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早安,培訓人
1月 第4期
用聲音叫醒美好的周末晨光
本期導讀:
如今的我們,匆忙地問候,匆忙地行走,匆忙地吃飯,匆忙地睡覺,將自己淹沒於匆忙的工作中。周日的早上,靜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
不會好好休息,很難有好表現
-
高效能人士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精力管理)
-
如何科學地休息?(丹尼爾·平克給出四個指導原則)
本文是2019年1月推送的第49篇乾貨,計4643字,閱讀時間12分鐘。
文| Windy Liu
來源 | 自言稚語(ID: selfgrowth-handbook)
主播:xuan
插曲:S.E.N.S. – 沉醉於風中
你見過哈佛凌晨4點的圖書館嗎?你看過首富一天的日程表嗎?
如今的時代,說起奮鬥,大家的印象往往都是對身邊的每件事情分秒必爭,隨時都保持一種和時
間賽跑的姿態。
之前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組數據:
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白領真正有時間吃一頓正式的午餐,大多數人是在辦公室對付著吃點。
超過一半的職場白領認為他們已經無法接受更多信息,瀕臨奔潰。
27%的人會在晚上十點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段時間工作,29%的人會在周末。
工作53%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工作太累,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世界里,臨近考試的熬夜復習是家常便飯,996的工作制在互聯網公司橫行,工作做不完就拼了命地加班已經習以為常,大家都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卻從來不會去反思這到底是因為自己效率太低還是本身的工作量太大。
我們努力奮鬥的目的是讓自己在未來有錢有閒,但諷刺的是,我們很多人卻是在用當下的忙碌來
透支未來的精力。
人生畢竟是一場長跑,你這麼努力光贏了起跑線沒用,接下來沒有可持續性的努力,到頭來都是白搭。
於很多人而言,”休息” 和 “奮鬥”,似乎是一件事情的正反面,格格不入,相互對抗。
其實,這是很多人的認知錯誤。科學的休息,之於持續的奮鬥,恰恰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讓一個人有巔峰表現,持續發力。
就像高中時代那些真正厲害的學霸,從來不會在下課後還窩在教室里奮筆疾書,也很少會在自習
之後挑燈夜讀,反而是該玩玩,該睡睡,總是給人一種玩著玩著就學好了的輕鬆印象。
相比起很多奮鬥者執著於透支自己,我們更需要打破自身對”休息”的錯誤觀念,重塑科學的休息習慣,讓休息成為自我精進的加速器,做到個人的高效能。
01 休息都不會,難有好表現 有一項研究,通過對比分析200萬丹麥學生4年的考試結果後發現,一模一樣的考試題,一天中的考試時間每往後推遲1個小時,平均分數就會下降一點。 但是在每天兩次,每次持續20到30分鐘的課間休息之後,參加考試的那些學生,分數不但不會下降,反而還提高了。
另外還有一項研究,對以色列兩個司法委員會的法官處理假釋請求進行統計後,發現上午時分,法官更傾向於作出有利於囚犯的裁決,但在鄰近中午時,他們作出有利於囚犯的裁決接近於0。
但是,以色列法官在午餐休息後,犯人獲準假釋的比例再一次上升了。
這兩項研究顯示,我們的認知能力從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開始,就會不由自主地逐漸衰退,對於手頭上的事情會越來越不耐煩,也越來越容易分心,完成的質量也越來越差,但是通過適當的休息,我們其實就可以恢復精力,表現得更為出色。
我想起過去自己在高二的時候,壓力很大,每天都拼命地學習,下課之後不出教室,繼續勤做習題,晚自習回到家之後,還是堅持熬到12點才上床睡覺。
幾個月下來,我的成績並沒有提升,反而變得更加糟糕。
就像手中緊握的細沙,你握得越緊,它漏得越快。而持續的努力奮鬥,如果沒有搭配適當的休息,勢必會因為繃得太緊而垮掉。
之前有個新聞,華為的一個員工,在非洲肯亞當地,剛跟客戶開完會,在開車回住處的路上,突然感到頭痛欲裂。
他迅速把車停下,很快全身就失去了意識,並嘔吐了起來,隨後被同事送到當地最近的醫院,醫生足足搶救了十二個小時,依然沒能挽回他的性命。
而從更多的信息了解到,他連續22個月一直在國外工作,沒有回國休息過一次,即使是在當地的節假日,他也全天留在客戶處值守,直到去世前,他還有33天的年假沒有休。
年輕的時候努力奮鬥,這一點沒錯,但是只懂拼命而不懂休息,那你失去可能不僅僅是出色的表現,還可能是寶貴的生命。
02
高效能,
源自於精力的張弛有度
一個高效能人士,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夠以更少的時間產出更多有效的成果。
而高效能人士,他們不是簡單地管理自己的時間,而是高效地管理自己的精力,讓自己在做重要的事情的時候,總是能夠持續地保持在最佳的狀態。
萬維鋼老師在文章中提及一個”養馬力”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馬比人跑得快,但是,古代行軍都有一個經驗,就是馬的爆發力雖然強,可以快速奔跑,適合在作戰中沖鋒和追擊,但是它卻很難像人那樣長途行軍,每天走上幾十里地。
所以,騎兵經常牽著馬不騎自己走路,即使走到了戰場,也得要先讓馬休息好,養養馬力,等養精蓄銳足夠了之後再投入戰鬥。
這其實就是一種對馬的精力管理,有張有弛,最終得以呈現最佳作戰狀態。
所以,在進行精力管理的時候,我們需要讓挑戰的壓力和休息相匹配,張弛有度。
就像我們鍛煉身體,你得要合理地分配壓力和休息,這樣你才能以最高效率持續地讓身體的肌肉得到鍛煉。
如果壓力太大而休息太少,你就會被擊垮,甚至是因為運動不當而受傷;如果壓力不夠而休息太多,你往往就會局限於舒適區里,身體肌肉並不會有太多變化。
另一方面,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適當地切換到休息狀態,也會讓我們在腦力活動中有更大的創造性。
我們的大腦有兩套思維模式——”集中思維模式”和”發散思維模式”。
當我們努力奮鬥的時候,我們就沉浸於”集中思維模式”中,所有的精力都專注於當前的任務,這時候,大腦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高度集中,讓我們可以快速地學習,理解和處理當前的事務。
而當我們給自己留白,完全放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入”發散思維模式”,這個時候,我們任由大腦吸收的各種信息在各個區域內亂串,天馬行空,因為某些神經元之間突然地連接,你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靈感,從而有助於在你再次進入”集中思維模式”的時候獲得新的洞見。
從努力奮戰的專注,切換到休息時間段里的留白,這個思維切換的過程就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靈感和洞見。
那些恨不得把時間塞得滿滿當當,在電量不足的時候依然咬牙堅持的人,看似無比忙碌,值得嘉獎,但卻往往是效率低下的偽勤奮者。
我們總是把努力奮鬥看做是高效能人士的唯一利器,但是,對高手來說,戰略性的休息,卻能讓他們的高效能持續下去,並且激發出新的思維火花。
03 嘗試用科學原則,建立休息習慣
休息如此重要,那我們該如何科學地休息呢?
讓我們先來做一道測試題:
在以下幾種休息活動中,你認為哪個效率最高呢?
1.給身體補充點營養,吃塊餅乾,喝杯咖啡之類的
2.上會兒網,讀讀新聞,看看朋友圈
3.放鬆:什麼都不幹,做做白日夢,伸展一下身體
4.社交:和旁邊的同事,家人朋友聊聊天
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人的休息,就是前面兩個活動,給自己倒一杯咖啡,再來一袋薯片,然後開始低頭刷手機。
可是,上網和喝咖啡不但不能讓我們更好地休息,反而會讓我們變得更累。
我們休息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重新恢復體力和腦力,其中很關鍵的是恢復兩個資源——”注意力”和”意志力”。
上網讀新聞,刷朋友圈,會極大地消耗我們的注意力,而判斷信息是否有用,你感不感興趣,要不要點擊,這些腦力的判斷決策則會極大地消耗我們的意志力。
所以,上面4個活動中,最好的休息是你什麼都不幹,或者找個身邊的人聊聊天,和很多高刺激性的娛樂活動相比,這些活動不會消耗我們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反而會讓我們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讓精力得以恢復,以便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的工作。
《時機管理》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平克說:「如果低谷是毒藥,恢復性休息就是解藥。」
而對於科學性休息,平克給出了以下幾個指導原則:
●短暫頻繁的休息,比長時間工作長時間休息更好
如果你渴了才喝水,那表明你的身體已經極度缺水,機能已經有了故障,而休息也是一樣,我們不能等自己受不了再休息,防范於未然總是更優的選擇。
大部分人很難長時間高效率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所以短暫的休息可以幫助人保持專注,激活人對於完成目標的決心,並且,經常性的短暫休息會比偶爾的長時間休息更有效。
員工效率檢測公司DeskTime根據調查和研究,提供了一個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黃金分割比例,就是工作52分鐘,休息17分鐘。
其實,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適當地調整工作和休息的比例,比如像過去上課那樣,工作50分鐘,休息10分鐘,關鍵的是讓自己能夠經常性地短暫休息,以保持專注力和意志力。
●動起來比坐著有效
據研究,每小時走5分鐘,能夠改善情緒,減少人的疲勞感,並且這些微型的運動比專門散步30分鐘更有效。
所以,當你工作了一段時間,不妨站起來,離開辦公桌,到外面走一走,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望一望窗外的人來人往,整個人都會感覺更放鬆。
●社交比獨處有效
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有趣的交流總是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愉悅與激勵。
而社交休息,也就是跟同事一起閒聊,談論工作之外的話題,比起吃零食,在網上閒逛等方式,它更能有效減輕壓力和改善情緒。
●徹底放空要比思緒萬千有效
很多人會認為回復微信、刷社交網路、跟人聊聊工作也是休息,但是更有效的方式是,徹底放空。
這就和前面說到的大腦工作模式相關,當我們從「集中思維模式切「換到了放空的「發散思維模式」,那我們的大腦反而會自發地讓相關的神經元相互連接,產生新的靈感,讓後續的工作更高效。
我們還可以通過冥想和聽音樂的方式,給大腦換換檔,讓你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走出。
科學地休息,就是在合適的時機給自己充電,讓自己保持思考的敏銳性和身體的敏捷性,從而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休息幾乎成了一種反直覺的行為。
而真正的高手,他們總是會時刻關注自己的狀態,在該工作的時候全力奮鬥,在該休息的時候科學休息。
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
在狩獵采集的時代,人類除了要定期花費一些時間來打獵或者采集食物,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曬太陽,聊家常,做遊戲,吃吃喝喝和打情罵俏。
到了農業社會,人類為了養活一堆依賴於土地的人口,不得不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忙碌,物質極度短缺。
從歐洲工業革命至今,物質財富開始有了極大的豐富,但是在今天的地球上,可能只有人類是唯一不停工作的動物。
如今的我們似乎被時代的浪潮裹挾著,匆忙地問候,匆忙地行走,匆忙地吃飯,匆忙地睡覺,將自己淹沒於匆忙的工作中。
可是,你有沒有某一個時刻,忽然停下匆忙的腳步,靜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覺察一下自己身體的感受呢?
大多數人的奮鬥,往往為了是讓家人過得好一點,是為了讓自己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可是不懂得適時地休息,只是拼了命的忙碌和努力,那在你不得不停下來的時候,是否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原點,是否會留下一句「人間不值得」的懊悔呢?
路還很長,在努力奮鬥之外,何不時常休息休息,不要那麼匆忙。
END
最後,送大家一個問卷小彩蛋~ 參與「培訓人線上學習習慣調研」 即可免費獲得培伴VIP體驗資格 各種培訓精品課程免費觀看~ ↓↓↓
▷關於作者: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關注自我成長的理想思考者。
本文來源於自言稚語(ID:selfgrowth-handbook)。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往期文章推薦
杭州除了馬雲,還出了這位「2元」企業家
智能時代,想成為AI替代不了的培訓人,你必須……
工作能力強但不服你管,這樣的員工該辭退嗎?
培訓無用,80%因為需求定位有誤,解決辦法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