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財經 第1張

金羊毛工作坊

投資者的私人訂制

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財經 第2張

來 源:零壹財經

原標題: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2019年伊始,央行先後出台了兩項信貸政策促進普惠金融:1月2日,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考核標準,由「單戶授信小於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1月4日,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1月25日央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在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快速增長的同時,「三農」貸款增長減緩,同比增速比上年末低4.1%。數據表明三農信貸是大陸金融體系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融資問題是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這是大陸倡導加速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根本原因。

解決小微企業、三農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普惠借貸機構的重點攻堅目標。而這一難題的核心題眼則在普惠借貸風控成本的居高不下、盈利難,亟需商業模式的創新。

近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2017-2018)》(下簡稱《報告》)案例顯示,平安普惠推出低息三農貸款產品,結合自身長期普惠借貸實踐經驗,把「開放式聚合借貸服務平台模式」這種成功應用於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貸商業模式逐步嘗試應用於三農,為普惠金融的深化發展帶來積極啟發。

//

一、破解三農信貸悖論亟需創新商業模式

//

三農信貸是大陸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融資問題仍是制約「三農」發展的重要瓶頸,妥善應對農村普惠金融業務面臨的挑戰是關鍵。

1.三農融資難源於缺乏「毛細血管」

中央及相關金融監管機構歷年來都將金融扶持三農作為重點工作,2018年更是定向釋放上萬億資金支持普惠金融。2018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強調「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鄉村。」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曾指出大陸「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目前,農村只有27%的農戶能從正規管道獲得貸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農戶難以獲得貸款。結合央行最新數據,當前的三農信貸,仍然服務供給不足。

三農信貸需求巨大且長期得不到滿足,市場潛力無窮。但另一方面,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困擾三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現象的背後,是流動性傳導至三農的有效管道長期沒有建立起來。傳統金融機構作為「主動脈」,如果沒有「毛細血管」體系,仍沒法有效輸血到末端的三農人群。

在傳統的借貸業務中,金融機構通常獨立完成從申請到放款的全部業務環節,但這種類型的金融機構難免在某些環節存在短板。這種「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在面對三農信貸複雜需求時顯露出弊端,無法有效服務三農人群,造成三農信貸服務供給不足,三農發展出現「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

2.光靠金融科技無法解決三農信貸現實問題

技術加持,推動金融機構從「最後一公里」行進至「最後一百米」。而「最後一百米」的攻克之道,在於「修渠」。

科技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打通「最後一百米」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但在現階段也遇到了現實問題。第一,目前大陸廣大三農人群的生產經營行為線上化程度普遍較弱,大多數在線下場景發生。現有徵信系統和線上大數據系統對涉農的線下交易場景覆蓋率不高。三農的數據積累缺失,難以應用,最終導致三農借貸的風險評估難、成本高。第二,三農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較弱,對線下金融服務依賴度仍然很高。

3.三農信貸亟需商業模式創新

單純依靠技術短時間無法解決三農融資的現實問題。光有政策與監管層的態度也遠遠不夠,真金白銀面前,三農信貸需要明確合適、合理、合乎發展邏輯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來保駕護航。

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技術和線下金融服務體系相結合,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找到一條既符合行業發展現狀又滿足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也許通過業務模式的創新,借助信貸服務機構間的合作,聚合信貸業務鏈條中具有模塊優勢的參與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資源,共同修建最後一百米的引流之渠,是一種更為理性、高效的商業模式。

//

二、全流程開放信貸新模式的三農實踐

//

2018年底,平安普惠主辦的「2018驚艷中國鄉村公益攝影大賽」在網路上引起廣泛關注,把廣大網友的視線拉到廣大農村。其實平安普惠在三農信貸方面的長期耕耘和探索同樣值得討論。

《報告》案例顯示,平安普惠聚合農村基層服務機構的低息三農貸款產品已經落地。

低息三農貸款產品作為平安普惠開放聚合式借貸服務模式的實踐,將過去由單一機構獨立完成的諸多信貸環節模塊化,搭建金融科技為基礎的開放式平台,通過與農村基層服務機構在內的多方協作,充分發揮各自在業務屬性、服務網路、數據積累、風險管理、科技研發、金融資源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融入各業務環節,以協同方式消除業務短板,為三農人群提供多元化、價格可承擔、體驗便捷的服務解決方案。

低息三農貸款產品圍繞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探索可行解決路徑。

針對客戶信用風險大導致的融資難問題,平台採取了共同擔保方式分擔風險。針對三農貸款有效抵押物不足,需要外部增信的問題,引入專業增信機構風險共擔,共同化解農民抵押物少、農業信貸風險大的難題。

針對資金成本高導致的融資貴問題,平安普惠通過與多方合作、有效協同,降低獲客成本、經營成本,控制風險,做到了成本和風險的「雙降」。試點階段低息三農貸款產品的年化總成本不高於6%,有效降低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

除此以外,在金融科技方面,平安普惠也通過大量系統優化、流程精簡,改善傳統信貸模式融資慢與農業生產季節性、資金需求時效性強的矛盾。例如,通過計算機系統自動化審批,快速完成審批及放款;委托農村基層服務機構出面進行資料收集和簽約,平安普惠與借款人無新增溝通環節。同時,通過網頁即可完成申請,未來將支持借款人全線上操作。多管齊下,讓農戶在最短時間內拿到所需資金,不誤農時。

//

三、開放與聚合之間:新模式的內涵與外延

//

平安普惠為代表的開放聚合式平台模式基於對行業清晰認知——市場的現狀就是,雖然沒有一個機構主體能夠在獲客、風控、資金等所有環節擁有絕對的優勢,但每一家機構都在某一領域擁有相對優勢。對這些相對優勢進行組合,就能夠發揮最大的系統性,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開放式聚合借貸服務平台模式」背後的邏輯。

過去13年中,平安普惠已累計為以小微、個體工商戶為主的800萬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務,其中約70%未從銀行獲得消費類或經營類貸款。其業務遍布全國310個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覆蓋率達93%。

結合自身長期普惠金融實踐經驗,平安普惠把「聚合模式」這種成功應用於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貸商業模式逐步嘗試應用於三農。即以金融科技為基礎,構建開放式的聚合借貸服務平台,憑借標準化的聚合機制連接場景方、增信方、資金方等多類信貸業務參與主體,共同為普惠金融人群服務。

聚合模式下的協同效應有助於提高各方服務普惠金融人群的能力和效率,做到經營成本、風險成本和資金成本的「三降」,使業務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形成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單位成本,促動信貸服務逐步做到從「普」到「惠」的裂變,有助於為傳統金融機構這個「主動脈」到末端的普惠金融人群之間打造有效的「毛細血管」體系。

開放式聚合信貸平台的模式下,由平安普惠這樣的平台為一個個農村個體、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撐。2017年開始,平安普惠先後通過和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合作,發放免息貸款幫助了部分農村創業群體。

由點及面、以普至惠。平安普惠還在不斷擴大聚合的範圍,與長期服務三農的農業基層服務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它們長期服務農村基層的優勢,更廣泛、更深入地為三農人群服務。

毫無疑問,鄉村振興非一日之功。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遠非提供資金這麼簡單。未來金融支持「三農」的著力點應在支持鄉村形成完整的現代產業鏈上。聚合模式的潛力在於這種基於借貸鏈條的金融生態圈,除了滿足資金需求外,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眾多經驗豐富、業務下沉的農業專業機構擴展服務的外延,賦能三農人群金融能力、產業能力提升,幫助三農向產融結合的現代化產業鏈發展,促成產業升級。一旦可持續商業模式打通,普惠金融將不再是難題,而是用戶、產業、社會三贏的大好局面。如此看來,與其像註水一樣不講效率填滿金融需求,廣大普惠金融機構不如踏實「修溝渠」,通過普惠金融商業模式創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化、鏈條化發展等更重要、中長期的需求打下基礎。(本文為轉載不代表金羊毛工作坊立場。)

END


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財經 第3張

更多金融市場分析,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我的圈子

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財經 第4張

普惠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 財經 第5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