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王嵩、李湛
來源:湛述宏觀
一、
2019年1-2月房地產市場及調控政策回顧
銷售:銷售面積同比下降,一線城市及周邊都市圈表現較好
進入2019年1月以來,樣本30大中城市的房地產成交面積進一步下滑。整個30城成交面積同比下降11.22%,降幅創2018年4月以來的新高。分析其背後原因,一方面2019年春節較2018年早,影響了1月末的成交。另一方面,往年常見的返鄉置業在2019年並未形成風潮。整體上30城的數據基本反映了大中城市的地產銷售狀況。
其中,一線城市表現略好,維持了同比4.87%的增速。考慮到一線城市發展長期處於景氣狀態,且一線城市房產作為核心資產,附加價值高,在相比行業下行的周期里,維持了增長的態勢。二線城市1月則達到了29.01%的同比降幅,創2017年11月以來最大降幅。究其原因,大部分二線城市維持了對樓市供給需求的較嚴格調控,特別是限價和預售證限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產的成交。而2018年年度開始的「一城一策」「分類調控」以及諸多二線城市的邊際調控放鬆,也並未能在短時間內立刻生效。相比之下,環一線都市圈的城市地產,受到一線城市人口、資本和產業資源外溢的影響,在2019年年初做到了18.84%的同比增速。都市圈房地產成交的景氣,與中山證券地產固收市場觀察2018年年報的觀點一致。未來幾大重點都市圈(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等)的三四線城市,將會充分受益於核心大都市的經濟輻射,保持地產市場成交的活躍。
土地:市場競爭弱化,一線城市維持供應增長
2019年初至今,各大城市土地供應進一步放緩,1月份100大樣本城市土地供應面積同比下降32.22%,降幅創2015年以來最大,說明各大中城市在2019年的供地意願有所不足,疊加春節效應,造成了整體土地供給走低。與此同時,100大城市的土地成交總價也同比下降30.28%,土地成交均價幾乎維持不變,達到樓面價5344.47元/平方米。與同時期一線城市銷售活躍相對應,年初至今的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同比上升22.48%,維持了較高的漲幅。這也客觀反映出在房地產行業下行周期,一線城市可以維持較高的景氣度。
整體上看,從2018年年中開始,土地市場的競爭激烈度開始明顯下降,土地成交溢價率從年中的超過20%,逐漸下降至2019年年初的9%。在整體土地市場競爭放緩的背景下,原本企業間合作拿地的動機下降,且在土地的挑選上有了更大的空間。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成交的土地,未來的投資回報率會相比2018年上半年有明顯增加。
通常,土地投資滯後於銷售增長,預期今年土地成交可能將維持低位。部分上市公司公布的拿地情況也反映出,2019年1月土地拓展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預期2019年,三線城市土地成交和溢價率將維持低位,一線城市與二線重點城市相對穩定,可能將成為土地拓展重心。
政策:一城一策推進,三穩成行業主旋律
2019年房地產從嚴調控,市場逐步回歸理性。正在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10多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房地產調控以穩為主,強調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此外,「一城一策」成為高頻詞。專家認為,這預示樓市調控靈活性增強。
從已召開的各地兩會看,今年調控以穩為主,確保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年底,住建部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要求,多地兩會也明確提出「三穩」。
分地區來看,上海將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不放鬆,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價保持總體穩定;河南強調,「加強市場供需雙向調節,堅決遏制投機炒房,加強城市之間政策聯動和統籌協調,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責任」;福建提出,「健全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切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不少地方還明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的目標、措施。陜西省提出,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防控房地產領域風險。四川省提出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深圳市強調,以更多經濟手段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配套政策落地,並推進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試點。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政策總基調沒有變,依然是‘穩’。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要求,今年各地定位房地產市場不會離開這個主基調。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核心,就是要防止房價暴漲暴跌,「房住不炒」的定位沒有變。
都市圈:未來城鎮化新方向,大灣區規劃出台
2019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9】328號)。意見中明確了都市圈的概念,即都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更好的聚焦大城市的功能。
都市圈一方面是城鎮化加快發展的產物,這是因為城鎮化的發展為大城市帶來了充分的人力資源,為大城市的進一步崛起和對周邊的輻射提拱了儲備;另一方面都市圈也為城市群的建設做準備。城市群的概念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有相當數量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城市,依靠便捷的交通和發達的通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聯繫緊密高度集中的城市群體。可見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必要條件。
從城鎮化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各個城市的分工得到了進一步明確,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高效合作,在促進核心城市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外圍城市的影響力度。都市圈糾正了以往一味地限制大城市,鼓勵小城鎮建設的城市化道路。也緩解了大城市中心的資源及承載壓力,同時可以打破大城市自我循封閉式的發展形式,向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結構更趨向合理的體系轉變。以上海的都市圈人口變動為例,從2010年-2017年,城市核心人口增長64萬,同期外圍圈人口增長125萬,是城市核增量的近2倍。大城市人口外溢也在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得到了呈現。
截至2018年3月,共19個國家級城市群先後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復,從2000年至2016年,前十大城市群中,除了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人都都呈現了淨流入狀態,共計增長7890萬人,共創造了496508億元的產出;2016年,該10大城市集群以14.7%的國土面積的產出57001.7億元的生產總值,占全國總GDP的76.6%。但是,與國際上其他大的城市集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等)相比,大陸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功能上仍有很大差距。
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大陸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豐富的土地資源,龐大的人口規模,為在國家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各有特點,香港、深圳、澳門、珠海、廣州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其他城市是外圍城市,各城市因地制宜,發揮在大灣區都市圈的功能。根據統計發現,中心城市土地開發強度高,東莞、深圳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比重都超過了40%,遠遠超過了國際警戒線;相比較而言,江門、惠州、肇慶尚有一定的土地開發空間,加上行政劃區面積廣闊,適宜承接產業的轉移和人口的流入。
對於市場敏感的房企早已看準了灣區的發展契機,加大了排兵布陣,特別一些本土房企如世榮兆業、華聯控股、龍光地產、時代中國、等依托地域先發優勢,增加了大灣區的布局,土儲占比分別為96%、80%、61%和59%,此外一部分房企雖然之前沒有布局該地區,但近期頻頻深耕城市核心位置,如新力地產等。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落地,房企優勢在大灣區將進一步被凸顯。
企業:高基數下去化回落,拿地呈現兩極分化
2019年1月百強銷售面積和金額增速雙雙放緩,TOP10同比降幅更為明顯,1月銷售金額同比-14.9%,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7.5%,TOP3企業銷售金額同比降幅接近30%,而銷售面積同比下降接近40%。而重點企業的銷售均價基本都有所回升,TOP10企業銷售均價達到13990元/平方米,同比上升17.4%。
我們認為百強房企尤其TOP10房企增速回落的原因在於,受限2017年的銷售存餘疊加2018年1月的高熱度帶來的去年1月高基數,碧桂園、萬科、恒大1月銷售更是皆超過600億的歷史高位。高基數的背景下,疊加今年春節較早,進一步加劇了企業銷售增速的下滑。其次,2018年底房企普遍加快新開工和推盤沖量,導致2019年1月可售資源相對減弱。另外,去年1月去化率為周期較高位置,而去年三季度以來去化率明顯回落。綜合以上原因,企業在高基數背景下去化回落銷售增速下降,也是符合市場預期的。
進入2019年以來,企業拿地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整體上看,重點的央企國企和行業龍頭企業,比如萬科、恒大、華潤置地、融創中國、新城控股在1月至今拿地的權益規劃建築面積同比增速都在100%以上。而第二梯隊的地產企業,則保持了相對謹慎的拿地態度。結合前文分析,整體上土地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有所下降,企業在投資拓展的過程中,會有更多選擇空間。重點央企國企和行業龍頭,則對行業走向做出積極判斷,在拿地決策上更加積極。疊加大部分第二梯隊企業的存量貨值相對充裕,導致整體上地產企業的拿地決策呈現明顯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