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獲取藝術知識

  今年夏天最熱的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

  雖然上得無聲無息,但很快就逆風翻盤,口碑熱度雙豐收。網友們甚至拋卻了之前火到不行的《都挺好》,把「今年國產劇最佳」提前「內定」給了它。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張

  為什麼?

  因為《長安十二時辰》的服化道、禮儀、以及細節的把控都堪稱業界良心。雖然不能做到百分百貼近歷史(和風偶爾亂入,找時間寶哥哥仔細扒一扒),但已經盡可能還原出一個熙攘繁盛、光耀萬年,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大唐盛世長安城。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2張

  甚至有網友評價「每一個街景、群像,無論戲份多少的角色,只要出現在鏡頭里,統統都是該有的樣子」。

  比如現代人看了一頭霧水,但卻是唐代日常基本禮儀的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3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4張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叉手禮

  比如李必頭上戴的頭冠,是道教中高階法師才能佩戴的道教三冠之一:上清芙蓉冠。而很多人都以為插錯了的簪子,其實是道教獨有的子午簪,正確佩戴方式就是從後往前豎著插。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5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比如劇組找來了中國最古老的狩獵犬種之一,曾經出現在唐墓壁畫中的陜西細犬,來客串出演王公貴族們的狗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6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7張

懿德太子墓壁畫《調鷂戲犬圖》

  再比如劇中修面師傅的女兒季薑,其髮型完美復刻了《搗練圖》中女童的雙垂環髻(古代未婚女子或侍女、婢伎、童仆常梳的一種髮型)。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8張

  《搗練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唐宮仕女圖》系列之一,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而張萱是開元年間的宮廷畫師,與《長安十二時辰》設定的天寶三年相去不遠,劇組選擇這幅畫做參考還是可信的。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9張

唐張萱《搗練圖》宋摹本

  不過,寶哥哥想說的是,這副千年名畫中可不僅僅有雙垂環髻,而是一整部的盛唐女性時尚寶典。

  豐滿的身材

  仔細看,《搗練圖》中,人人額寬、臉圓、體胖,沒有一張瓜子臉,而這樣豐滿的身材,是盛唐女生們踏入時尚圈的第一道門檻。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0張

也許這就叫做面若銀盆

  也許有人會說,切,這還用你說,誰不知道唐朝都是以胖為美的啊。

  唉,這句話就錯了,因為準確的說,只有在盛唐胖才是潮流。初唐的時候,延續前代的審美標準,還是崇尚纖纖細腰的;而中晚唐時期,隨著國力的衰落,美女們的體型也日漸消瘦。

  比如《長安十二時辰》中唐代偶像歌手許鶴子的造型依據,初唐高宗年間的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那腰比起如今的A4腰也不遑多讓了。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1張

  襦裙帔三件套

  長裙+短襦+帔,是盛唐女子們的時尚三件套。

  襦就是上衣,帔則是披圍在肩上的長巾。短上衣加上齊胸曳地長裙,成功打造出胸部以下全是腿的視覺效果。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2張

《搗練圖》局部

  高髻+梳子

  跟盛唐的氣質相匹配,盛唐流行的髮型都是發髻高聳的高髻,也叫峨髻,或挽於頭頂,或梳於腦後,一直到中晚唐時期都極為流行。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3張

《搗練圖》中的高髻

  做完髮型不能不戴頭飾,把梳子插在發髻上,只露出半月形的梳背就是盛唐女性非常喜歡的裝飾方法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裝飾潮流不僅沒被淘汰,頭上梳子的數量還越插越多,到了晚唐都有插6把的。

  花鈿

  花鈿也是盛唐的時尚達人們必不可少的裝飾,花鈿用金箔、紙、魚腮骨、茶油花餅等剪成,有梅花、小鳥、小魚等各種圖案,剪成後用魚鰾膠或阿膠黏貼在額上。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4張

唐代花鈿圖案

  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搗練圖》中仕女的花鈿以綠色最多,稱為翠鈿。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5張

《搗練圖》局部

  當然,作為一幅千古名畫,《搗練圖》的作用可不僅僅在於給如今的各種古裝影視劇提供造型指導,悄悄告訴你,畫里其實還藏著一個《長安十二時辰》沒告訴你的長安城。

  仕女們盛裝打扮並不是像《長安十二時辰》中那樣要出席上元節花燈大會,而是要幹一項體力活——搗練。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6張

  搗練是大陸古代對生絲或絲織物進行處理的一種方法。

  在蠶絲的外圍覆蓋著一層膠體保護膜——絲膠,能夠使絲線和織物免受損傷。但絲膠太多也會讓絲織物缺乏光澤、著色困難、影響染色,並且硬挺而不服帖。

  因此,生絲和生絲織成的絲綢都得進行精練,以去除絲膠。而搗練就是漢代時誕生的一種精練脫膠方法,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運用,唐代極為流行。

  搗練時,人們手持木杵(兩頭粗、中間細的圓木棒),將水浸過的絲綢放在石砧(搗衣石)上,用木杵上下捶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7張

搗練細節

  這個過程也稱作搗衣,就是那句著名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搗衣」。

  雖然李白這首詩描寫的是,身在長安的妻子思念在外征戰的丈夫,為其縫制新衣的場景。但「萬戶搗衣」,卻也說明了唐代絲織業的發達。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8張

  唐朝設有官營的絲綢生產機構——織染署,對絲綢生產實行統一管理,絲綢生產的質量、規格、藝術風格都受到嚴格控制。

  民間則家家戶戶養蠶繅絲,李白《贈清章明府侄聿》中就寫到「繰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

  而《搗練圖》描繪的正是絲織業的最後一段工序——搗練脫膠、熨燙整理、縫制衣物的三個場景。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19張

縫制衣物

  順著搗練場景視線往左移,一人縫制,一人理線,正是縫制衣物的場景。不同於搗練需要費大力氣,這是個精細活,得全神貫註的盯著手中的線。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20張

  視線繼續移動,一個蹲著的女童正在照看炭火,可能是炭火太熱,還將臉轉向後方,但手里的團扇卻指向前方,在構圖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21張

熨燙整理

  順著女童的團扇往前看,兩人各持絲綢的一端,身體微微後傾,將綢緞扯平,中間一個手持熨鬥,正在熨燙絲綢。

  是的,唐代就已經有熨鬥了,事實上用熨鬥來熨燙衣服,早在漢代就開始流行,據說熨鬥的原型就是商代炮烙的刑具。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22張

漢龍首熨鬥 長沙博物館藏

  看到這里,有沒有覺得哪里有點不對勁,這畫面順序好像有點問題啊?明明應該是先熨燙平整布料再縫制衣服,現在順序卻是反過來的!

  對此,有意見認為,張萱這是為了構圖不得不犧牲敘事順序。把相對靜態的縫衣場景放在中心,那就是一起一伏的S形構圖,比按加工順序排列的兩起一伏構圖均衡得多,不信大家品一品。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冷知識 戲劇 第23張

改編版《搗練圖》

  反正寶哥哥覺得還挺有道理的,你覺得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寶庫」

  本文為「寶庫」原創,轉載請私信「寶庫」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冷知識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