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眼下,從全球範圍來看,人們不得不承認,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考慮到全球貿易問題及新興市場風險,2018、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均由3.9%下調至3.7%,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2016年以來首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數字背後的悲觀基調不言而喻。
1月16日,在海爾2019年創新年會的物聯網大講堂環節,針對「發展和進步」這一話題,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教授卻表現得十分樂觀。
保羅·羅默教授
保羅·羅默是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之一,他建立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把知識和創意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使其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探討了一些可能的途徑來糾正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局限性,引發了經濟增長分析的全面復興。諾貝爾獎官方推特指出,保羅·羅默提出的方法致力於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根本和最緊迫的一些問題:全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和世界人民的福利。
「論發展進步的可能性」是他當天的演講題目。這位新晉的諾獎得主,顯然正在適應這一新身份帶給他的更多元的「舞台」。為了更好地與現場聽眾交流,他甚至不斷調整PPT翻頁和演講之間的節奏,讓人們「看」完之後再「講」,目的是為了更精準地傳達。他在開始演講前直言,不準備向大家灌輸諸如「內生增長」之類的術語。他希望用更直白的方式告訴大家,創意讓發展存在可能性;同時,他也想鼓勵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談進步的時候意味著什麼?進步對每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
告別悲觀情緒
經濟下行,「寒冬說」甚囂塵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經濟逆全球化趨勢持續……悲觀情緒正在彌漫。
保羅·羅默承認,當下,從全球的生態系統來看,存在嚴重的悲觀情緒,但他認為:「在探討如何促進增長和進步時,首先要避免悲觀,因為悲觀是進步和增長的敵人,會在我們需要行動的時候影響我們的行動。我們要避免在這種艱難的時刻產生悲觀情緒,而且要做好應對悲觀心理的準備。」
回望全球經濟發展的進程,悲觀情緒不是第一次如此大面積地湧來。保羅·羅默回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他還在學校學習經濟學的時候,曾經有過廣泛流行的悲觀情緒。當時,人們的悲觀情緒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對政府的職能作用喪失信心,二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讓人們看到新的技術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惡果,三是稀缺資源和其他物品自身的限制性。
如今,這些悲觀的根源似乎依然存在。羅默表示,前兩個悲觀比較容易解決,而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針對第三個問題,並為解決它帶來可能性。
他以自己的經歷舉例道,1980年,美國通脹水平很高,人們覺得政府好像已經沒有辦法控制經濟局面了,於是,比特幣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應運而生。但實際上,解決通脹的最佳方案還是讓政府、讓央行行使職能。
同樣是在1980年左右,人們發現許多新技術可能帶來副作用,比如農藥會毒害鳥類、含鉛汽油會損害健康、氟氯烴會破壞臭氧層……於是,有人主張放棄增長。但保羅·羅默認為這種悲觀顯然是不合理的,「哪怕我們對最終的效果不是百分之百地有把握,但還是可以嘗試新技術。同時,我們可以借助科學手段進行預測。在一個社會生態中,如果事實證明科學和技術出現了某種預料之外的危害,我們可以動用政府的力量加以阻止,禁止使用相應的化學品和技術,讓全球變得更好。」保羅·羅默表示,對於政府的這種悲觀論調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這是非常短視的。我們始終需要生態系統的規則。」
資源稀缺導致「救生船」心態
保羅·羅默認為,真正的挑戰是悲觀的第三種來源——資源稀缺。「萬物都逃不出馬爾薩斯稀缺資源那種可悲的邏輯。」馬爾薩斯認為,資源具有物理數量上的有限性和經濟上的稀缺性,這兩個性質不會因為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而改變。
保羅·羅默舉了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地表的淡水總量是有限的,人口越多,人均占有量就越少;即使人口數量固定,人均用水量依然有上限;通過提升人均用水量是不可能維持發展的。為什麼資源稀缺是極大的挑戰?保羅·羅默解釋道,在人類本性進化的過程中,物品經濟學是重中之重。就淡水例子而言,在距今一萬年的地質學更新世,也就是舊石器時代,典型的人類群體特徵是通過采集和狩獵的方式獲得食物,一群人要想獲得更多的淡水就必須從另一群人手中去搶奪。
所以稀缺資源意味著,人類生存最大的威脅就是其他人類。
因此,人類學會了合作,兩夥人聯手工作以抵禦另一夥人的襲擊或者對另一夥人發起攻擊。「合作」也是一種悖論,因為合作的目的是應對其他人。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心理學上「我們」和「他們」、「我者」和「他者」的機制區別。在心理學當中,這種區別也叫做內部群體和外部群體。
保羅·羅默表示,在西方世界,存在一種「救生船」心態也反映了對稀缺資源的悲觀,即只有有限的人可以坐上救生船,「他們」不能進入這個救生船,否則「我們」的船就會翻掉,沒有人能生還。這種悲觀顯然會限制人類的增長和發展。
以無限創意應對稀缺資源的挑戰
保羅·羅默堅信人類可以應對稀缺資源的挑戰,他認為,歷史的進程證明,這種對人類進步的悲觀情緒是完全沒有依據的。比如,在如何產生光這個問題上,人類在過去一萬到兩萬年間從燃燒木材、燃油,到蠟燭,再到電燈,取得了巨大進展。保羅·羅默總結道:這得益於創意經濟。農耕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環境更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人類進入到城市後有各種各樣的發現,相互之間進行分享;通過分享,讓更多人進入到發現的過程中,開始一個積累的過程,積累新的思想、新的發現,以新的方式創造價值,自此循環往復。
為了說明創意的價值,他舉了一個韋耳斯巴赫氏燈罩的例子, 為了尋找一種能發出明亮白光的燈罩,韋耳斯巴赫氏燈罩嘗試了不同金屬的混合物;金屬的組合數量無限多,而他找到一種好用的混合物,全世界的路燈都變得更加明亮。
這說明了思想的兩個很重要的特徵:第一,思想是可以分享的,在一個地方發現的思想,世界上其他公民都可以使用這樣的思想;第二,對於人類來說,值得探索的想法數量是天文數字。
如此來看,無限的想法和創意有可能使人類在物質進步方面永恒發展下去。保羅·羅默表示,在我們這個創造想法、創造價值的世界里,所有人會變得更好,當我們加入更大的生態系統,每個人都能獲益更大。保羅·羅默也承認,韋耳斯巴的悖論看似有一定道理,在過去,人越多,人均分到的有限資源肯定越少;但是今天的世界,生態系統的存在意味著更多人可以找到更多創意、更多想法,於是每個人從整個生態系統中就能獲得更大的價值。
保羅·羅默認為,推動人類進步的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思想和創意。物品的限制會限制人性的發展,讓人類為爭奪有限的資源進行鬥爭,但無限的創意卻可以讓人類得以發展。
如何定義發展呢?人們已經適應了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跟數以百萬計的陌生人共同生存;而且,人們越來越多地與異國他鄉的陌生人進行貿易。在這兩種情形之下,保羅·羅默這樣定義「發展」——陌生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盟友,我們可以與之交換物品,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分享理念,共同學習。 探索新的創意,使我們維持物質發展,增加我們的所有;同時推動人類進步,提升我們自己。
發展需要包容心態
做到發展,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我們必須放下根深蒂固的心理學限制,消除「我們」和「他們」的區隔,為了人類進步全力以赴。
保羅·羅默認為,因為人們往往抱緊固有的「我們」和「他們」的心態,那就可能永遠也無法消除對「他們」的恐懼和憎惡。因此,我們需要有包容性的文化,我們將全世界任何一個陌生人當做潛在的盟友,從而進行物品貿易和思想分享;我們可以努力擴大「我們」的圈子,給所有人以同等的尊重和禮遇,不斷擴展「我們」的定義,包容其他人,像對待「我們」一樣,對待「他們」,這樣「他們」會跟「我們」一樣創造更多價值,參與到新創意的發掘當中來。
發展會加速嗎?保羅·羅默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表示,人類的發展進步是因為少數人在改變世界,這些人重新考慮了「我們是誰」的問題。但這些人顯然不是第一批做出這樣的改變的人,在更遠古的時間、在其他國家,也有人已經做過同樣的改變;但是如果這一次,他們還可以謙虛地接納別人,可以進行自我否定,就可以保證人類是不斷進步的。
保羅·羅默在認為發展的可能性對於個人、公司政府都存在。前提是要樂觀、開放、敢於變革,即要能抵制稀缺性和敵對帶來的悲觀心理,也要培養能夠帶來真正的人類進步的包容性、能夠對自我否定抱有開放心態,能夠適應變革,互相學習和改正錯誤。
有融資需求,上「金企通」!
「金企通」融資服務平台由青島市金融辦、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青島日報社聯合開發建設,打造企業填報融資需求、直連金融機構的「第一通道」,讓中小企業融資變得簡單而有效。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一鍵提報企業融資需求,獲取島城最新金融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