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成本越低帶動規模越大的「規模化製造優勢」,對於中國家電企業來說,正在從過去的30多年的崛起籌碼,變成未來10年的轉型包袱。當優勢徹底變成劣勢,相關家電從業者們就得小心,因為在「大規模低成本製造通道中」躺著過日子風險變大。
賀揚||撰稿
隨著低價格戰手段,在最近兩年在家電市場的競爭中「徹底失靈」。接下來,成功推動中國家電產業做大,做到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家電企業崛起的核心競爭籌碼:規模化製造優勢,也將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性能衰減、競爭乏力。
雖然最近三四年來,無論是當年的樂視、暴風、微鯨、看尚等一大批企業進軍彩電行業;還是小米攜米家、雲米、智米等一大批生態鏈企業搶灘家電硬件市場;或者是,接下來一大批來自手機、IT、互聯網等領域的企業,要搶攤泛家居、布道家電;可以說,從商業競爭手段的角度來看,仍然採取的是過去家電產業老路:基於規模化製造優勢,以低價為突破口,搶奪用戶、進入家庭。
無論是樂視提出的「硬件免費內容收費」模式,還是小米吸取樂視教訓提出的「最高性能、最低價格」的高性價比定位,本質上還是利用中國家電產業目前已經非常成熟的「大規模供應鏈和製造鏈」,通過終端市場的大規模出貨優勢,倒逼硬件成本的最低化。最終創造規模化製造優勢,形成對上遊供應鏈和製造鏈的倒逼,吸引並搶奪下遊的消費群體,從而掌握家庭的各個入口。
比如,今年初小米投資TCL集團,並表示雙方除了在製造領域,還要在創新領域展開合作。但現實的問題,則是小米進入家電產業,目前主要是空調、冰箱、洗衣機和電視機,在行業中找不到一個長期穩定而品質可靠的大企業代工。當年投資美的集團並沒有換取相應的資源。如今投資TCL正是看中其「大規模低成本的彩電製造鏈」,以及「有規模缺乏競爭力的空冰洗製造優勢」。
其實,在小米投資TCL集團之前,小米電視多款產品已經放在TCL代工;同時,小米的米家空調也從過去智米空調只在長虹代工,如今也放給了TCL空調代工。接下來,相信雙方在冰箱、洗衣機等領域的代工業務也會快速推進。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過去幾年來,小米家電業務在上遊代工廠的困局。相對於強勢的美的、海爾、格力、海信,TCL在白電領域「有規模但缺乏品牌競爭力」、「有產能但缺乏自主引爆力」,才會與小米達成合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30多年過去了,在家電這個產業,競爭手段和盈利模式均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即便是一些打著互聯網用戶思維的旗幟,要顛覆硬件、重構內容,並且讓「羊毛出在豬身上由牛買單」的企業們,最終仍然擺脫不了對於「規模化製造優勢」的依賴。也就是說,小米想要在家電產業形成「高性價比」競爭優勢,如果沒有類似TCL集團這樣已經在家電產業建立了相對完善和一定規模化採購、製造能力的企業支持,也只會「空中樓閣」。
走到互聯網時代後期,即便是在物聯網時代大幕開啟的背景下,大量企業在介入家電產業的硬件市場爭奪之初,仍然依靠「規模化製造優勢」帶來的低售價手段,快速搶奪用戶眼球。因為只能讓更多的智能家電終端進入家庭之後,才能探索在物聯網時代的泛家居布局和商業價值。也正是因此,才讓更多互聯網企業在進入家電市場之後,仍然擺脫不了對於家電製造企業,特別是優質企業的依賴。
不過,隨著整個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在勞力成本、管理成本、經營成本等一系列顯性要素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導致產業從過去的「大規模低成本」製造優勢,向「高品質、高質量」競爭轉變。可以說,支撐和推動家電產業30多年快速發展的規模化製造優勢,面臨持續衰減的趨勢。
這正是最近幾年來,海爾、美的、海信、格力等一大批領軍企業,加速擴張和轉型的原因所在:過去,五百萬、一千萬台的銷量,普遍被認為是家電行業各個品類的進入門檻,現在在市場細分、消費細分的背景下,這一有形的門檻繼續存在,但是又出現了新的門檻,那就是品牌力、產品力等。
因為,很多家電企業發現:現在做一千萬台,卻不如做三百萬台賺的多。同樣,營收1千億,不如營收五百億賺的多。這樣一來,在整個中國家庭對於家電呈現階段性「飽和」背景下,產業已經不再是單邊的規模制勝,而是以經營質量取勝。這就必須要在原有的規模化製造優勢基礎上,尋找新的驅動力。
海爾近年來通過全球化品牌經營和資本並購,正在打一張「超級品牌」牌,從而做到市場細分下的經營規模和利潤最大化;而美的則基於自身的戰略方向,打出了「科技牌」,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家電、征戰機器人、智能物流等行業;而海信則與海爾類似,高舉品牌大旗進行全球市場的布局,格力則參考美的,進行家電多元化,以及機器人、製造裝備的多元化擴張。
這些,正是在傳統的大規模製造競爭手段效果,持續衰減背景下,行業領軍企業主動探索並尋找的道路和手段。這也進一步折射出,中國家電產業需要盡快走出「低成本大規模製造」通道,構建新的競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