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熟諳2億小農戶,創新脫貧長效機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摘要:葉敬忠認為,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應該在生產扶貧方式上突破常規思維,重新認識和分析小農農業以及小農戶的特點、潛力和能動性,充分利用國家的扶貧政策和項目支持,通過貧困小農戶的生產勞力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創新真正適合貧困小農戶的長效脫貧機制。之所以出現前述情況,其實是在市場化及項目制的導向下,貧困小農戶正在遭遇制度實踐中的「去能」,從而導致貧困小農戶生產能力的不足,比如原來設立於公社(鄉鎮)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七站八所」,在市場化的改革中,已經全部市場化,使得諸如興修水利、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因地制宜的農業機械發明等公共產品嚴重缺乏,貧困小農戶只能通過市場途徑尋求必要的農業生產服務,抬高生產成本,壓縮其市場化的農業服務需求,無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大國小農是中國農業的基本情況,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全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重新認識2億小農戶,創新脫貧長效機制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當前,大陸農業的經營格局是2.3億農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

特別是在一些西南丘陵山區,不但戶均經營規模小,而且地塊特別零散。比如,四川每戶地塊在十塊以上,平均每塊地只有0.4、0.5畝,「巴掌田」、「雞窩田」非常普遍。有地方的老百姓稱之為「鬥笠田」,「青蛙一跳過三丘」。

在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出現如今的小農經營格局,一方面在於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距非常大,特別是丘陵山區,另一方面也在於長期以來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的經營制度。雖然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業勞力力大量向農外轉移,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湧現大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要改變超小規模的農業經營方式,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那麼,在國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之際,當前扶貧工作的重點是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人口,且主要是小農戶。小農戶該如何脫貧呢?在大市場的競爭格局面前,小農戶是否就缺乏競爭力?

從頭熟諳2億小農戶,創新脫貧長效機制 財經 第1張

基於貧困小農戶自身的發展特點,比如生產性資源的分散性、微型性和多樣性,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認為,這與產業發展的集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既然要發展產業扶貧,就要以市場為導向,參與競爭,然而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業產業發展,本身就存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化風險。如果盲目推行「一鄉一業」或「一村一品」式的專業化產業,容易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競爭,這其實是不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目標的,也會給脆弱的貧困小農戶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和生計風險,從而背離扶貧初衷。另一方面,貧困小農戶聯接大市場的方式,一般由對接的企業、合作組織等負責收購農產品,貧困小農戶處於產業鏈最底端,其實是無法分享「從田間到地頭」整個產業鏈條的收益。這也就很容易出現小農戶實際利益受損的情況。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曾經在《求是》上發文稱,一些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工商資本下鄉更多地關心經營效益,不夠注重帶動農民發展,使得小農戶難以有效分享農業現代化的成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應當鼓勵資本下鄉,但一些地方「資本下鄉卻代替了老鄉,沒有帶動老鄉」,「農家樂光讓老板樂了,沒有讓農民樂」;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老板圈地蓋房、坐地收錢,「富了老板,虧了老鄉」的現象;還有個別地方在農業園區建設中甚至脫離農業,異化為工業園,成為「穿農業馬甲的工業項目」。

之所以出現前述情況,其實是在市場化及項目制的導向下,貧困小農戶正在遭遇制度實踐中的「去能」,從而導致貧困小農戶生產能力的不足,比如原來設立於公社(鄉鎮)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七站八所」,在市場化的改革中,已經全部市場化,使得諸如興修水利、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因地制宜的農業機械發明等公共產品嚴重缺乏,貧困小農戶只能通過市場途徑尋求必要的農業生產服務,抬高生產成本,壓縮其市場化的農業服務需求,無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當下,2億多小農戶是中國農業的基礎,若小農戶利益受到侵害,其所帶來的隱患不容忽視。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提出要「做到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因此不論是隨後的中央一號文件,還是中辦、國辦印發文件,均強調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的利益聯結機制。

中山大學教授吳重慶稱,扶貧以及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的重大國策,當前,各類資源正源源不斷地輸入農村,政府應該以手中掌握大量資源為契機,既致力於提高小農戶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激活小農戶的主體性,以扶貧工作以及鄉村振興作為杠桿,通過發動組織小農戶,推動鄉村的社會建設。

事實上,利用現有生計資源,小農戶就可以做到生計改善和收入提高,從而擺脫貧困。當然,這也只是使貧困戶的家庭人均收入達到貧困線之上,而不是「發家致富」。

基於小農戶的生計資源,貧困戶可以在有限(相對較小)的土地或空間規模上、依靠有限(相對比較缺乏)的家庭勞力力、按照現有(相對較為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藝、以有限度(相對固定)的生產規模、種植和飼養現有(相對鄉土)的作物(包括蔬菜、林果等)和家畜家禽,以及加工地方特色(相對傳統)的食品。

這背後的經濟邏輯是,由於規模化和工業化的食物生產方式以及遠距離食物流通導致食物質量和環境健康問題,城市普通消費者試圖尋找超市之外的健康食物獲取管道,這使得城市消費者願意以適當價格與固定的小農戶直接對接,認同其小農生產方式,信任其質量,定期購買其產品,從而在農村生產者和城市消費者之間形成直接對接的、實名的、有固定邊界的以及具有充分認同和高度信任的「巢狀市場」。

葉敬忠認為,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應該在生產扶貧方式上突破常規思維,重新認識和分析小農農業以及小農戶的特點、潛力和能動性,充分利用國家的扶貧政策和項目支持,通過貧困小農戶的生產勞力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創新真正適合貧困小農戶的長效脫貧機制。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