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內地觀眾奉為神作,這部劇雖然由殺人案件為引子,鏡頭聚焦的卻是殺人案件背後的影響,將人性的善惡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嗎?一起來看看吧。
台灣自2009年起至今,發生了多宗隨機殺人事件,這些事件給編劇敲響了警鐘,於是有了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是從一樁樁血淋淋的案子中提煉出來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涉及到了喪失幼子的情節,這一案件要追溯到2016年台灣街頭髮生的「小燈泡事件」。當時,年僅3歲的小燈泡騎著腳踏車隨媽媽在街頭散步,卻被一名陌生男子沖出來砍了23刀。
事後警察逮捕了行兇者,調查顯示,這是一起隨機殺人事件,犯案男子患有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症),當一個人經歷「思覺失調」時,他們的思維、情感、感覺會與現實脫離。
這類人群會認為自己傷害別人的行為是合理的。由於「小燈泡事件」影響太惡劣,最後法院判處涉案男子死刑。《我們與惡的距離》開篇以李曉明隨機殺人事件展開,他用自制的槍械害死了二十多人,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起殺人案件兇手只有一個,他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因這起案件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傷害,有人性情大變,有人開始散播恐慌……
一個李曉明照射出了大眾的萬千面孔,光與暗糾纏,善與惡交織,道德底線被徹底模糊,沒有人能分清是非,對錯,因為不同角度折射出來的答案都不同。
於是,有人開始發問,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又或者非常近呢?這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最終想要體現的核心主題,如果社會生病了,病源究竟從何而來?社會本來就是病態的,還是我們導致了這個結果。看完這部劇,一定有不少人會陷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