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圖片: 豆瓣電影)
時隔15年,賈靜雯再次演出台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達到9.3分的高分,目前為止成為華語電視劇的最好成績。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突破了台灣電視劇以往的小清新的風格,觸碰到更深刻的社會議題與人性議題。
據台媒報導,《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口碑高升,4月7日播出第5、6集,收視率分別達1.45、1.84。在劇中賈靜雯與溫升豪接受婚姻咨商後,兩人試著回到兒子當年被殺害的戲院現場,她淚崩大喊:”我過不去!”,成為目前最高的收視點。
故事起源於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所謂”無差別殺人案”指的就是:有預謀的行兇,隨機地選擇作案對象,其動機一般是為了報復社會。劇中,李曉明在戲院隨意開槍射擊,造成9人死亡21人受傷。這部劇的視角聚焦於李曉明兇殺案對不同家庭造成的影響與動蕩,及其引發的後續風波。
這個題材很現實,現實到直接掀開社會恐慌的高壓閥,因為類似事件並不單純發生在劇本里。實際上,從2009年至今,台灣已發生6起無差別殺事件,最嚴重的一起,發生在2014年5月21日。21歲的東海大學大二男生鄭捷在台北捷運江子翠站隨機砍人,事件造成4人死亡,21人受傷。如此可怕的惡性事件也逃不開媒體”七天定律”:再駭人的突發事件,從開始到結束,在網路上的生命周期也只有七天。新的事件很快就能蓋過它的熱度,案件背後的故事,鮮少受到關注。
(圖片 : 豆瓣電影)
《我們與惡的距離》關注如此敏感的話題,並且在關照範圍很廣的情況下,劇情緊湊,人物豐滿,引起廣大網民關注。賈靜雯飾演追求收視率的電視台機車主管宋喬安,性格強悍,同時也是受害者家庭,他的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從前的她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工作狂,在受到痛失愛子的刺激後,變得更加瘋魔。但是在夜深人靜時,喬安就暴露出了最脆弱的一面。長期失眠和夢魘,靠酗酒才能勉強入睡,忘記悲痛的現實。喬安的丈夫,逐漸和她生出嫌隙。就連她的女兒,也和她關係冷淡,甚至說出”你還不如和哥哥一起死了”這樣的話。
在本周播出的劇集中,賈靜雯飾演的喬安掩藏已久的自責情緒終於釋放,她與自己的先生劉昭國(溫升豪飾演)回到案發現場,解密當年戲院槍殺案的經過,她全身發抖緩緩走近影廳,在門口,她內心最後一道防線頓時瓦解,淚崩說著:”我怎麼讓天彥一個人在戲院里面,我過不去,我過不去…”這段演出創下《與惡》開播以來,一分鐘瞬間收視2.01最高紀錄。賈靜雯在採訪時也表示:”我看播出時心情繼續崩潰,這是喬安最難過去的,是她的椎心之痛,無法形容。”
(圖片 : 豆瓣電影)
《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以潛在的”李曉明”──應思悅(曾沛慈飾演)的弟弟應思聰(劉修甫飾演),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社會遭遇來體現人性的斑駁。比如整個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歧視和排斥,比如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是如何標籤化、污名化某些群體的,比如公眾在網路上不自知的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問:到底何為好人,何為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在這場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喬安、天彥、逃避的兇手、為兇手辯護的律師,都陷入深深困惑中,因為他們都有理由憤怒。
而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所展示的新聞行業可以將普通的新聞包裝得更加聳動、更加駭人聽聞,更可能為了收視率而去人云亦云地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一個人的善與惡,在這樣一個時代,很多情況下只是片面的;而人們只會選擇相信他們所願意相信的事。
在《與惡》中,輿論(新聞媒體)和司法(援助律師)兼具兩面性。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