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大量國產古裝影視劇中基本只出現弓手的情況下,《長安》中各種形制的弩著實令筆者眼前一亮。
弩誕生於中國的春秋時代,它的出現體現了古代中國在機械方面的傑出成就:弩機已經是比較精巧的機械裝置,而漢語中「機械」一詞中的「機」最初指代的就是「弩機」;又如成語「勾心鬥角」中的「勾心」,其本意就是弩機中的一個部件。
弩與弓都是通過彈性勢能蓄積能量,然後將之轉換為動能,發射箭矢等以殺傷敵人的遠程投射冷兵器,但相較之下,弓在使用時需要在引弓的同時進行瞄準,既持續消耗體力又不易保證射擊的準確度;而弩的弦可以用弩機的鉤牙勾住,換言之弩具有無需人力維持的發射裝置,引弦與瞄準不需同時進行,因而除手臂外還能以腰部、足部甚至機械協助引弦。
這樣的特點決定了弩在操作上要比弓更容易,據史料記載,古代訓練出一名老練的弓手需要三年,而同樣程度的弩手則只需要三天;此外弩也可以做成不同大小,尤其是可以做成弓弦拉力遠超單人臂力的大型弩,如床弩等,瞄準時也更為從容。
劇照
雖有上述這些優勢,但弩也有射速較慢的劣勢。
據《大唐六典》記載,唐代禁軍裝備的弩有七種,分別為擘張弩、角弓弩、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伏遠弩,其中既有單兵使用的弩(擘張弩和角弓弩),也有形制較大、射程較遠,主要用於守城的弩,在「烽燧堡之戰」的情節中就集中出現了不同形制的弩;在具體射程方面,一般單兵使用的弩為二百至三百步,而絞車弩的射程可達七百步。至於當時為弩配備的箭的形制則比較單一,史料中僅有「弩箭皮羽而短,用之陷堅也」的記錄。
在冷兵器時代,中原王朝對弩的重視程度是與其所面對的騎兵壓力呈正比的,也即當中原王朝本身軍力強大時候,弩就相對不受重視,弩手的數量也有限;而如果中原王朝受到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政權威脅,且自身又缺乏強大的騎兵部隊,只能以步兵軍團為主與之作戰時,弩的改進就會受重視,弩手的數量亦會擴大。
從《大唐衛公李靖兵法》《太白陰經》等重要軍事著作中就可以看出,在國力強盛,特別是足以維持一支強大騎兵部隊的初唐到盛唐,唐軍更加重視短兵相接的白刃戰,部隊建制中弓手和弩手的比例並不高,幾次重要戰事的勝負也主要取決於騎兵、步兵的近戰結果。
當時弩只是士兵隨身攜帶的一種附屬性遠射兵器,陌刀隊的士兵也會裝備;而弩手甚至不算是一個獨立的兵種,他們也需要攜帶近戰冷兵器,並且具備較強的近戰能力。在野戰環境下,唐軍弩手一般以五十人為一隊,各配備一具弩和五十支箭。雖然大部分弩的射程在二三百步左右,但弩手為了保證準確性,往往會等敵人離得比較近時再放箭,唐代《通典》上的說法是「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或「去賊一百步內戰」;而如果敵軍已經沖到距離二十步距離的地方,弩手就應該「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即轉為近戰格鬥,「違者斬」。
其實《通典》的編纂者,著名史學家杜佑對弩的評價很高。他認為,雖然弩的射速較慢,但並非不適合野戰;只要令弩兵列陣作戰,亂箭攢射,則仍能取得「前無立兵,對無橫陣」的效果。
劇照
安史之亂後,弩兵在軍隊中的比例及戰爭中的重要性開始明顯上升。例如當時的江淮地區不屬於王朝的心臟地帶,本身配屬的騎兵和精銳步兵不多,加之丘陵水網密布,地形上也不利於騎兵展開;與此同時,這里的糧食和稅賦又是包括長安在內關中地區的重要物資保障和朝廷的主要財政來源,需要強有力的軍事力量進行保護。
在這樣的背景下,江淮地區弩手的重要性大為提升,而他們也確實有著強悍的戰鬥力,在安史之亂中迅速穩定了南方,成為了天下聞名、朝廷倚重的精銳部隊。在江淮弩手中,尤以宣州和潤州的弩手最為精銳,所以也有宣潤弩手的稱謂,他們在平定裘甫的農民起義以及防守寧陵,抵擋李希烈(殺害顏真卿的兇手)叛軍進攻的作戰中均有上佳表現。
唐晚期及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隨著主要產馬地區的喪失,以及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開始獲得燕雲十六州等農耕文明地區(這意味著其獲得了中原的金屬冶煉、鍛造等先進手工藝的加持,可以打造出鐵浮屠等擁有強大防護力的重甲騎兵),「以步克騎」成為了中原政權必須面對的重大國防課題。
到了宋代,能夠克制騎兵的弩兵成了主要兵種,相關的戰法、技術革新也成了軍隊建設的重心,甚至對戰爭勝敗的檢討都要以弩的威力是否充分發揮為依歸;射死蕭撻凜,對達成「澶淵之盟」起了重要作用的三弓床弩,和尚原之戰中大破金軍的神臂弓,技術上的創新和一系列經典戰例使得弩成了宋代的重要軍事符號。
除了中國,弩在歐洲也曾大放異彩。約十世紀時,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被歐洲人稱作「十字弓」。由於其比弓的成本更低,使用更簡便,成本也更低,更重要的是威力夠大,可以洞穿當時騎士普遍裝備的鎖子甲,因而很快便成為了最令歐洲騎士恐懼的兵器:
當時處於中世紀歐洲統治階層的的騎士不僅要經受長期的嚴格訓練,還需要足夠的封地或財力以負擔馬匹和兵器鎧甲,可以說各方面的要求不低;而十字弓這一廉價兵器卻使得完全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普通人只需經過短時間培訓就能獲得殺死重甲騎士的能力,這是歐洲貴族們所無法接受的。
在他們的施壓下,教會曾將十字弓定性為邪惡武器,並頒布法令,規定其只能被用於對異教徒的戰爭中。當然,一紙禁令並不能阻擋這一武器的擴散與流行,所以有觀點認為防護力更強的板甲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也是源於防禦十字弓(當然,還有英國長弓)的需求。
環首刀
這種武器在《長安》中多次出現,主要為底層官兵的制式裝備;此外在花萼樓上,皇帝身邊類似儀仗隊的軍人手中也有,不過是加長版的,做工也很考究,符合史書中的記載——根據《唐六典》中的說法,這種儀仗用環首刀「施龍鳳環」,在隋朝「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關於唐代軍隊用刀的類別,《唐六典·卷十六》有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環首刀在歷史上出現得很早,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它的雛形,只不過材質上還還多為青銅而且較短——青銅硬度高而韌性差,易折斷,做成的兵器只能以刺擊為主,進行劈砍的話易使武器折斷,同時由於銅相對稀缺,因而其成本也較高。
目前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環首刀出現在西漢,炒鋼、百煉鋼、淬火等技術的發明使漢代的環首刀可以做到1米以上且性能大幅提高,經受劇烈撞擊也不易折損變形;另外在西漢大力發展騎兵以及多次對匈奴作戰的大背景下,雖為鋼鐵材質,但是雙面開刃的漢劍在戰鬥中仍要以刺為主,而厚背單刃的環首刀則適宜做出劈砍等騎兵戰術動作。
自身的提升以及客觀環境提供的機遇使得環首刀迅速普及,到東漢末年已基本取代劍,成為了軍隊的制式裝備,而劍反而成了一種以裝飾、賞玩為主要功能的兵器。宋代的《太平禦覽》記載,三國時期蜀漢的優秀工匠蒲元就掌握了高超的鋼刀淬火技術,特別是善於選擇淬火用水;他曾為籌劃北伐大業的諸葛武侯鑄造了三千口刀,極為鋒利,號為神刀。
劇照
漢代以後,環首刀也長期是軍隊重要的制式裝備。
到了唐代,環首刀的演變受到了時代潮流和使用需求的影響:由於南北朝時期甲胄的防護力獲得了顯著提高,對進攻性兵器的破甲能力要求也相應提高,所以這一時期的刀大多為直刃,強調穿刺破甲能力而犧牲了劈砍威力;由於國力強盛,環首刀的裝飾更加華貴;一些環首刀被加長並配以龍鳳環等考究配飾,成為了宮廷儀仗用的儀刀;還有一些環首刀增強了護手,去掉了環首,發展成著名的唐橫刀。
雖然唐代中期以後環首刀逐漸銷聲匿跡,但其優秀的基因仍然在唐橫刀及日本武士刀等名刀上延續。
還可以提一點影響這種兵器命運的客觀因素,那就是佩戴方式,它會對兵器的形制帶來影響。有研究認為,由於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兵將武者都是將刀別在腰帶上,所以要求刀身的形制要直且窄;而等到波斯的雙附耳懸掛法這種較為先進的佩刀法傳入大陸並流行起來後,寬體刀才獲得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作者:意馬心猿招討使
>你所不知道的看劇冷知識,《長安十二時辰》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