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說起共享經濟,大家很容易與「燒錢」聯繫在一起。
2015年,在共享經濟的大潮下,共享辦公空間從無到有開始了一路狂奔。不僅WeWork,優客工場、納什空間、氪空間等行業巨頭紛紛跑馬圈地,共享辦公也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和資本的關注,各地的共享辦公平台不斷湧現。但與共享單車類似,百家爭鳴僅兩年後,2017年開始共享辦公行業就迎來了洗牌,倒閉、關門、並購重組,層出不窮。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共享辦公到底多燒錢?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而在海外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共享辦公的現象在美國的科技公司、年輕創業者、小企業主和自由職業者中逐漸流行起來。
那麼,共享辦公到底多燒錢?全球擴張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共享辦公巨頭WeWork的一組數據似乎透露了答案。
據海外媒體報導,一組最新曝光的數據顯示,WeWork為了維持在行業內的龍頭地位,正不惜一切代價衝擊商業地產領域。
此前,WeWork對外披露了2018年的部分財務數據。其中,營業收入增加到18億美元,而淨虧損也增加到19億美元,雙雙翻倍。這是為什麼呢?
WeWork在2018年用於投資活動的淨現金高達25億美元(約合167億元人民幣),主要來源於由融資活動提供的27億美元,而全年「增長和新市場開發」支出同比暴增335%,至4.77億美元。正因為如此「燒錢」,WeWork公司的一些財務指標出現惡化,調整後的EBITDA利潤率在2018年四季度同比下降43.5%,為三年來的最低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WeWork去年營收和淨虧損雙雙翻倍的現象。
財經博客ZeroHedge認為,現階段WeWork的目標並非做到盈利,而是通過在全球跑馬圈地取得市場份額,之後再驅逐競爭對手,獲得行業最終的定價權以及更高的利潤率。換句話說,WeWork在追求壟斷市場份額的過程中人為地推遲了做到盈利的時間。
25億美元的投資支出有多高?如果拿房企作比較,房企最大的投資支出可以說就是拿地,以下是2018年國內房企的拿地數據。
也就是說,如果WeWork是一家房企,投資支出相當於拿地,那麼WeWork也能進入國內房企拿地前50強。
當然,這樣的比較不完全準確,但燒錢速度不僅令市場質疑WeWork模式的可持續性,也令「共享辦公」的商業本質越來越接近房地產公司。
有消息指出,WeWork首席執行官Adam Neumann「左手倒右手」,通過將自己持有的多處房產租賃給WeWork,賺取了數百萬美元。此外,Adam Neumann還是一家財團的重要投資者,過去一年半時間這個財團一直在各地買入房產,其中包括1925年為義大利央行建造的一座14層大廈。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不得不讓人質疑WeWork的本質——看起來是科技初創企業,估值也是往互聯網科技企業去對標,但褪去外皮後內在則是房地產公司。
目前,WeWork的商業模式仍然依賴於最大的金主——日本軟銀集團。軟銀已向WeWork註資100多億美元,但今年的支持力度大減。
其實,不僅是WeWork,面對共享辦公的下半場,頭部玩家們開始思考如何布局共享辦公的未來,提高盈利能力,探索出未來發展的新道路。艾瑞咨詢指出,在租金收入占比過大的情況下,只有少數共享辦公空間公司能夠做到盈利。如何建立可持續的盈利體系,成為當前共享辦公空間的一大痛點。第一太平戴維斯深圳副董事總經理及深圳投資部主管吳睿表示,整體除租金收入外,還有聯合辦公增值服務收入以及商鋪經營管理收入。「80%做輕資產,20%做重資產,輕重資產結合的模式將是共享辦公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