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出台的眾多政策中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和醫療的結合,推進智能醫療的發展刻不容緩。上海也積極響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課題,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以來,相繼提出了落實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和辦法。」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幹頻在日前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說。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生命科學進入了跨界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3D列印和新興科技的跨界融入和快速迭代,為前沿技術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手段,極大地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
「AI+醫療」開始越來越受到關注,通常是指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型技術和手段,運用在醫療服務主體、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對象上。
產業前景廣闊
縱觀全球醫療行業,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4人,在中國這一數字也是14人,美國大概在27人左右。根據預計,中國到2025年65歲以上人口約占總人口29%,約4億人。
不難看出,目前國內面臨優質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平衡,醫生培養周期長,誤診率高,疾病譜變化快,技術日新月異,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疾病增長等問題待解決。而隨著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提高,大量需求催生了醫療AI的快速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醫療行業需求非常大,急需AI的賦能,我們醫療已經經過衛生的信息化、醫療的大數據,到今天的醫療的人工智能。而且醫療的痛點很明顯,我們的需求和資源不匹配,中西部醫療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老齡化很嚴重,管理的效率也有待於提高,管理和創新的周期也非常長。」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說。
2016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醫療在國內形成投資風口的元年,共有27家企業在2016年融資,其中16家企業融資金額在千萬級人民幣以上。2017年全年有超過28家AI醫療類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過17億人民幣。
國際巨頭同樣關注這個領域,以醫療機器人為例,今年2月,強生以34億美元收購外科手術機器人公司Auris Health,主要領域為支氣管鏡檢查;去年9月,美敦力16億美元收購了骨科機器人公司Mazor Robotics;更早前的美國整形設備製造商史賽克 (Stryker)收購Mako及其機器人輔助技術並使其股價暴漲82%等。
據波士頓咨詢的數據,到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元。其中,手術機器人規模最大,占60%市場份額;微創放射性手術系統約占20%;急救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為次。
實踐領域增加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AI醫療的應用和實踐領域都開始越來越多,而這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可以看AI醫療的核心技術和醫療的場景可以深度的融合,相互的促進,我們用醫療的場景拉動AI核心技術的發展,用AI核心技術的發展來促進醫療整個推進,在智能影像分析、智能問診等等一系列方面都會有很多的應用。比如我們的病例,可以通過跨場景,跨科室的電子病例,能夠協同的進行挖掘,支撐病例的智能分析系統。」王延峰說。
目前上海有36.7萬的腫瘤患者,單病種的MDT(多學科診療)每年只做到200例,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口。有數據顯示經過MDT的,五年存活率提高1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MDT是非常好,我們現在解決不了,有了AI醫療技術以後有望通過多學科綜合診斷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
此外,在醫院管理上,AI同樣可以有很多作用。「在ICU護理行為,在ICU醫護人員非常辛苦,但60%到70%的精力做護理,還有30%到40%的精力做記錄。我們用AI自動幫他做記錄,上下床、翻身等等,用AI來做記錄,把醫護人員更多的精力省下來,讓醫護人員把更多的精力照顧病人。」王延峰提到。
在健康管理領域,可以通過檢測對人體進行數字化管理,從而有可能未來不需要吃藥來進行內分泌疾病的管理,可能通過飲食等等方式來調養。
通過AI的智能數據應用,可以更好的標準化醫療服務,從而平衡全國醫療服務資源。
「糖尿病病人這麼多,如果到醫院看病,排隊排得很長,瑞金醫院26個內分泌醫生,每天要看接近1000病人,管理90張糖尿病的病床,同時加上急診。(這是)怎麼可能的事?這就是需要AI幫我們做,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去做到一個中心,一站式服務和一個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寧光說。
他指出,通過AI系統把病人的數據全部數字化,就可以節約醫生的閱讀檢查時間。同時,患者最重要的是生活,要通過AI把患者生活的數據傳輸到雲端,把把糖尿病的生活方式管理起來了,如果管理起來以後,就能發生很多的改變。
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騰訊傑出科學家、優圖X-Lab負責人賈佳亞介紹,通過AI算法,可以給醫生更加準確的判斷。
「我們做的硬件是這樣的,在這個硬件里面嵌入一個AI的算法,這個算法直接做檢查的過程中彈出一個框,這個框告訴醫生說,我發現這個地方有可能出問題的,你要停下來這個地方再看一看。如果醫生發現還是不確定的時候,他就可以傳到騰訊雲上面,騰訊雲會調深度學習的系統,就會精準的判斷出來這個組織是不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它的機率有多高,然後這個圖很快會傳回來,醫生就可以看到AI給了精準的判定。最後的決策不在於AI,在於醫生。」賈佳亞提到。
這個應用的好處在於,不僅可以提高準確度,還可以有效提高偏遠地區的醫療水平。
商業價值待解
雖然AI醫療的應用在逐漸增加,不過目前看來,這個領域的技術目前的商業價值暫無變現能力。
「這個領域技術不成熟,目前還在探索階段。」一位從事上述領域的創業者告訴記者。
商湯科技副總裁張少霆認為,要做到這個領域發現,需要兩點。第一點怎麼成為剛需,第二怎麼有溢價能力。因為最終所有的東西,企業還是會有資本在驅動,還是要有價值的。
「但人工智能+醫療,本身的商業價值怎麼樣體現?這其實是比較大的問題。因為預測未來幾年會發生什麼,不妨回顧過去二三十年發生了什麼。這些提高能不能使得這個行業在商業上產生質的飛躍,成為一個新的爆發點或者增長點,這件事情還是未知的,避免盲目樂觀。」張少霆說。
技術上看,這些評估標準本身還存在爭議。
「現在對算法的評估標準,可能還是以工程界的評估標準為主的,但醫生看這個問題,不是這樣看的。甚至我們現在做臨床實驗,去拿藥監局許可的時候,臨床實驗也都是在非常受控的環境下做的。其實醫生都明白,在這種受控環境下做出來的數據,不見得真正認可。所以在一個真實世界里面,一個不受控的,隨機的這麼一種大量人群身上的實驗,我覺得才是一個AI產品經過驗證的一個終點。」體素科技的CEO丁曉偉說。
對於商業表現問題,目前很多企業主要還是考慮和政府合作,同時需要行業內一起通過臨床實驗,通過長時間跟蹤一批病人,去證明價值,才有機會達到未來的變現。
王延峰認為,無論在學術界還是產業界,大家對AI的判斷是還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還沒有到通用人工智能的階段。但我們看在當前弱人工智能中間,已經有很多主動學習、人機交互等一系列AI的技術在醫療領域深度的應用,可以說醫療是AI發展的一個主戰場。「醫療的未來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未來在醫療,這是在產業界非常熱的論點和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