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張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2張

張根穿著外賣服自拍( 圖片來源@根張 )

從北大碩士畢業後,努力邁入「中產」之際的張根感覺自己被迷惘與焦慮裹挾,在大城市里重復著父輩的生活。於是他決定進行一次「自殺式」的治療——去送外賣,並記錄這段經歷,取名《三十而礪》,發布在自己的公眾號@根張。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3張洋洋灑灑的兩萬餘字,給讀者設置了不小的閱讀門檻,卻相對完整地展現外賣從業畫像和張根思想鬥爭的過程。

昨日,文章以另一種形式走紅網路,@真實故事計劃 轉載並改名為《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送外賣》,文章開頭也再次強調了張根的北大碩士身份。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4張

短短一天之內,微信閱讀破十萬加,關於文章內容的探討更成為了知乎話題熱榜第一。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5張

雖然張根在原文中並沒有過多提及自己的北大經歷,但@真實故事計劃 的編輯僅用十二個字就足以刺激大眾的認知,做到傳播kpi。

「名校畢業生」與「體力勞力者」的身份交疊,又是一個「傷仲永」式的噱頭。現存的社會評價體系讓人很難不被標題里描述的這種反差與矛盾吸引,聯想曾經同樣吸睛的「北大屠夫」、「清華僧侶」等人物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名校標籤不只帶來了大量關注,還有許多質疑,指責作者消費「北大」,製造焦慮,行文矯情。

今天,知著君想從這些質疑出發,與大家共同探討。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6張

01消費」名校標籤又如何

首先是被爭論得尤其激烈的一點,文章究竟有沒有消費「北大」?從作者張根的初衷來看,微乎其微。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7張

張根對質疑的回應

甚至在文章火了之後,張根還專門在個人公眾號發布上門這則聲明,表示不希望背著高學歷外賣人設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真實故事計劃 的編輯也在知乎、公眾號等不同平台上承擔了修改標題的責任。

不可否認,貼上「北大」標籤的文章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可「消費」一詞似乎為文章扣上強行聯繫名校的「罪名」。再深入去思考,誰又有權利去定義名校標籤該是什麼樣子呢?為什麼當「北大」與精英、成功這樣的形容聯繫在一起,人們覺得理所當然,卻反對「北大外賣員」的刷屏,不希望被這樣的文章「消費」?如果文章展現的是「北大」標籤背後善於審視、高度自省的特質,那麼被「消費」又會如何呢?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8張知乎高讚答案中,用戶 @其葉也蓁 評價《三十而礪》這篇文章去掉「北大光環」後,只是「一個寫字樓里過膩了的白領去送外賣」的故事,可是自己的用戶界面卻同樣掛著「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的標籤,就似乎有些矛盾。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9張

高讚用戶@其葉也蓁 的個人簡介

知著君認為:閱讀這篇文章時,若只盯著轉載標題中的名校標籤攻訐,很容易因為偏見錯過引人思考的部分。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0張

02 是製造焦慮,還是描述焦慮

其次,關於「製造焦慮」一說,無論是@根張首發,還是@真實故事計劃的轉載,都採用了同樣的摘要:「一個企圖進入中產階級時的自我反省」,那麼就不得不提焦慮的主體:「中產階級」。

學者戴錦華曾描述到:「中國新中產的身份更接近於一個既新且舊的概念——小資,曖昧含混的階級身份,更多靠張揚某種生活、文化品位來確認自身。」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1張

牛油果被稱作中產標籤

這與張根的觀點相似,在原文給爺爺的信中,他寫下:

「這個社會現在總是給人製造很多幻想,它說我們應該去盡情地享受生活,去環球旅行(每天坐飛機住高級招待所的那種),去做網紅(就是指在互聯網里非常出名的人)。我剛來北京工作的時候也曾信以為真,但是漸漸我開始懷疑自我欲望的做到是不是就等於變成更好的人。我也出去旅行過,也享受過高級的餐廳,我在互聯網(又是互聯網)上向大家炫耀時,人們的喝彩讓我恍惚間覺得自己更好了一些,但是每到我一個人面對自己時,內心卻有說不出的困惑和迷茫。

社交平台近年來湧現大量解構中產階級的文章,它們從育兒、購房、同齡人壓力等現實問題出發,往往採用第一或第三人稱視角的敘事方式,讓讀者極易自我代入。

自媒體圍繞著職業競爭增長、收入差異模糊、現實財富縮水、教育聲望降低、消費陷阱難辨、身份轉換困境等維度進行周期性的焦慮情緒撩撥,甚至出現了以調侃中產自成一派的公眾號@GQ實驗室等等。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2張

@真實故事計劃部分與「中產」相關的推送

為什麼中產階級的焦慮備受關注?

首先,國內經濟長期高速增長以及不平衡的發展所導致的階層分化已經越來越嚴重,「向上轉換」的期待與「階級下滑」的危機最終造就了「中產」焦慮

而「中產」作為一個沒有明確劃分標準的群體,模糊的界限讓它囊括的範圍非常廣泛。與此同時,「中產」的大部分成員接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和較大的話語權,因此他們的聲音更容易被聽見。

在這樣的背景與媒體的渲染下,已經進入「中產」或即將進入「中產」的人們往往會盲目沾染焦慮。

但與其說《三十而礪》一文「製造焦慮」,不如說是「描述焦慮」,與動輒呼號被同齡人拋棄、鼓吹消費主義的行銷號文章區別最大的一點就是:張根全程都是在尋找自我焦慮的出口,並沒有給人們強行輸出價值觀與方法論。他盡量避免採用「我們」,很多時候都是用「我」的想法去說,不希望越俎代庖地定義讀者的生活。反而是這種私人感受,借由文章的形式被閱讀,「私」被弱化,經驗便傳遞給那些擁有相同境遇的人,是尚在舒適度範圍內的焦慮共鳴。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0張

03 「矯情」與「共情」之爭

部分網友指出,這篇文章無法提供所謂的焦慮解決方案,張根最終也辭去了外賣員的工作,這位北大畢業生俯視「底層」、體驗生活的行為,可以用「矯情」二字概括。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4張張根攝影作品(圖片來源@根張)

但也有人從四個月的外賣從業記錄中,共情到他的焦慮與自省,讚嘆和佩服他的勇氣。

面對「矯情」與「共情」之爭,知著君認為:「北大畢業生」與「外賣員」的身份反差,帶來了張根意料之外的傳播效果。

而實際上,文章的初衷只是記錄私人感受,本就與精心設計話術的「焦慮」行銷不同。張根細膩的文風和豐富的細節捕捉或許是他完成個人自我反省的手段,但這樣不以點擊率為目的、隨筆式的絮絮叨叨未必能經得起大眾的審視,成為了讀者產生「矯情」的閱讀體驗的原因。

這篇私人感受記錄,在被「北大」標籤推向更多元的議論空間之際,承載了太多本不屬於它的期待。人們忘記張根的寫作並不是給出解決焦慮的「標準答案」,恰恰相反,是在試圖突破自己生活的「標準答案」。

或許正如同張根接受採訪時所言: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5張

張根攝影作品(圖片來源@根張)

我們很難要求作為私人感受記錄的《三十而礪》,能像一本書那樣提供完整的價值觀,但張根的這段經歷能夠讓螢幕這端的讀者,重新思考焦慮何來與生活意義,大概就是文章的價值所在。

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和知著君討論 ^^

THE END

三十而礪 :「北大」標籤帶來的關注與質疑 未分類 第16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