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全景網
中國人口問題又一次引起廣泛關注。
國家統計局1月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這意味著,2018年出生人口數量比2017年少了整整200萬人;如果再考慮到2018年993萬人去世,去年中國人口淨增長只有530萬人。
著名人口學家何亞福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2018年的出生人口數量創下了1962年以來的新低,而10.94‰的人口出生率則是194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何亞福認為,考慮到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以及人們的生育意願普遍低迷等原因,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出生人口數量將持續減少。
流動人口、勞力力數量「雙降」
從2018年的人口數據看,正在減少的不僅僅是出生人口數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16至59周歲的勞力年齡人口為8972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3%。這意味著,中國勞力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470萬人,首次跌破9億大關,同時這也是中國勞力年齡人口連續第七年下降。
時代財經梳理國家統計局數據發現,中國勞力年齡人口在2011年達到9.41億的峰值後,從2012年開始減少,其中,2013年同比減少244萬人,2015年減少487萬人,2017年減少548萬人。從2011年到2018年,中國減少勞力力4343萬人。
不僅如此,在未來幾年內,出生於第二次嬰兒潮(1962年~1978年)的4.1億人也將陸續跨入60歲門檻,退出勞力年齡人口的大軍。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預測,中國將有一個長達20年的勞力力劇烈減少時期。
由於中國勞力年齡人口是流動人口的主力軍,因此,勞力年齡人口減少也導致流動人口出現峰值之後持續減少的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流動人口2.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8萬人。這是中國流動人口數量在2014年達到2.53億的峰值後,連續第四年減少。
如果考慮到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同比減少約600萬人,2016年同比減少171萬人,2017年同比減少82萬人,那麼從2015年到2018年,中國流動人口減少規模超過了1200萬人。
開發人口質量紅利
一般認為,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初期,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現象,這時候勞力力充足,人口撫養比小,青壯年較高的勞力參與率釋放出一定的經濟盈餘,從而形成高儲蓄率,而高儲蓄率又有利於資本的形成和推動經濟增長,這就是人口紅利。
在過去數十年里,中國正因為充分利用了人口紅利,通過豐富的勞力力資源以及成本低下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力密集型製造業,經濟才得以迅速起飛。
不過現在,人口正在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何亞福告訴時代財經:「隨著勞力年齡人口逐漸減少,而老年人口逐年上升,繳納養老保險費的適齡勞力者越來越少,領養老金的退休者越來越多,這導致養老金支付壓力越來越大。」
時代財經梳理人社部歷年數據發現,從2014年開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出現赤字1321億元,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達到4649億元。與此同時,政府對職工養老金的補貼也從2014年的3548億元,猛增到2017年的8004億元。國泰君安研報預測,在不考慮財政補貼或基金存量的情況下,2020年,養老金每年缺口將達1.1萬億元,到2035年,這一缺口將超過10萬億元。
不斷增加的社保支付壓力,為企業享受「減稅降費」政策劃定了天花板。
此外,勞力年齡人口的減少,將直接導致企業用工成本節節攀升。以「世界工廠」的東莞為例,時代財經梳理東莞統計局數據發現,2011年東莞職工平均薪水為1812元/月,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攀升為4454元/月。
與此同時,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學者賀芳撰文指出,勞力力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費者中的主力軍。勞力力人口數量下降意味著需求減少,進而導致消費水平的下降。目前製造業出現大規模產能過剩現象,這與勞力力人口的下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面對勞力年齡人的持續下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建議,以勞力力素質的提高替代勞力力數量的不足,是一條可行且必須採取的措施。「在德國、日本等已經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一支高素質的勞力力隊伍,才得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保持其經濟發達的地位。」
但現實是,中國勞力力的受教育程度嚴重不足。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止到2015年,中國勞力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28年,勞力力中大學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僅為5.17%,另外,2.93%的勞力者沒上過學。
因此,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這導致中國勞力力隊伍中技工數量不足,特別是高技能的「工匠型」勞力者十分匱乏。而在勞力力減少的情況下,開發人口質量紅利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