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粥左羅 | 主播:張初
來源:粥左羅(ID:fangdushe520)
昨天晚上去看了《波西米亞狂想曲》,走出電影院渾身充滿力量,特別喜歡這種感覺,明明什麼都沒有變,卻一下對生活懷有更多希望,感受到更多可能。
人總是需要不斷尋找這種力量,以便讓生命始終處於上揚狀態。
偶爾狀態不好的時候,我喜歡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去滑板場挑戰一些難度動作,摔一下午,出一身汗,讓自己感覺到疼。
我在知識星球里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生重要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我很少跟別人比,每個人不同,我的起點比較低,我有我的節奏,不求一年兩年能怎麼樣,因為不現實。
但我始終堅信,人這一輩子很長很長,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始終處於上揚狀態,一直走上坡路,哪怕每天進步一點點,時間的力量也會把這個人推向高位。
而一個人一旦開始走下坡路,跌落的速度卻遠快於上升的速度,大家都知道,你騎車上坡總是越騎越慢,但騎車下坡就是越騎越快,三年積累,只需要一年墮落。
可怕的不是走下坡路,而是你正在走下坡路卻不自知。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在走下坡路?
不是你開始刷短視頻、打遊戲,不是你開始高消費享樂,不是你學習力開始下降,這些都是表層的東西。
深層次的走下坡路,是以下三點。
放棄希望,開始認命
讀高中時,每個人都對未來懷有希望,覺得自己將來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當然我也不例外。
今年春節回家時,我又從抽屜里翻出高中同學錄,一頁一頁翻著看,事實上我每次回家都喜歡拿出來翻翻看。厚厚的同學錄,滿滿的留言,提醒著我:你曾經滿懷夢想。
那時候我喜歡在網裡看馬雲、俞敏洪們的故事,喜歡在雜誌上看葉國富當年艱苦創辦哎呀呀這類的故事,喜歡聽李想、高然年少輕狂的故事,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
慶幸的是,我今天還想。這是我最開心的,即便是盲目自信,因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希望,是不認命。
社群里很多人經常向我提問,比如:我畢業三年了,如今依舊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麼,也還在拿很少的死薪水,感覺自己很失敗,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
我說了這樣一段話:
最怕的不是死薪水,而是心死了。很多人大學畢業時,一腔熱血充滿激情,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但進入社會兩三年後,親身體會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就慢慢的認命了,這才是最可怕的。
你 25 歲,還很年輕,你 30 歲,還很年輕,你 35 歲,也還年輕,不要在年紀輕輕的時候認命,這是最重要的。只要不認命,就還有機會。
這些話,也是我經常跟馬子說的。
2014年她從雲南來北京跟我一起北漂,曾經她認為自己最不可能來的就是北京,因為我,她來了,來之前她告訴自己:待一年,餓不死就算成功。
我們兩個在北京都不知道做什麼,我在做服裝店員,她去旅行社作業務,我從服裝店辭職了,她又去了服裝店,我進了新媒體行業,她又稀里糊塗進入VR行業。
雖然一直不順,但我始終說:我們現在混得不好,這一定是暫時的,改變需要周期,我們要自信,我們的自信源於什麼?不知道,盲目自信也行,總之,不能覺得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
我進入新媒體行業後開始逆襲,每一年都有比較大的迭代。馬子卻越來越著急,因為她的職業還沒什麼起色。
我依然不斷給她希望,我說:你94年的,我比你大4歲,我4年前遠不如你現在,而4年後你可以比我更強。
年輕的時候有兩條線,一條是明線,即你的工作,你的收入,你的職業曲線,另一條是暗線,就是你的成長,你的積累。
每個人找到自己那條路,都需要時間,有人一年就找到了,有人需要三年,有人需要五年甚至更長,但一個人若是放棄了,覺得自己不行,那就是一輩子了。
人會因為相信而改變,我們一起看書,聽課,成長,從第4份工作開始,她越來越好,到今年她可以在公司做負責人,帶一個團隊,每一年都是一個蛻變。
我覺得重要的不是現在多強,而是如果你始終懷有希望,每年把自己迭代一版,每個人最差也是大器晚成。
一個人開始走下坡路,最重要的一個標誌一定是:他認命了。
一個人一旦認命了,他注定要開始跌落。小時候,爸媽經常說「心氣」這個詞,說一個人「心氣高」,就是說這個人不認命,他要更好的,更更好的,更更更好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沒了心氣,只能沉淪。
小成即安,開始滿足
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有時候,我感覺一件事可以做成了,或者說可以控制局勢,比如學習中忽然明白了一個難點,然後就很高興,再然後就不想幹了,不想完善了,然後就一直拖。
完成一件事後,就意志力很薄弱,這時候就禁不起誘惑,比如玩遊戲去,反正就是放縱自己。這個怎麼回事?
我就回復他7個字:你太容易滿足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這幾年的職業發展速度很快,我從小編到新媒體經營經歷只用了6個月,從入行到給500強企業講課只用了一年半,從一個領域的小白到成為10萬人的老師,總共就用了兩年。
前段時間接受一個做知識服務的團隊採訪,他們問:為什麼你跑得這麼快?比如當年在第一家公司時,你們新媒體團隊人人都很會寫10萬+,為什麼只有你很快離開了?
我說:就一點,我不滿足。
一個人只要不滿足,他就會拼命往前跑。很多人想成為月薪2萬的新媒體編輯,我做到時開心了半天,馬上就想:下一步怎麼辦?很多人想拿月薪5萬,我做到後也沒開心幾天就問自己:就這樣了麼?
去年底有一段時間,我有點害怕,因為自己創業後賺到了點錢,竟然有些滿足了。我是比較敏感的,自己心里有一些變化的時候,我能分出另一個我,拍拍自己的肩膀說:
這麼沒出息麼?這才到哪?這麼容易滿足?
很快我把自己拽回來了,給自己更大的目標去追。
一個人的聰明努力很重要,但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你的滿足點在哪。
有的人做個小主管就覺得很不錯,有的人月薪三萬就覺得自己了不得,有的人買了房子就覺得這輩子行了,有的人賺了幾百萬就覺得夠了夠了。
推著一個人往前走的,就是不滿足。比如周鴻禕曾經發過一句引發熱議的朋友圈:我的人生竟然如此失敗,沒有任何意義。
這說明,他還要折騰,說明他還年輕。一個人變老是從他不再折騰開始。
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創辦易車,上市了,不滿足,又創辦易鑫,又上市了,易鑫上市後他開始反思,覺得過去幾年犯了錯誤,事情做得太小了,沒有完全擁抱互聯網,反思了兩年,他決定重新出發,創辦蔚來汽車,結果又上市了。
當然蔚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想說的,這個創辦了三家上市公司的人,仍不滿足,他的人生就還有巨大的空間。
因為寫文章的原因,我認識了一些創業者、老板、投資人,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對比,他們很少在朋友圈曬自己有什麼、做出了什麼成績等,反倒是我們普通人,特別愛曬,做出一點小成績,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這種對比,時常警醒我,讓我知道自己處在什麼位置,讓我知道我可以更好,只要我想。
時常問自己一句:你就這點追求麼?敢不敢再往前推自己一把?
你學得了別人聰明,你學得了別人努力,為什麼你還是沒別人厲害?
因為你學不了別人的動機。你的滿足點,在別人眼里只是個小里程碑,別人要去更遠的地方。
人要學會不斷放大的自己的野心,野心這個詞並不壞,他牽引你的生命始終上揚。
一個人滿足了,他就會待在舒適區不想出來,待久了就真的出不來了,不僅不會出來,還會繼續走下坡路。
失去耐心,開始急躁
耐心,曾經對我幫助巨大。
曾經,我可以坐在咖啡館里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吃喝都在那里,只為寫好一篇稿子;曾經我可以為了寫好一篇稿子,準備兩三天的素材十幾萬字;曾經我可以花整整6個月的時間只寫一門課,然後再花3個月的時間迭代一版……
人有耐心,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心無旁騖,你相信價值,你不焦慮,不急躁,不盲目跟別人比較,你有自己的節奏,你願意投入真精力,做讓自己驕傲的事情。
我最有耐心的那三年,正是我成長最快的三年。
去年年中我復盤過去幾年的發展,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花了三年時間,專注得做好了一件事,你還願意再花三年時間做好另一件事麼?
當我問自己這個問題時,自己嚇了自己一跳。因為當時心里想:三年?好長啊?好累啊?
我意識到自己沒有從前有耐心了,開始調整自己。
有耐心的人,是過程思維:
相信時間的力量,明白真正的成長需要長期的付出,明白做好一件事沒有捷徑,必須耐心的打磨每一個重要環節,明白一個人大的飛躍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明白:結果是過程的結果。
沒耐心的人,是終點思維:
總是希望快點看到結果,不管最終效果怎樣,總是希望更快的做完一件事,任何需要長期投入才能收獲的事情,都讓他急躁。沒耐心的人,更看重短期效果,等不了長期價值。
沒耐心,某種程度也是一個人不自信的體現,他不相信長期投入後會有回報,他擔心自己的付出會付諸東流。
很多人都是這樣,想付出,又擔心付出沒效果:想學寫作,想學寫代碼,寫學英語,想學PS,想學吉他,想學舞蹈,但怕自己學一年也學不好,結果呢?結果在糾結中度過了一年兩年,一點都沒學沒做。
如果你一開心選擇相信,耐心的去做,是不是今天可能不一樣。
我常說一句話:越對未來有信心,越對當下有耐心。
其實這句話倒過來也成立:當下越有耐心,未來越有信心。
如果一個人失去耐心,開始急躁,他一定要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凡事需要付出,沒有耐心,就害怕付出,沒有付出,必然沒有回報。
回到文章最初說的,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我們不必羨慕那些年少功成名就的人,我們要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我們找到自己的事業晚一點,成功的晚一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它足夠長,可能我們這一代人都有機會活到百歲之後。所以人生不是太短,是太長了,長到每個人都有機會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不是誰走得快,誰步子大,是誰更具持續性和穩定性,是誰始終在走上坡路。
不如意時不認命,始終懷有希望,小有成績時不滿足,始終給自己更高的追求,堅信長期價值,耐心的做時間的朋友。*END
作者:粥左羅 | 本文有刪改
來源:粥左羅(ID:fangdushe520)。作者粥左羅,前插坐學院副總裁,90後首席新媒體講師,學習社群@粥左羅和他的朋友們 發起人。一年寫100篇乾貨,服務50萬互聯網人,汲取向上的力量,逃逸平庸的重力。本文經授權發布
主編:孫愛東 | 主播、版式、編輯:張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