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財經 第1張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滕泰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財經 第2張

最近有一篇前發改委官員的文章《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制造業,直到今天》引起較大社會共識,作者年勇先生認為雖然美國的制造業在GDP占比是11%,但如果算上美國那些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則美國制造業占美國經濟總量超過60%。由於中國的制造業在GDP的占比到2019年已經降低到27.2%,引起了人們對中國制造業的前景的擔憂,該文提出不能簡單從生產環節的產值占比來看制造業的重要性,從而緩解了很多人情感上對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困惑。為什麼人們能夠很自然地接受了農業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成果,卻不能理解制造業占比下降所代表的技術和社會分工的進步呢?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國際雙循環戰略下,如何科學看待制造業占比和相幹的社會分工變化?

農業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術和社會分工進步

一個產業可以很重要,但其產值並不一定在GDP占比越來越高。

比如,農業為人類提供基本的食物供給,其基礎性和重要性恐怕無人否認。然而,幾乎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農業在GDP中的占比都是已降10%以下。2019年,美國農業增加值達1692.08億美元,占GDP比重0.79%;同期中國農業增加值為10214.85億美元,是美國的6.04倍,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

雖然農業在中國經濟總量占比只有7.1%,但是若沒有農業,不僅沒辦法維持14億人的基本生存,而且很多與農業相幹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也將無法存在。然而,如果為了論證農業的重要性,把為農業服務的工業(化肥、農藥、農機等)、農產品加工業(如白酒、飲料、休閒食品、棉紡服裝等)、與農產品相幹的商業和運輸服務業、甚至餐飲業、與農業有關的水利設施等基本建設都算上,那麼「農業」在中國經濟的占比恐怕也超過50%了。

那麼,是農業本身帶來了相幹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嗎?恰恰相反,是化肥、農機、農藥等工業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進步從技術上支持了農業總產量的增長;白酒、飲料、休閒食品、棉紡服裝等農產品加工業,餐飲服務業,以及與農產品相幹的商業和運輸服務業,從需求上打開了農產品的增長空間。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財經 第3張

圖1 農業占GDP比重的下降:農業穩步增長和其他產業的更快增長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與農業相幹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農業生產依舊會長期停滯在幾百年前的水平;而這些與農業相幹的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產值的增加,而且其本身的產值增長遠遠超過農業,從而造成農業在GDP占比不斷降低——農業在經濟活動中比重的降低,反應的是技術和社會分工的進步。當然,農業占比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符合本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就業的需要。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人們能夠很自然地接受了農業占比降低所代表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成果,並用「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在家庭消費支出的占比)的降低來代表消費結構的升級,用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占比的提高來衡量產業結構的升級。然而,大部分中國人卻並不能理解制造業占比下降所代表的技術和社會分工的進步。

比如,有人提出既然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那麼制造業占比太低經濟就是「產業空心化」,所以應重視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占比,不能讓制造業占比繼續下降。為了扭轉制造業占比降低的趨勢,有專家學者甚至提出,把「制造業占比」作為一個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制造業占比越高,地方經濟發展質量越高——如果真的用這樣的指標來考核,那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反而成為全國經濟發展質量最低的地區了?

顯然,如果為了強調制造業的重要性,而又不理解產業結構變化背後的技術進步和社會分工規律,僅僅是從表面現象出發,所制定出的指標就有可能起到不正確的導向作用。

與工業化過程中農業生產環節的產值在GDP中占比下降相似,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越來更加達,生產制造環節產值在經濟中占比下降與制造業的重要性並不矛盾。正如年勇先生文中所述,在美國占經濟總量81%的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最近幾年已經提高到48%左右,因而美國的制造業占比實際達到60%左右。所以,一方面單純生產環節體現的制造業產值占比下降,另一方面與生產環節相幹的服務業產值卻迅猛增長。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確從來沒有放棄制造業,雖然美國制造業在GDP占比僅為11%,但美國仍然是制造業強國。同樣,雖然德國、日本制造業占比僅為20%左右,這些國家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其實都很強大。

雖然單純生產環節的產值占比並不代表強大的制造能力,而真正代表之制造業競爭力的技術水平、設計能力和品牌的價值含量在實際經濟活動統計中未必表現制造業的產值,但是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制造業占比越低越好,比如英國制造業占其本國經濟比重僅為8%,美國制造業占比11%,的確帶來很多制造業外遷和相應的就業機會轉移問題。考慮到中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國際雙循環的戰略,中國的制造業應該保持相對完整的供應鏈,其占GDP的比例應長期保持在20%以上,不低於日本和德國。

蘋果和微軟都是生產性服務業嗎?

如果制造業生產環節產值占比的降低並不意味著制造業總體規模的萎縮,也不代表制造業競爭力的下降,那麼是不是「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代表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呢?其實,很多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雖然很重要,但真正代表制造業強大核心競爭力的並不是為生產環節提供配套服務的所謂「生產性服務業」。

比如,美國的蘋果公司,是不是為中國的手機組裝車間服務的?微軟公司,是不是為那些使用windows的制造業工廠服務的?耐克公司沒有工廠只有研發、設計、品牌、渠道和管理,那耐克也是為他在中國、印尼、墨西哥的加工廠服務的?還有特斯拉總部是為上海的制造廠服務的嗎?到底誰是價值創造的主體?誰為誰服務?

答案是,蘋果公司的研發、設計、品牌創造了價值(客戶消費的主要也是這些價值),大量制造業都想為蘋果公司服務;耐克的研發、設計、品牌、渠道創造了價值,大批制造企業都行為它代工服務——那些用研發、設計、品牌、渠道、管理創造價值的現代服務業,不是為制造業服務的;恰恰相反,制造業為他們服務,在蘋果、耐克等完成了價值創造的80%以上之後,制造業只是完成剩下的20%的硬件價值來提供一個載體。

我們強調制造業的重要性沒有錯,但是制造業的重要性既不體現在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上,也不體現在所謂「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上,而是體現在那些能夠獨立創造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的現代服務業的規模上——這些現代服務業所引領的技術更加達、社會分工越細、產值越大,單純制造環節的產值在GDP中的占比有可能就會越來越低。

中國的很多傳統制造業為什麼經營越來越困難?就是因為缺少足夠強大的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等軟價值創造能力,而只能靠為現代服務業提供制造和裝配服務才能維持生存;為什麼有些傳統制造業困難到生存不下去的地步?因為失去了為這些現代服務業提供代工和制造服務的資格。只有是像中國華為這樣能用自身研發、設計、品牌創造軟價值的制造業才有廣闊前景,那麼華為公司的價值創造主體,還是制造環節嗎?

總之,制造業很重要,但不能用似是而非的理論誤導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的發展雖然壓低了農業的占比,但並沒有損害農業的增長,而且工業技術還推進了農業的產出增長;在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產業、資訊產業、文化娛樂產業、新零售、新金融等行業的快速成長,還是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服務業的技術進步,雖然壓低了制造業的占比,但並不曾損害過制造業的增長,而且這些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還推進了制造業產值的提高。

服務業比重提高不會削弱制造業,而是社會分工進步

無論是農業的占比降低,還是制造業在GDP占比的降低,究其原因都不是這些產業的產值下降,而是其他產業更快發展的結果。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財經 第4張

圖2 工業占GDP比重的下降的同時,工業增加值穩步上升

如同前文圖1表明的,農業占比下降最快的階段,其實是因為那個時期工業增長最迅速;從圖2中同樣可以發現,工業占GDP比中下降較快的階段,其實工業增加值每年的都在穩步增長,其占比下降是因為服務業規模逐步超過了工業。

所以,就如同工業技術可以促進農業發展一樣,服務業的發展也是推進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我們仍然要一如既往地重視中國農業和制造業,但如果從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確定高質量發展的指標,仍然要把服務業占比的提高作為一個衡量指標,因為服務業的比重提高不但不會削弱制造業,而且是技術進步、社會分工進步、產業升級的主要表現。目前中國的服務業占比已經從二十年年前的34%上升到了53%左右,以後還會上升到60%、70%,甚至更高,這都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進步的正確方向和必然規律。

當然,為了推進產業升級,最好是能夠制定更科學的反映產業升級的經濟指標,而不要被制造業、服務業這樣的傳統概念「框」住,從而陷入沒有意義的爭論——如果大家對「研發、設計、品牌、渠道和管理所代表的價值創造」的重要性認識其實是一致的,只是對制造業更有感情的人們希望把它們叫做「生產性服務業」,從而歸於制造業范疇,並以此來呼籲政策要重視制造業;而對服務業更有感情的人,希望把這些核心競爭力叫做服務業,以此呼籲政策要大力支持服務業——這樣的爭論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有可能造成政策的誤導甚至割裂。

在提出更科學的衡量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經濟指標之前,最好不要簡單地把「制造業占比」這樣的指標作為所謂「高質量發展指標」,從而把制造業或服務業的發展對立起來;即便經過修正以後把「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的制造業」占比作為高質量發展指標,也是割裂現代服務業、違背社會分工演進規律的。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指標應更關註新的價值創造方式,讓研發、設計、品牌、流量、體驗、管理、數據、服務等軟價值創造主體都可以獨立發展,讓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不斷形成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並帶來新的經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現代服務業一直是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意見領袖為新浪財經專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財經 第5張

—————————————–

制造業占比降低是否值得警惕? 滕泰:需科學看待社會分工變化 財經 第6張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