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理性·建設性
現實而論,不妨進一步淡化GDP指標,更加突出就業和民生相幹指標。這絕不是說GDP不重要,更不是不保GDP,但至少我們該反省,要不要不惜一切只為增長數字。
國家統計局4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幅為-6.8%,創下歷史新低。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遠超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應該說市場對此已有預期。投資者更關心的是,宏觀政策會否做出相應調整,比如出臺新的救助和刺激方案。
宏觀政策相機調整的可能性和空間始終存在。不過我們認為,首先需要明晰政策調整的核心目標和指向。比如有專家提出,今年的經濟增速仍應確定在5%甚至6%左右,若果真如此,政策發力的方向恐怕就是大規模投資,財政和貨幣政策持續放水提供「彈藥」。如果是這樣,地方官員「跑步進京」拿項目的情形大概率會重現。
通常來說,市場關註的總體經濟指標包括GDP、失業率、物價和貨幣供應量,按照慣例,這些指標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提交全國兩會審議通過。因疫情推遲,目前兩會還沒有確定的消息。不過我們以為,疫情的影響還在持續,保民生、救企業不僅是當務之急,恐怕也是今年最艱巨的任務。現實而論,不妨進一步淡化GDP指標,更加突出就業和民生相幹指標。這絕不是說GDP不重要,更不是不保GDP,但至少我們該反省,要不要不惜一切只為增長數字。
這有利於凝聚共識,引導各級政府著力保民生、救企業。以就業和民生為「錨」,意味著不同於以往的決策邏輯。比如說,財政的錢怎麼用合適?是投在基建上更值得,還是直接補貼公眾、救濟企業更有效?單純從拉動GDP的角度考慮,投基建可能是首選。如果堅持就業和民生導向,一則資金未必去投基建;即使投基建,在評估輕重緩急時,大概也會更看重項目對就業的支持和對中小企業的幫扶。這是保增長應有的含義。
今年已過去三分之一,疫情全球擴散之勢短期難見拐點。中國疫情防控任務仍然艱巨,境外輸入和個別地方本地疫情交織疊加。經濟觀察報總體經濟研究院對75位一線權威經濟學家所做的調研顯示,他們對全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從3%-6%都有,分歧很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的預測是1.2%,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裡少數預計為正增長的國家之一。從科學決策的角度考慮,進一步淡化GDP指標也是順勢而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如果考慮到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仍在持續,海外疫情對制造業訂單的沖擊目前很難估量。再加上年內還有87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必然是對我們的最大考驗。可以說,這也是考察為政者的最重要指標。將就業和民生作為核心KPI,也有利於地方官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中國總體經濟目標原本是若干指標的有機組合。但因為長期唯GDP的指導思想,各地政府以GDP為錨,決定了過往的決策邏輯。我們現在強調就業優先的政策體系,以就業和民生為核心指標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當然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投資。說到底,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不就是為了讓民眾更有獲得感,更有尊嚴的生活麼?我們早就擯棄了唯GDP論,一直在嘗試改變官員考核體系。疫情之下,何妨讓這樣的改變來的更快更徹底。
解凍的北京樓市進入買方市場
財政的彈性
「撤離中國」消息下,一家日企的考量:「我們是不會撤回的那部分」
經 濟 觀 察 報∣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QRCode,加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