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丨李珂
「我們被過河拆橋了。」一位在澳洲從事奶粉代購事業3年的從業者告訴食品君。
在她看來,國外廠商利用他們接觸到廣泛的中國消費群體,並炒熱了不少澳大利亞的商品;如今,他們卻不得不面對「被一些廠商拋棄」的現實,尤其是在中國《電子商務法》已經開始實施的當下。
1、代購「追殺令」
這是一個萬億規模的行業,隨著一架架飛機的起起落落,人們手提肩扛,一個包,一塊表、一瓶面霜、一管牙膏,組成了這個「沒有生產,只有流通」的萬億級市場。
如今,一場中國電商歷史上最慘烈的「代購追殺」大戲正在上演,這個萬億級市場的參與者們,一時間哀嚎一片。
2018年底,一則「淘寶店主因代購被判10年」的消息傳遍「代購圈」。彼時,某淘寶代購店主將一封致歉信放到網上,引發諸多爭議。信中,該店家表示因做代購被判罰10年,並處罰金550萬元。
就在相同的時間節點,另一則關於上海浦東機場嚴查代購的信息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文章稱,上海浦東機場嚴查海外購物進境,所有人全部開箱排隊等待過機審查;甚至,僅一個航班就抓了100多人。
「內心很慌。」澳洲留學生小C告訴食品君。小C自幾年前留學澳洲時開始接觸奶粉代購,並稱一個月流水可達9萬澳幣,近44萬人民幣。但如今,包括她在內的諸多留學生代購者,都對是否該繼續從事代購事業兒心生疑慮。
「具體要看政策怎麼收緊,如果政策真的收得很緊的話,(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可能會選擇不再做了。」小C表示。
她所言的「政策」,指的是2018年8月31日出台,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在小C看來,無論奶粉還是其他代購,如今遇到諸多「阻礙」,根本原因都在於此。
《電子商務法》規定,不論任何代購均需要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貨品亦需要收稅,違反者最高可罰款200萬。有人形容:「這是代購時代的終結」。
「此前,在深圳個人開網店,不管是網店、微商還是代購都不需要進行工商登記,也就是說做這行幾乎是零門檻。而此後,這些電子商務經營者都必須辦理市場主體登記。而辦理工商主體登記就意味著,你要繳稅。」一位深圳的代購從業者表示。
「監管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雖然《電子商務法》的實施是在今年1月1日,但相關收緊動作去年就已開始。」一業內人士表示。
佐證上述言論的一個例子是,早在去年下半年,深圳的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已經啟動了人面識別器,在原有的海關E道基礎上加入了人臉識別功能。過機時迅速進行人臉識別,然後就會顯示過關時間、過關次數、有無被退過港、有無被打過稅。
人面識別機器能迅速識別人臉,然後系統會顯示相關人員的資料。如果有違規記錄或不符合過關條件,機器會自動報警,海關也會隨之而來。
「《電子商務法》的施行勢必會對海外代購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消費者而言,也可能會出現商品價格上漲的負面結果。但是從電子商務市場的長遠發展來看,法律的出台將使現階段處於法律盲區的海外代購有章可循,代購的違法成本將會增加。對消費者而言是利大於弊,所購商品的質量在得到保障的同時,在售後維權等環節的權益也會得到保護。」一業內人士表示,相信海外代購市場不僅不會沒落,相反會在法律的框架內良性有序地發展。
不過,從事澳洲奶粉代購的小Y表示,新代購法的實施,是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對於部分外國廠商以及普通消費者,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沒有代購,如今很多耳熟能詳的品牌,至今也無法進入國內。但在部分媒體的引導下,大家只認為代購是一群投機倒把者。」小Y說。
2、「搶奶粉」背後
日前,在澳大利亞發生的華人代購「搶奶粉」事件震驚國際輿論。
一段視頻顯示,十幾名看起來是華人的購物者一哄而上,爭奪著據稱剛剛上架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僅十秒長的片段中,至少兩名購物者摔倒在地,摸不到貨架的人撲向滾落在地上的奶粉。
這段視頻成了澳大利亞華人社區近年來最為火熱的社會話題之一。主流傳媒和華人公眾號爭相播報,一向在社會議題上姿態低調的華人民眾也頻頻表態。
跨境物流電商平台在代購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但個人代購依然是不可忽略的海淘力量。他們更享受著代購回報給自己的高利潤:賺差價,拿折扣,飛一趟能賺一兩萬,月入五六萬在代購圈里並不稀奇。
在許多國家,代購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都面臨著沒有專法進行監管的困境。無論對澳大利亞還是中國來說,監管代購交易的難度在於,代購者的身份往往介於商人和熟人之間。
這意味著,代購的銷售行為,既可能是商貿經營,也可能是個人消費。至少目前來看,這仍是一個難以監管的灰色地帶。
一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是代購群體反思自己稅務問題的好時機,尤其是因為代購以大量「無現金」的形式在中國支付平台上完成交易,這樣的付款方式造成的逃稅的現象也是本地社會對代購不滿的原因之一。
一位澳洲代購者委屈地表示,當看到華人日常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本地微信公眾號跟著主流媒體一起對代購「一邊倒地」討伐時,她覺得「無可奈何」。
「那樣去搶確實不好看,但這是市場造成的。為什麼奶粉在本地(澳洲)供不應求,在國內市場卻總長期有貨?因為大部分產品或已流向國內,然後留了很少一部分在本地。」上述人士表示。
她所提到的市場,指的是澳大利亞超市、藥房、保健品和奶粉品牌在國內主流電商平台上開設的官方旗艦店。
而這,造成一些奶粉在本地長期缺貨,缺貨又引發了少數華人代購組建微信群,到處通風報信、紮堆搶購。後來,有的廠商和本地經銷商跳過了代購直面中國消費者。對於代購從業者而言,這種感覺像是被自己親手捧紅的品牌利用了。
「事實上,很多外國的廠商在沒有足夠能力打入中國市場時,都高度依賴代購的力量。甚至,當一些店家的交易額有缺口時,會主動聯繫代購並給出特別優惠。」小C表示。
「人們都認為代購在高價銷售牟取暴利,但真實的情況是,代購利用自己個人的人際關係網,沒日沒夜地做客服,將澳大利亞產品培養成中國消費者熟知的品牌,但由於以零售價進貨,所以利潤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
「真正的得利者,是代購背後的廠商。他們利用代購完成了中國市場的教育和擴張,然後選擇自建管道或和主流電商平台結盟,再借用新代購法,一腳把我們踢開。」一位從業者表示。
多位代購者都表示,在《電子商務法》已經開始實施的當下,與其抱怨,不如考慮出路。按照國家規定合法納稅是必然,但當下最主要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轉型。新法雖然已正式實施,但是依然存在許多灰色地帶。許多中國及境外的代購均不知曉該如何進行註冊,也不知該如何依照新法合作。
「這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到工商管理總局註冊,這是一件短期內無法做到的事。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只能繼續膽戰心驚地觀望下去。」一從業者表示。
後記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外產品需要經過中國檢驗檢疫的檢查才能在中國上架。很多品牌並不希望經歷這一系列的檢驗,所以他們的銷售管道只有跨境電子商務,比如天貓、京東等,但是代價相當昂貴。
因此,代購就成為了外國商品初期的代理人,讓生產商去了解中國消費者是否喜愛他們的產品,是否願意花大價錢去購買他們的產品。再去大批將貨物推向電子商務平台或是實體貨架。我們將代購視為一個非常可靠的產品試水平台,來判斷產品是否適合中國市場。
《電子商務法》的初衷是積極的,它說明中國政府嘗試將消費者保護法的範圍延伸到更多尚未被管制的領域。這個法律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保護這些貨物流通管道中的消費者,二是收取之前未收取的稅收,並強制要求微信及淘寶上的商家進行註冊登記。
但《電子商務法》並非將會像輿論所認為的那樣影響到國外代購;受影響更多的,還是那些住在中國,在海外進貨,再將貨物轉賣給消費者的人士。我們所觀察到的是,很大比例的代購人士都是居住在中國之外的移民,他們並不會受到代購政策變化的影響。
一個例子是,雖然新法已經實施,但澳洲奶粉供不應求的現象並未減少,甚至倒逼政府出台新政,允許代購在超市高管處登記購買,並取消訂單限制。
此外,即便新法已經開始實施,但其運作和執行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即便是很多代購協會高層,都不太明確如何具體操作,以及什麼部門負面相關工作。目前來看,政策的灰色地帶還很多。中國政府要在短時間內做到如此大數目的註冊,難度可能較大。(澳洲中國代購協會主席Mathew Mcdogall)
-END-
作者:李珂 | 編輯:橘子
本文由食品頭條原創,首發於微信號:食品頭條(fbc180)
歡迎關注我們,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