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泡沫時代「造幣引擎」,加密貨幣礦業的生意經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後泡沫時代「造幣引擎」,加密貨幣礦業的生意經 未分類 第1張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從都市出發,直奔4000米海拔的高原。密林深處的一座小水電站里,布置幾千台礦機的加密貨幣小礦場,在城市化尚未觸及的環境中,神秘且熱絡地悄然運作。類似的場景,還出現在新疆、內蒙、雲南、西藏等等地區。

加密貨幣礦場多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地方,跟隨著電價遷徙移動。南方主水電,水電站密布,電力充足且需求較少;北方主火電,工業區較多,電力多有盈餘。而礦場作為大量電力的需求方,給了這些餘散的電力一個再利用出路。

南方礦場多分布在地勢起伏處,往往要在盤山公路上繞行幾個小時;北方礦場深紮工業區,人煙稀少,周邊資源缺乏。選擇這些電價低廉的區域,就意味著要犧牲掉諸多基礎設施條件以及這些條件所保障的便利和安全。

BitRock副總經理、Rawpool礦池創始人李學健(David Li)所管理的礦場今年就遭遇了一起意外:夏季一場意外的泥石流沖毀了廠房的一角,砸壞了幾百台機器,慶幸的是損失不重,也沒有人員傷亡。而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在不可抗力的天災面前,能選擇的只是被動的接受。

礦工的生活也遠沒有外界想像中的風光。他們既要懂得礦機挖礦的軟件流程,又要能夠處理電力、布線等等硬件問題,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耐得住辛苦。礦機24小時無間斷運作,礦工們也要隨時監控處理出現的網路波動、礦機過熱等等異常情況。逢年過節,礦場內也需要有人維護,以免發生意外,畢竟每一個不起眼的波動,都可能帶來動輒百萬的損失。雖然越來越多的礦場選擇了輕便的集裝箱模式,也採用了更加自動化的管理模式,但是仍需要一群人時刻堅守在礦場一線。

「很多人現在不願意做這行了,因為太苦。」 Rawpool礦池創始人李學健的言語間透著些許無奈。當同行業的其他人坐在都市寫字樓敲下一行代碼,宣告一天工作的結束時;遠在邊疆的礦場管理員們則是一刻不停地檢查著礦機的運轉情況。遠離行業「喧囂」之外,這些運轉的機器和為此奔波的管理者搭建出了整個數字貨幣世界的地基。

酒,才是加密貨幣礦業的共識基礎

進入礦圈之後的第一場酒局,著實嚇了黃猛一跳。高腳杯裝著高度數白酒,微微碰杯,然後一飲而盡。礦業的商務酒局模式,曾令他吃驚。但現在他卻早已習慣:觥籌交錯,聊得是生意場上的合作;推杯換盞,認得是彼此的性情。只不過,當他向我講述這個插曲之時,言語中仍透出幾絲嘆息。

礦業舉行的大會更多時候是礦池、礦工以及礦機經銷商彼此溝通的場合。同事也曾向我描述了她參加礦業大會後的詫異:台上嘉賓慷慨激昂,台下觀眾心不在焉,不少觀眾甚至還帶著宿醉未消的疲態。

之後幾番溝通後,才發現礦業大會的「特殊」之處:邀請客戶一同參會,選擇合適的時間走到一旁開始聊天,隨後約個不錯的飯店,小酌一番。在談笑之間,促成一筆筆合作和交易。會議本身的內容反而不那麼重要。礦業的商業交流似乎更像是傳統生意場:拋開所謂的噱頭和理想,回歸到資源和需求當中,搭建信任,各取所需。而酒,不過是這場合作當中構建信任的道具而已。

而這或許與群體的構成有關,相比較區塊鏈生態其他環節,礦圈似乎顯得更接地氣。礦工們不需要弄懂比特幣白皮書究竟是什麼,他們只要清楚礦場如何布局、電力如何供給、成本如何管控就足夠了。「礦工並不一定是最懂比特幣、白皮書的人。」DPOOL龍池合夥人韓冰坦言,「但一定是能打通當地資源環節的人」。

就此,我們似乎可以簡單窺視出礦業的邏輯:合理地找尋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礦工尋找低廉的礦機、礦場尋找低廉的電價、礦池則尋找更加低廉的支出成本方式。各個環節,彼此信任,彼此依存。

幣價、電價雙波動,礦圈恐慌蔓延

相較於區塊鏈行業的其他產業,礦業具備兩個明顯特徵:一是環節複雜,從數字貨幣的挖掘到數字貨幣的增值,各個環節均需涉獵;二是實業氣息濃重,礦機、礦場以及電力每一環都擲地有聲。二者催化之下,導致了礦業更高的準入門檻。

但是更高的準入門檻也沒有攔住投機者湧入礦業的腳步。2018年初比特幣價格觸及歷史高點,高額的利潤回報面前,投機者前赴後繼湧入挖礦大軍當中,盡管礦機昂貴,電力難求,仍無法阻止投機者暴漲的欲望。

可是好景不長,2018年末幣價數次跳水,從近2萬美元跌下4000美元關口,挖礦收益一降再降,巨額差價背後,高點入局者的收益已經難以覆蓋日益沉重的電費、管理費。不少礦場就此關停,礦機轉手,試圖挽回損失。「現在二手礦機流通很多,也更好賣,雖然效率不高,但是價格低,回本周期短。」韓冰說。

其實,「韭菜」的命運從一開始就已注定。對礦業生態的模棱兩可,對成本管控的粗放經營,使之從一開始就喪失了贏得這場戰役的砝碼。一旦虛火消退,粗放式、高回報的時代便宣告結束,尚未做好「過冬」儲備的「韭菜」只能成為犧牲者。

恐慌不僅來自於波動的市場行情,同時也來自於政策緊縮後的電價波動。數字貨幣監管的趨嚴已經讓礦業步履艱難,而2018年初開始不斷收緊的電力監管更是令礦業雪上加霜。7 月 21 日,新疆有關部門強制清退違規用電「挖礦」企業,並要求於 2018年 8 月 30 日前完成。一紙明文,給本就低迷的市場再蒙上陰影。

盡管電價波動較小,且與市場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但是每一絲波動帶來的變化往往都是致命的。礦場建設完畢,設備也已入場,但如果遲遲無法通電,前期準備皆是泡影。

礦業自身也在不斷進化來應對各種劣勢條件。自2018年中旬開始,「集裝箱」式礦場開始普遍,相比較傳統的土建式礦場,「集裝箱」更加便捷,且省去了場地布局的繁瑣,礦場建設成本、礦機遷移成本進一步降低。

一面是國內監管趨嚴,一面是遷移成本降低,海外市場成為焦點中心。

盡管呼聲很高,但是真正將礦場建設到海外,並正式經營的卻少之又少。海外電價低廉,但是遠高於國內的經營成本也讓國內礦場主望而卻步。「布局礦場本身就是一門生意,而生意的前提是互信,如何構建國內外合作商的互信關係是問題關鍵。」Rawpool礦池創始人李學健說。

DPOOL龍池合夥人韓冰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國外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短時間內打通所有的環節,構建起信任邏輯並非一件易事。「國外市場環境太陌生,重新探索開拓並不划算。」韓冰補充。而從目前可見的結果來看,「礦機出海」雖然給了礦場主一條擺脫困境的道路,但是能真正跑下去的則是鳳毛麟角。

數字貨幣市場持續低迷,唱衰之聲也隨之而起,但礦業的實體氣息濃重,各環節成本和利潤清晰可見。單純的幣價低迷並不會引發行業震動,大多數從業者心里更時有幣價警戒線,只要幣價仍在警戒線上下起伏,便仍可盈利態勢。讓礦業真正恐慌的是「瀑布」,行情的劇烈波動卻會打破了礦業各環節的平衡:收益驟降,成本卻居高不下,礦工入不敷出。

寒冬凜冽,幣價大跌擠壓了礦業原本的利益空間,各環節趨於緊繃。但仍有不少礦工苦苦支撐:此刻退出,投入難以挽回;而咬牙堅持,或許還能搏到一線生機。

熊市低迷,卻不見得無利可尋。

礦業的成本始終清晰可見,無論是比特幣近2萬美元的巔峰牛市,還是4000美元上下浮動的低迷熊市,在某一個臨界點上,挖礦始終有利可圖。畢竟影響著礦業變化的絕非單純幣價,其背後還隱藏著眾多隱性杠桿,比如電價、礦場建設費以及礦機的價格。「礦圈很多時候不是盯著價格曲線,馬上就能做決策或者做改變的事情。」Rawpool礦池創始人David如是說。

市場的低點同時也給了很多入場者機會。不少投資者開始選擇在此時布局自己的產業:購置二手礦機、接盤廢棄礦場、積累業內資源。新一輪市場的生命力已經初顯。

除了生產資料,更重要的是浮躁的消退。更多人開始細細計算起自己的成本與收益,耐心經營自己的「生意」。任何產業都不會存在長期暴利的機會,最終都會回歸到合理的利潤率空間,礦業不過是回歸到正常曲線而已。

或許,我們不清楚熊市是否已經觸底,也不清楚2019年區塊鏈世界怎樣變革,但度過漫漫熊市,與實業關聯密切的礦業「生意」依舊毫不褪色。(本文獨家首發鏈得得,作者/阿常)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