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同時,開心麻花的藝人經紀發展受限,公司擅長的純喜劇性電影隨著觀眾口味的變化,票房空間被壓縮等,這些都成了影響開心麻花未來發展的潛在問題。在《夏洛特煩惱》斬獲14億票房之後,開心麻花順勢掛牌新三板,估值迅速從3億暴漲至50億,但在之後,開心麻花的融資情況遲遲未有進展,在新三板的融資困境凸顯,而劇烈的業績波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司對資本的吸引力。
作者:龐李潔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開心麻花摘牌新三板:「麻花模式」被質疑、純喜劇性內容市場受限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3月29日,開心麻花發布了一則擬摘牌新三板的公告,稱:「為進一步配合公司發展戰略規劃需要,提高經營決策效率,降低公司經營成本,經審慎考慮,公司擬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申請公司股票終止掛牌。」
在《夏洛特煩惱》斬獲14億票房之後,開心麻花順勢掛牌新三板,估值迅速從3億暴漲至50億,但在之後,開心麻花的融資情況遲遲未有進展,在新三板的融資困境凸顯,而劇烈的業績波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司對資本的吸引力。
摘牌新三板之後,開心麻花的資本道路集中在轉板和投靠資本巨頭兩個方面,但無論未來動向如何,開心麻花亟待解決的還是自身發展上的問題。尤其是在《李茶的姑媽》上映之後,大幅的口碑斷層和票房滑坡招致市場對「麻花模式」的質疑。同時,開心麻花的藝人經紀發展受限,公司擅長的純喜劇性電影隨著觀眾口味的變化,票房空間被壓縮等,這些都成了影響開心麻花未來發展的潛在問題。
第二大股東清空6億股權
融資難、業績波動大逼退開心麻花
自嘉行傳媒、和力辰光、樂華娛樂等公司摘牌新三板之後,開心麻花的摘牌並不讓人意外,2017年,開心麻花就開始嘗試IPO衝擊A股,盡管在9個月後開心麻花的IPO之路以失敗告終,但可以看出開心麻花離開新三板已在計劃之中。
開心麻花從話劇起家到開拓電影市場,一路突飛猛進,發展迅速。在掛牌新三板之後,公司估值從3億上漲至55億,如今選擇離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融資難
新三板的股票交易流動性差,公司融資成本高、難度大成為不少公司選擇離開的理由。例如,胡歌持股的唐人影視在掛牌新三板的三年里,並未獲得一次融資,公告中的摘牌理由便是「配合公司戰略發展及在資本市場上市的戰略規劃,同時提高公司對外融資的決策效率。」
相比之下,開心麻花雖然完成了兩次融資,但都集中在掛牌初期,且前後相差44倍的高溢價也曾引發市場熱議。
2015年12月,在開心麻花登陸新三板的前一天,董事長張晨以2.4元/股認購152萬股,共計約365萬元;而在登陸新三板一個月後,11名新增投資者以106元/股認購284萬股,共計約3億元,前後股價相差44倍。
在這巨額差值背後,投資者之所以買單,主要是因為當時開心麻花的爆款電影《夏洛特煩惱》成功打開市場,攬獲14億票房。而在完成這次融資之後,開心麻花的估值迅速暴漲至50億元,較2013年的3億元估值翻了近17倍。
在這兩次融資過後,開心麻花的融資一直未有進展,直到2018年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中文投以6.12億的底價清空所持的全部股權時,開心麻花的估值也僅55億,整體變化不大,可見新三板為開心麻花創造的資本發展空間相當有限。
然而,開心麻花在著力發展影視業務之後,對現金流的需求更高,公司衝擊A股的招股書中擬募資金額就達到了7億元,其中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其餘的5.5億將用於投資6部戲劇和6部電影。由此可見,新三板的融資力度已經很難滿足開心麻花的發展需求,選擇離開便是必然事件。
2、監管趨嚴,業績波動大容易被市場過度解讀
近兩年,從趙薇夫婦企圖「空手套白狼」收購玩家文化被證監會禁入市場,到崔永元「一抽屜合同」揭開業內偷漏稅現象的冰山一角,引發資本市場的「新三板大逃亡」和「霍爾果斯大逃亡」,行業受到的監管力度不斷增大。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新三板掛牌公司進行業績披露被更多人關注,而開心麻花在2015年至今,盡管爆款孵化率不俗,但業績波動劇烈。
例如,2016年,開心麻花輸出的電影《驢得水》以不足1000萬的成本撬動1.72億票房,回報率雖然不俗,但對業績的拉動顯然不及2015年的《夏洛特煩惱》,公司2016年淨利潤同比下降43%。
同樣,2018年的《李茶的姑媽》以不足6000萬成本收獲6億票房,片方分帳在2億元左右,但同樣不及2017年《羞羞的鐵拳》以7000萬成本拿到22億票房所帶來的業績貢獻,再加上《西虹市首富》並非開心麻花主控,預計開心麻花在2018年出現業績斷層也是大概率事件。劇烈的業績波動對開心麻花的發展並不利好,不僅容易被市場過度解讀,甚至會招致輿論壓力。
模式被質疑、藝人經紀受限
純喜劇性內容的市場被壓縮
從新三板摘牌之後,擺在開心麻花面前的資本之路主要有兩條,分別是轉板和抱上資本巨頭的「大腿」。
首先,在轉板這條路上,A股有近3年扣非淨利潤過億的門檻,再加上影視監管趨嚴,過會難度不斷走高。據統計,2017年,僅有3家影視公司成功IPO,而在2018年,並未有1家影視公司能夠成功上市,連續孵化出《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爆款電影的博納影業也走在艱難的IPO之路上。相比之下,港股的創業板和上交所新設立的科創板門檻更低,也是一些摘牌新三板公司延申資本之路的出口。
其次,開心麻花還可以像新麗傳媒投向騰訊的懷抱一樣,抱上資本巨頭的「大腿」。這樣的資本化道路能夠免去資本運作的複雜性,但同時公司自身的話語權可能會因此降低。
不過,無論是轉板還是並入其他巨頭公司旗下,開心麻花若想在資本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重要的是先解決自身在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以下三點:
1、「麻花模式」被市場質疑
一直以來,開心麻花主控的每部影片都已經過 「笑點檢測」機制的打磨,與市場直接對話,在高效的市場接受度之上進行電影改編,進而收割票房,這種開心麻花獨特的發展模式也被業內認為是成功率最高的改編模式之一。
然而,《李茶的姑媽》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普遍的市場認知,影片中的「包袱」不搞笑,甚至顯得低俗,話劇語言轉向鏡頭語言後的表達偏差等都成為觀眾打差評的理由。最終,《李茶的姑媽》不僅票房未達預期,豆瓣評分更是跌至4.6分,甚至讓市場難以相信這是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
與此同時,「麻花模式」不靈了的聲音也隨之流出,開心麻花這塊喜劇招牌開始受到觀眾的質疑,這對其之後的發展並不利好。再加上當下互聯網段子成風,喜劇綜藝、脫口秀紮堆出現,觀眾笑點更迭速度不斷加快,「麻花模式」下的電影孵化周期相對更長,喜劇元素能否跟上觀眾笑點迭代也是未來將面臨的問題。
2、純喜劇性的內容在市場的突圍難度加大
從開心麻花近三年正在運作中的項目來看,包括《烏龍山伯爵》《牢友記》《浪漫法餐》等都延續著「麻花模式」,且都為純喜劇式影片。但在當下的市場,觀眾的口味正在發生變化。
在《夏洛特煩惱》大爆的2015年,《港囧》《煎餅俠》也躋國產電影身年度票房榜前十位,可見當時的純喜劇電影市場的容量很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和2016年的年度票房冠軍分別是《捉妖記》和《美人魚》,喜劇+奇幻成為更受歡迎的電影類型。而隨著2017年的《戰狼2》《芳華》,2018年的《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等走向大眾視野,主旋律、現實題材、科幻等多元化的電影內容都開始分割觀眾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壓縮著純喜劇內容的票房爆發空間。
3、藝人資本綁定弱,口碑綁定強
目前來看,沈騰是開心麻花發展最成功的藝人,今天一早,#沈騰 多倫多市#還登上微博熱搜,沈騰也被網友稱為「長在笑點上的男人」。但沈騰在喜劇上的成功更多是基於個人特色,這種天生的喜感很難復制,也就是說,開心麻花很難再培育出與沈騰一樣擁有同等國民度的藝人。
在《夏洛特煩惱》之後,沈騰沒有再主演開心麻花主控的電影,可見公司與核心藝人的綁定較弱。但在影片宣發上,沈騰往往出現在海報或宣傳物料的顯眼位置,開心麻花也參投了沈騰主演的《妖鈴鈴》《西虹市首富》等影片,可見開心麻花對沈騰的依賴較強,這使公司長期處在藝人流失的潛在風險下。
另外,隨著開心麻花藝人經紀業務的發展,公司的藝人也會出演非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例如目前正在上映的由艾倫、王智主演的《人間·喜劇》,該劇目前豆瓣評分僅3.4分。由於艾倫、王智都是從《夏洛特煩惱》走向大眾視野,從網友反饋來看,一部分觀眾也會將對艾倫的負面評價聯繫到開心麻花。因此,如何加強公司與藝人之間的聯繫,維護藝人口碑,保障藝人資源品質等都成了擺在開心麻花面前的問題。
同時,縱觀整個影視行業,在資本寒冬之下,熱錢加速離場,去年,已有將近40家影視公司逃離新三板,行業泡沫被稀釋。而在消費市場,觀眾回歸理性,「口碑中心制」加劇,影視公司未來的發展呢更依賴持續的高品質內容輸出。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若開心麻花不能及時用作品打破質疑,轉變發展策略,恐怕其之後的資本道路也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