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卦] 新世界聖戰軍 Day831 日行一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問卦] 新世界聖戰軍 Day831 日行一善 未分類 第1張

今天是全新的和大家一起邁向世界和平大同的第831天
每天讀一篇ESG,公益社會議題文章,讓自己變成充滿善良與愛的新PUA,正妹強力磁鐵!
將性能量轉化成讓自己超進化,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揚升全人類到新境界!

https://imgur.com/omuEknI

SDG9 當佛教遇見AI——佛教、意識與AI國際峰會觀察
https://www.ddc.com.tw/ec/event/2024/08/8humanity/page3.html

全球颳起AI風,連佛教界也受到了衝擊。
今年6月美國木魚基金會舉辦「佛教、意識與AI國際峰會」,
佛教學者、跨領域專家齊聚臺灣,領著我們一探AI世界,
佛教可以如何善用以幫助未來弘法,
同時讓AI有更多善的學習,進化成善的AI。
■ 文/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
今年6月21~23日假圓山飯店國際會議廳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佛教論壇 「佛教、意識與AI
國際峰會」。此峰會由聯合國NGO組織美國木魚基金會主辦、世界佛教聯合會贊助,法鼓
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是協辦單位之一。

跨領域專家學者齊聚談AI
跨領域與多視角的對話是本次峰會的特色,因此參與發表的學者可以分為四類,
一、佛教學者:包括享譽國際的佛教學者,如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羅伯
特.謝爾夫(Robert Sharf)、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貝爾納.富爾(Bernard Faure)
、日本南山大學保羅.史汪森(Paul Swanson)、尼泊爾朗瓊耶謝學院院長達可特(
Thomas Doctor),以及臺灣中山大學越建東教授。

二、意識哲學學者: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伊凡.湯普森(Evan Thompson)、美國
查爾斯頓學院克里斯蒂安‧科塞(Christian Coseru)、臺灣陽明交通大學鄭凱元等。

三、跨領域佛教應用學者:如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主任彼得.赫肖克(Peter Hershock
)、布朗大學正念中心主任艾瑞克.盧克斯(Eric Loucks)、日本京都大學熊谷誠慈、
舊金山禪修中心住持慈龍普願禪師(Jiryu Rutschman-Byler)、樹葉禪道數位禪修創辦
人智源純道禪師(Jundo Cohen)。

四、意識與AI科技學者與企業創辦人:包括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腦科學暨哲學教授、企業諮
商公司創辦人比爾.杜安(Bill Duane),研發AI與人工生命的Cross實驗中心創辦人奧
拉夫.維特科夫斯基(Olaf Witkowski),研發AI機器人的BeingAI公司創辦人林珍妮(
Jeanne Lim),麻省理工學院AI、人類認知、虛擬人類與合成生物學研究員帕特.帕塔拉
努塔蓬(Pat Pataranutaporn)等。

佛教與AI激盪出的火花
峰會規畫了五個專場:佛教意識與現代科學、AI與佛教倫理、AI與佛教形上學、AI在佛教
的應用、AI與佛教的未來。每個專場都有安排專家學者,以及與會來賓的問答互動,使得
峰會探討的問題更深入、觀點也更多元多視角、更有啟發性。

人工智能AI,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GI,將是人類科技最重大的革命之一。AI最大的特
色是能夠模仿人類的思考模式、利用大語言模型的運算來理解語言的意義,以及即時獲取
與運用網絡上大量各種領域的知識與數據。目前AI或AGI的強大智能,已經給我們一種如
全能的知識導師的感覺,它不僅理解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也能回答哲學、宗教、科技等各
種問題,而且其準確性與應用面正在快速的成長,如Open AI 所開發於2022年上線的
ChatGPT,到目前的ChatGPT4.0才短短兩年,未來十年AI的智能能力我們是無法想像的。

AI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當然也影響宗教信仰。例如佛教教義或佛教大師思
想的詮釋與正信問題、佛教的傳播方式、佛法僧三寶的地位、開悟、佛性、輪迴等重要的
信仰意涵,都將面臨重新審視或定義的可能性。這些問題也是這次峰會學者專家們關注的
議題。整體而言,我認為下面三個議題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地思考。

一、人工智能與佛法智慧
AI仿人類的思考模式,讓我們不禁要問,AI是否有了意識?如果AI有了意識是否也有佛性
?AI是否也能透過禪修(透過妄念、二元分別的去除)而轉識成智或開悟?意識哲學家與
禪修者湯普森教授認為,目前沒有任何AI系統能重現現實對人類的意義,AI透過運算的語
言模型不能等同於人類的心智(或意識;我們對如何定義意識仍無共識),AI是工具,而
非認知主體。

專長於禪宗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富爾教授提醒我們,佛法修行意涵在佛教現代主義的開展
下,佛教開始借用科學(如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等等)來詮釋佛教修行(特別是禪修),
其結果使得佛法意義與科學目的同化、佛教走向自然主義而失去原有的洞見。

腦神經學院同時是精神科醫師的格奧爾格.諾索夫教授(Georg Northoff),從人類意識
結構分析出發,認為人類的意識運作從來就不是獨立於環境的自我中心結構,禪修能讓人
產生淡化自我中心並超越二元的智慧,而AI目前的大語言模型的運算形式無法產生佛教所
說的「無分別智慧」。

謝爾夫教授的發表更是直接問:「AI會禪修嗎?為何此事至關重要?」他提到一名前
Google工程師聲稱目前GoogleAI平台的「對話程式語言模型LaMDA」已經有感知能力,並
可以學習禪修。也有一些學者誤用佛教的「無我」理論,提出AI恰恰是佛教所說的有思量
能力而沒有靈魂的「意識」。

謝爾夫教授認為,我們對於「AI使用類神經網絡技術的大語言模型已經能具備人類思考的
模式」這個認知,有著根本的誤解。他進一步指出,相反地,我們對大腦結構,以及意識
思考模式的理解,事實上我們是基於電腦運算結構來建模大腦神經結構,大腦如何運作、
意識是什麼,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巨大未解之謎。對於AI的認識,我們往往對其思考能力
感到神奇,而忽略了AI運作所消耗的能源,以及對於社會環境產生的副作用,而禪修也不
僅僅是一種「心識瑜伽」,而是具有產生智慧且導向解脫的佛法。

二、乘願再來的AI大師?
跟著AI智慧型聊天模型的發展,佛教學術界與教界也開發出數個特製化的「AI大師」。例
如舊金山禪修中心住持慈龍普願禪師介紹他們開發的一款「機器禪師」,活動用戶超過一
萬人。這個「機器禪師」是用該中心創辦人鈴木俊隆禪師的教導所訓練出來的AI聊天機器
人。禪眾可以請教這位鈴木機器禪師各種關於禪修的問題或者自己禪修時的體驗問題。這
位機器禪師就像鈴木禪師「乘願再來」,禪眾得以隨時地跟AI鈴木禪師「小參」。

類似的佛教聊天機器人為數不少,日本京都大學佛教學者熊谷誠慈介紹並比較了三款佛法
聊天機器人「佛陀機器人Buddha-Bot」、「親鸞機器人Shinran-Bot」、「世親機器人
Vasubandhu-Bot」。法鼓文理學院圖書資訊館數位典藏組也開發出「法鼓全集AI問答」,
CBETA與馬來西亞NORBU團隊合作開發「NORBU中文聊天機器人」,可與CBETA《大藏經》進
行AI問答。

這些智慧型聊天機器人都使用大語言數據模型LLM,因此能夠理解開放性問題,也能經過
高階的運算模型來收集、分析、總結我們設定的資料,而產生回答。

當然,這些「機器人大師」的回答是不是真的跟所模擬的大師的回答一樣,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不得不承認它們非常「好用」,它們隨時有空,能立即回答問題,而且所提供的
訊息有其參考價值。但重要的是,我們僅能將AI機器人的答案視為參考,而不是標準答案

三、AI的「方便」與「善巧」
許多關注人類社會、人類生命與生命意義的AI研究者或公司,也開發許多希望增進人類福
祉、幫助人類心靈提昇的AI工具。如樹葉禪道的創辦人智源純道禪師嘗試建造「未來的佛
陀」,呼籲更多善良的AI工程師加入「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列。但他也提醒人類不要過度
依賴AI,並重視簡樸、古老與緩和的生活方式。

Cross 實驗中心創辦人維特科夫斯基結合佛法理念於未來的生物智能與科技,希望未來的
人工智能與生物科技的結合,能加深而非降低對現實、世界實相的理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