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產業受制於人的領域相對較多、科技創新的迫切性也相對更為迫切,深圳需要加強投入擺脫這種困境。「但到底如何招攬高端人才,並非出台一個重金獎勵計劃這麼簡單」
《財經》記者 焦建/文 蘇琦/編輯
「對在深圳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和緊缺人才繳納的薪水薪金個人所得稅超過應納稅所得額15%的部分,將由深圳市政府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返還。」5月25日,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在參加2019年未來論壇·深圳技術峰會致辭時表示。
這意味著,假設一位人才的年薪為100萬元,按照全國標準,其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45萬元(稅率為45%)。但在深圳,如其被認定為高端和緊缺人才,則其只需承擔15%的稅率,剩下30%的部分則由深圳市政府補貼給個人。「你一下子多了30萬,家里面的人很高興,所以你的日子也會更好過。」王立新進一步解釋稱。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些媒體將這種做法稱之為「深圳人才新政」,但此舉只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從今年3月起針對境外人才引進所施行的「15%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統一政策的落地實踐,深圳的不同在於較早地開始拿出「真金白銀」。
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帶動下,深圳2018年的研發投入占到GDP的比重已達4.2%——相當於以色列水平——此外,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而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財政科研資金用於基礎研究,這些都是深圳的「底氣」。
據王立新透露,「2019年,深圳科技研發資金預算規模123億元,比5年前增加了84.13億元,增長了500%,其中基礎研究安排45.36億元,占科技研發資金比重36.87%。」對旨在搶抓粵港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創新創意之都」的深圳而言,這一系列資金投入數字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
從前海到全市
從今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下稱《實施條例》正式施行。按照相關規定:任何人不論在內地生活或工作超過183日,從境內或境外所得收入都須在內地繳稅。
「現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內地工作要數著日子,否則就按內地的稅率來納稅,這對我們吸引高端人才來說是非常不便的,希望能有一些措施來改善。」近兩年全國「兩會」時不斷有人大代表提出相關議題。
有相關統計顯示:若按稅收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稅收負擔,珠三角九市2017年稅率為21.6%;香港2017財年稅率為13.1%。「稅制衝突明顯,影響人才集聚。」位於北京的一家智庫在其所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類似問題還包括「出入境欠便利,制約人才流動」,以及「公共服務銜接尚未建立,不便於人才安居樂業」等。
從全球範圍來看,各國爭奪國際人才日趨激烈,利用稅收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優惠招攬人才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為增強對吸引港澳人士的影響,廣東層面近年來曾多次通過自貿區建設等形式向國家爭取政策,以探索彌補各地個稅差異。
以深圳前海片區為例: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官方網站的相關網頁上,至今仍專門列出了摘自《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國函[2012]58號)中的相關條文:「對在前海工作、符合前海規劃產業發展需要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取得的暫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按內地與境外個人所得稅負差額給予的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據此,深圳市政府印發了《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暫行辦法》(深府〔2012〕143號),實施了「前海境外人才個稅15%」優惠政策。對在區內工作的境外高端和緊缺人才繳納的薪水薪金個人所得稅超過應納稅所得額15%的部分,由深圳市政府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返還。
境外人才個稅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前海共認定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453人次,發放個稅補貼合計超過1.73億元,逐年穩步增長。主要集中在金融業、科技服務業、專業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等前海重點發展產業。其中,港籍人才278名,約占50%。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對標香港‘標準稅率15%’的標準,打造了前海‘類香港’的稅收環境……深港合作有了著力點;有效降低企業在前海的經營成本,促進一大批聘用境外人才較多的企業落戶前海;個稅補貼直接返補到個人,吸引境外高端人才在前海聚集……這是前海乃至深圳市吸引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重要抓手,在實施過程中也備受企業、人才重視,影響力逐步提升,引才聚才效應大幅顯現。」2019年1月,前海管理局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辦法》政策解讀中稱。
橫琴也有類似政策:為吸引港澳高端人才到橫琴發展,其實施的是「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政策。相關統計顯示:2017年橫琴實際發放補貼金額2722萬元,同比增長8%。
簡言之,為吸引香港人才,前海和橫琴都容許港人只按照香港的稅率交稅,至於與內地稅率出現的差額稅款,由當地相關機構提供補貼。在今年1月份由廣東省政府發布的2019年「一號文」——《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中,則對此再進一步提出:將減輕在粵工作的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層次人才內地薪水薪金所得稅稅率,珠三角九市可按內地與境外個人所得稅稅率差額給予補貼。
今年3月1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下稱《通知》)則進一步確認: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明確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通知》還規定,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認定和補貼辦法,按照廣東省、深圳市的有關規定執行。
這也意味著,相關政策雖將擴大至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多個城市,但僅適用於指定人才。「包括如何認定人才的標準,以及如何將以往的補貼措施進一步細化並推廣,都還存在一系列挑戰。比如,前海能為高端人才提供稅項補貼,與其整體規模較小有關。在進行相關政策推廣時,這是不得不考慮的一點。深圳在這方面屬於做得比較領先的,畢竟財政實力擺在那里。」一位在前海從事企業相關稅務咨詢的相關人士在此前接受採訪時對《財經》記者指出。
《財經》記者亦發現:根據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2019年1月22日公布的《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辦法》政策解讀中,其在問題解讀部分中亦指出:「享受前海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政策的申請人,不再重復享受深圳市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前海人才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前海總部企業人才扶持資金等人才優惠政策規定的獎勵或補貼。」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龔國平也曾在介紹相關政策時提到:高端人才、緊缺人才的稅負最高只交到15%,差額的30%則由珠三角9市的市一級財政來補貼,「具體操作上,人才的個人所得稅照樣繳納,他可以到市級財政部門申請補貼。」
「補貼總量應該並不是無限的,相關的補貼的審批時間也不短,還要先繳後退,如把措施拓展到大灣區各地,情況將進一步複雜。」前述相關人士稱。
曾任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的一位人士此前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多個城市,將來或會實行分區收稅,以2至3個城市為一個稅網,令大灣區內有多種計稅方法。
深圳繼續補短板
「為人才減稅,而不是直接補貼發錢,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深圳的借鑒彰顯了向國際標準看齊的大氣。中西部主要城市,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人才引進計劃,一些獎勵看起來還並不低。但與深圳有針對性減稅政策比起來,總給人以一種大而不當的感覺。」區域經濟研究者、「西部城事」公眾號主筆朱昌俊對《財經》記者分析稱,「到底如何招攬高端人才,還真不是隨便出台一個重金獎勵計劃這麼簡單。」
但對深圳而言,其在「引智」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績——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在全國大中型城市15年連冠,新興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達兩位數,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大達到3000家以上,全市高新企業已達到1.44萬家,居全國第二位——背後,實際仍未完全解決高端頂尖人才緊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重大創新平台缺乏等老大難問題。
截至2018年底,深圳全職院士總量41名,累計認定高層次人才12611人,較北京、上海等城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比如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特別是跟研發產生鏈相關的復合型人才缺乏,這導致了其能同時提供產業應用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團隊不足。
「一方面,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作為中心城市的深圳需要在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上加強投入和布局;另一方面,在產業和科技創新方面,深圳的不少企業已面臨關鍵技術買不來或處於如華為所提到的‘科技迷航’階段,產業受制於人的領域相對較多,科技創新的迫切性也相對更為迫切,深圳需要加強投入擺脫這種困境。」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對《財經》記者指出。
按照他的分析,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深圳目前的主要舉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謀劃科學城加強基礎研究,如光明科學城、深港科技合作區、西麗國際科教城等,積極爭取和布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搭建更好的平台。深圳這兩年相繼成立了兩個省實驗室——從事網路空間信息研究的鵬城實驗室以及從事生命信息和生物制藥研究的深圳灣實驗室——也將進一步激活深圳的原始創新研發能力。
其二,引入國際人才和優秀團隊。深圳發力引進10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團隊,目前深圳已引進7個諾貝爾獎得主團隊,還包括如圖靈獎等各類國際領軍團隊。
其三,在基礎研究上加強財政支持力度。2019年,深圳市財政科技研發資金預算規模123億元,與2015年相比,五年間增長超5倍。其中基礎研究安排45.36億元,占科技研發資金比重36.87%。
但他也指出:雖2019年深圳對於科技研發的財政預算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度,深圳的科技資金投入更多還是來自於企業。如深圳從市一級層面繼續增強的話,其在全國內的排名應該會更加靠前;此外,目前深圳核心技術更多的還是補短板,特別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領域。但在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平台實力相對薄弱之下,削弱了深圳對高端人才——特別是戰略性新興材料中的新材料、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人才——的吸引能力。這些需要國家在科技規劃、科技設施的布局等方面加強對深圳的支持;不僅如此,「深圳還需要更多地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及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要有一流的醫療、教育和國際社區,以及文化休閒的設施和場所。」
「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深圳個稅減免的問題。如果真能有跟香港差不多的個稅稅率,拿到學位後直接回深圳找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文化更熟悉且機會更多。」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的內地學生鄒陽(化名)對《財經》記者表示,她的微信朋友圈內這兩天里出現了不少相關新聞。
本文為粵港澳大灣區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