當做一個襯托千尋的配角,然而等到上映之後,無臉男卻比千尋和白龍更深得人心,我想,即使在老爺子心里也是非常意外的發展。
那麼,無臉男為什麼會讓群眾感同身受?答案肯定不會單純到僅是因為「他」象徵了某一類人群,更多的應該是他戳中了大部分人的「痛點」。
之一:無臉男象徵著意志不堅的「成年人」?
在《千與千尋》里,雖然無臉男表面上擔任的是孤獨與寂寞的象徵性角色,但是,如果單獨看無臉男的故事,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在無臉男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其實也是千尋的故事。
無臉男從一個不受關注的孤獨者,到獲得千尋溫柔以待之後拼命想回報的報恩者,再到因「湯屋」世界的現實主義而學壞的瘋狂者,最後通過千尋的幫助找回初心得以回歸自我。
這樣的故事和千尋本身是不是很像呢?
我想是的。
千尋又何嘗不是一個孤獨與寂寞的10歲孩子呢?
因為搬遷,千尋不得不與朋友分別,飽嘗了一番離別的寂寞之苦,然後因為父母貪吃的關係不得不只身進入「神明」的魔法世界,好在一開始便受到白龍的幫助,再後來的故事中,千尋也同樣為了回報白龍的溫柔以待幾經「拼命」,不過千尋終究與無臉男不同,即便是在複雜的湯屋,她也始終守著初心沒有「學壞」,最後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拯救了變成豬的父母,再次回歸到原本的平靜生活。
其實,無臉男與千尋所經歷發生的故事仔細想想非常相似,那為什麼千尋沒有像無臉男一樣「學壞」呢?我想這也正是宮崎駿想獻給孩子們的警示:「別忘了自己最初的樣子」。
無臉男與千尋最大的區別應該在於無臉男象徵著意志不堅的「成年人」,而千尋則是最是純真的「十歲孩子」,也是所有人曾經的「初心」。
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真的是很單純的,不會像成年人一樣幾經思量的權衡。
例如:
無臉男以藥浴牌子來討好千尋,而千尋卻只肯拿工作所需的一個,因為多的藥浴牌子對千尋來說是「無用」的,所以她不會多拿,但是因為第一塊牌子意外掉落,在劇中千尋最終還是用了第二塊牌子。無臉男給千尋牌子的初衷是因為千尋想要但是得不到,他覺得這是對千尋很有用的東西,所以即便已經給了她一塊,之後卻還是想給她更多。
這種情況是不是很像成年人的慣有思維「以防萬一」以及「有備無患」呢?
而千尋則不會想到這些,因為一個十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時刻料想著「意外」的發生呢,但是最終意外真的發生了,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沒有無臉男送給千尋「多餘」的藥浴牌子,之後的劇情還能夠順利發展下去嗎。
答應肯定是:不能。
之二:無臉男戳中了成年人的哪些痛點?
很多人都在說「活成了無臉男」,我倒不覺得真的如此,只是無臉男的經歷恰好戳到了大部分人的痛點,那些「痛點」正是最柔弱與笨拙之處。
一,無臉男有著人性最致命的弱點:害怕孤獨。
二,無臉男有著與大部分對於美好的笨拙追求方式:死纏爛打和拼命討好。
三,無臉男有著人生最大的悲哀:求而不得。
無臉男的孤獨源於他的「笨拙」,沒有辦法融入湯屋這個「社會」大環境中,他本身的形態原來與眾多妖怪一樣都只是黑影,但為了吸引目光,他唯一能想到的只有帶一個面具,但這個主意顯然並不算好,於是他只能等待,等待人群中出現能夠發現他的一縷目光。
對於千尋,個人認為無臉男並非有多喜歡,只是在那一刻他很需要千尋的目光,於是他只能用「死纏爛打」和「拼命討好」的方式去靠近千尋,他利用金子成為貴賓,成功獲取了湯屋里所有人的目光,然而他卻依然感到空虛,因為這些目光並不純粹。
後來,無臉男拼盡全力也得不到回應之後,他終於將內心的積壓全部釋放,於是他的內心開始扭曲,甚至想以「吃掉千尋來占有」的方式「得到」。
好在千尋將僅剩的一半河神的丸子給了無臉男,內心得到淨化之後,無臉男吐出了貪婪和欲望找回了最初的自己,或者說他最終還是妥協於「求而不得」的命運。
不過好在,這樣的無臉男最終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錢婆婆是千尋之外第二個對無臉男溫柔以待的人,這份溫柔取代了千尋,再錢婆婆讓無臉男留下當助手時,他的表現是開心的,他知道,從此他的身邊有了另一縷溫柔的目光。
在宮崎駿的世界里,結局總是美好的,即便宮崎駿曾說過自己是悲觀主義者,但是他始終相信:人生總有出路。
※本文為「陽光菌的動漫世界」原創,禁止未授權轉載。
>宮崎駿最大成就不是創造千尋,而是以無臉男借喻「人生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