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電影教會了你什麼?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宮崎駿電影教會了你什麼?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 戲劇 第1張

  本文摘自《守·破·離:一流日本匠人精神的 修煉》

  日本匠人精神的精髓是什麼?

  《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遠赴日本,採訪了近十位日本一流的匠人,如動畫大師宮崎駿、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知名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等。

  這些一流匠人的經驗可以成為個人不斷精進成長的智慧法寶,同時也是理解當代日本文化的關鍵之所在。

  動畫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淨化後的澄明心境。

  「我的想像力很難離開地面,而您的想像世界卻總是在天空之上。」

  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對宮崎駿的讚譽,應該也是動畫迷的心聲。

  不管怎樣,先畫起來

  從《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到《起風了》,宮崎駿單獨執導了11部動畫長片,歷時30餘年。

  從孩童到耄耋老者,畫畫陪伴了宮崎駿生命中的絕大部分時間。

  他在與動畫相伴的時光里結婚、生子,在事業上走出低谷,摘取榮耀,獲得自信,可在生活里,卻成了「充滿懊悔的父親」。

  他說:「我只知道工作,根本就是工作過度的父親,我沒有帶給他們任何陰影,但在家里也沒有任何存在感。」

  長子宮崎吾朗最終還是沿著他的道路,走上了動畫導演之路。

  可這似乎並沒能彌合他們疏離的關係,父親的光環就是無形的壓力。

  在工作室創作分鏡腳本時,如果宮崎駿走過來,宮崎吾朗就會把貼滿分鏡腳本的木板背過去,一眼也不讓父親看。

  宮崎吾朗已經執導了兩部動畫片——《熱海戰記》和《虞美人盛開的山坡》,前者慘敗,後者成熟了許多,但也並沒有顯現出足以與父親抗衡的才華。

  宮崎駿的想像力並未枯竭,可是如何把它們具象化,以栩栩如生的動態呈現在畫面上,卻是對體能的挑戰。

  他不想告別,可是不得不與日漸衰老的身體妥協。

  他一直堅持手繪動畫,畫筆從HB換成了5B,即便在理療按摩的幫助下,每日能堅持的作畫時間還是從以前的1/3降到1/5,不斷遞減。

  他把自己限定在工作室半徑不超過3米的空間里作畫,在精神的高度集中里感受大腦的灼燒,所以勒令自己從跨出大門那一刻開始,就絕對不再考慮工作上的事情。

  他自我訓練了一套減壓方法:「回家的路上我數巴士,盯著馬路那頭,一心一意地數,如果達到一定數量,就認為每天做的事都是正確的。」

  不管怎樣,先畫起來。這是宮崎駿的創作方式:

  「不從故事情節出發,先把想要表達的場景通過圖畫表現出來。」

  「不停地畫,越多越好。畫夠了,——個世界便成形了。」

  「借由想像力、技術,以及所有磨煉技藝的過程,你的題材會漸次成‘形’。

  就算它現在顯得曖昧不明,或只是一個朦朧的憧憬也沒關係。

  只要擁有想要表達的目標,那就是一切的開始。」

  比起邏輯,他更仰仗靈感,故事結構在平衡感上的缺陷,反而成就了宮崎駿影片的特色,因為靈感和想像力,才是不可言說的天賦。

  作為觀眾,除了嘆服,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宮崎駿電影教會了你什麼?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 戲劇 第2張

  2007年3月29日,宮崎駿陪同到訪的瑞典王后西爾維婭參觀吉卜力美術館

宮崎駿電影教會了你什麼?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 戲劇 第3張

  2008年8月31日,宮崎駿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為影迷簽名。當日,由其執導的影片《懸崖上的金魚姬》在電影節上首映

  他說自己就是「電影的奴隸」,他的心願是「娛樂於人」。

  「只有讓大家感受到娛樂,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價值獲得承認。」

  他以動畫作為自己並不快樂的童年的心理補償,傳達出的訊息卻是生之禮讚。

  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這是宮崎駿的影片中永恒的主題。

  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夠喚起潛藏在孩子們心中的堅韌,令他們有所改變,像《千與千尋》的主角荻野千尋那樣,最終發掘出自己「不被吞噬的力量」。

  「生存就是生命體在發展中保持平衡的方法,為了保持平衡,就必須做一些努力。」

  在朋友們眼里,宮崎駿本人比作品更有趣。

  他總是有各種奇思妙想,比如幻想著「當一個可怕又奇怪的祖父,為孫子們製造驚奇」「孫子一進到祖父的房內,就看到一大堆讓人毛骨悚然的東西」

  「在天花板畫上驚悚的雲朵,然後掛上一幅長達3米的巨翼龍畫像,讓它隨風搖晃,而我這爺爺便端坐其中」。

  他也是個「愛操心的人」,「老是擔心別人且樂於助人」,「結果把一大堆麻煩事往自己身上攬」。

  他還是個「矛盾的綜合體」,摯友高畑勛說,宮崎駿「是個非常害羞的人,有孩子氣的一面,天真無邪又任性率直,所以會把自己的欲望表現在臉上。

  可是,卻又有著比別人多一倍的律己、禁欲意志以及羞恥心,因此經常想要加以隱藏,使得表現出來的行為顯得曲折不可測」。

  對於內心的矛盾與分裂,宮崎駿自己尋找過追根溯源的解釋:「從小,我就認為父親是個錯誤的示範,可是,我卻覺得自己跟他很像,那種雜亂無章的處事風格,與矛盾和平共處的態度,我都繼承了下來。」

  他描述的父親,是一個「公開聲明不想上戰場,卻又因為戰爭而致富,隨時都能與矛盾和平共處」的人。

  「戰爭結束之後,父親對於自己曾經擔任軍需產業的製造者和生產瑕疵品這兩件事,根本沒有任何罪惡感。什麼做人的道理、國家的命運,全都與他無關。他唯一關心的是,一家人應該要如何活下去。」

  在2005年國際交流基金會的獲獎感言,是宮崎駿對他和吉卜力的定位:

  「我們的作品本來就不代表日本的動畫電影,反倒應該說,我們是站在日本動畫的邊陲,所從事的一向都是反潮流的工作。我們總是以要在下一部作品背叛死忠觀眾的方式,勇敢向前行。」

  「就像我的肚子完全不會縮小一樣,我對於大量的消費文化日漸肥大也感到氣憤。

  而我們的動畫電影本身,就是大量消費文化的一員。

  因此,這個大矛盾就像是我們的宿命一樣,隨時威脅著我們的存在。」

  「我們的美術熱衷於將太陽的光芒放進畫面里,描繪出空間層次,表現出世界之美。盡管慘劇正在眼前展開,我們仍應盡全力表現出其背後的世界之美。」

  「唯一會束縛我們的,就是我們不成熟的技術。我們雖然居住在非主流的狹窄巷弄的角落里,卻是自由的。」

  我們有的只是野心,或者說是希望

  「若問那個充滿不安又缺乏自信,拙於表達自己的我,當時可以從哪里得到自由,答案是有時從手塚先生的漫畫,有時則是從一本借來的書。

  現在大家雖然疾呼要正視現實,直接面對,但我覺得,對那些一旦面對現實往往就信心全失的人來說,首要之務應該是讓他們擁有自己能夠當主角的空間,而這就是幻想的力量。」

  「我認為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淨化後的澄明心境。」

  在吉卜力工作室里系上作畫用的圍裙,宮崎駿看起來既像傳統的手工匠人,又像動畫片里有魔法的老爺爺。

  摯友高畑勛曾戲謔說,「每一頂帽子都必須是特大號」才能裝下宮崎駿的頭。

  或許是因為頭特別大,須發皆白、戴著大黑框眼鏡的宮崎駿,親切又有些卡通,這也是動畫迷眼中,動漫大師宮崎駿的標準像——他成名晚。

  大學畢業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宮崎駿才正式涉足動畫業。

  在公司前輩保田道世的回憶里,這個年輕人才華超群:「他的想像力之豐富令人震驚,我那時候就認識到,他這個人不得了。」

  如果這是個預言,那麼早已成真,只是過程波折。

  事實上,在動畫製作行業里打磨了16年之後,宮崎駿才第一次得到執導一部劇場版動畫長片的機會。

  1979年12月25日,《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公映,宮崎駿才有了自己的處女作,38歲,幾近不惑。

  《魯邦三世》是日本漫畫家加藤一彥的作品,從1967年開始連載,講述怪盜魯邦家族第三代傳人的冒險傳奇。

  故事雜糅,畫風粗獷,在日本擁有超高人氣,陸續被改編為電視動畫、劇場版和OVA(原創動畫錄像帶)。

  就像永遠在讀小學的少年偵探柯南一樣,怪盜魯邦三世也是日本動漫界的不死傳說。

  20世紀70年代末,《魯邦三世》的電視動畫系列已經陸續播放了近200集,故事情節也從最初的偏成人化轉向低齡化。

  宮崎駿拿到的片約,是製作《魯邦三世》劇場版的第二部,目標觀眾設定為十五六歲的青少年。

  宮崎駿在東映動畫工作了8年,從《汪汪忠臣犬》開始,陸續參與動畫製作,有電視動畫系列,也有劇場版長片。

  他擔任過原畫製作、場面設計、創意、策劃等各種角色,獨缺導演,而他的同事兼摯友高畑勛卻早已擔任了多部動畫的導演。

  1971年宮崎駿和高畑勛一起離開東映動畫,轉入A-pro製作公司,情況還是一樣,機遇依舊更青睞年長他6歲的高畑勛。

  1978年,宮崎駿第一次以導演的身份,籌拍了《未來少年柯南》,但這只是一個30分鐘的電視動畫系列,與他渴望的劇場版長片不可同日而語。

  宮崎駿是東映動畫招收的最後一批正式雇用制社員,經過3個月的入職培訓,開始動畫師生涯。

  動畫師,就是「讓圖畫動起來的畫師」,他們是支撐日本龐大動漫產業的基石。

  成名之後的宮崎駿這樣勾勒動畫師的群像:

  「平均年齡很低」「特徵是善良和貧窮」「大多數人是按件計酬」「有人甚至無力投保國民年金和健康保險」。

  具體到年輕的宮崎駿,起步月薪只有1.95萬日元,蝸居在東京都練馬區一間「四貼半」的公寓,約7平方米,是日式房間的最小極限,月租金6000日元。

  他自嘲:「每當動畫師聚在一起,總是不外乎要冒出‘我看我轉行算了!’或‘沒有別的好工作了嗎?’這種話。」

  可是他並不打算放棄,「回想起我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剛走進動畫這一行,既沒有職業生涯的保障,也不知道希望在哪里,沒有錢,甚至也沒有才能。

  我們有的只是野心,或者說是希望,在各行各業中,僅僅憑借著它來奮鬥的,唯獨動畫而已。」

  看到蘇聯動畫片《雪之女王》時的震撼,更堅定了他的動畫師之心。

  他回憶說:「它讓我看到動畫作業中包含了多少對作品的熱誠與愛惜,畫面的動態又可以如何升華其中的演技,在描寫純粹的情操、堅毅而質樸的意念時,動畫竟是如此震撼人心!絲毫不遜色於其他類型的作品。」

  「真覺得能做個動畫師實在太好了。能創造出那樣的世界,不,應該說如果自己擁有能力與機會去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那麼天底下再也沒比這更好的職業了。」

  他太想創作出「只屬於自己的作品」,能夠「讓大家從心中感受到快樂」的作品,以此回應母親對他人生的希冀。

  而他唯一的資本,只有1963年入行以來累積的職業歷練。

  終於,《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到來了。

  宮崎駿不僅擔任導演,還負責腳本和分鏡。

  他用110分鐘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原著的懲惡揚善的故事,怪盜魯邦搗毀了野心家的假鈔基地,拯救了被困的公主,找出了隱藏的寶藏,然後繼續與警探貓捉老鼠般的刺激逃亡。

  30多年前的片子,現在重看,那種幽默、輕快和奇思妙想,依舊能讓人會心一笑。

  影片開場的幾段追車戲,據說曾經在戛納電影節上被斯皮爾伯格讚譽為「電影歷史上最完美的追車戲」。

  這部動畫長片,以獨特的風格獲得了影評家們的青睞,摘取了日本動畫界一流的獎項——大藤信郎獎。

  30年之後,宮崎駿憑借《懸崖上的金魚姬》第二次贏得這個獎項。

  可是,影評人並不能代表市場。

  20世紀70年代末,正逢日本科幻題材興起,以《宇宙戰艦大和號》為代表,機器人和未來時空,成為動漫作品中的主流趣味,牢牢地吸引著媒體和消費者。

  影院里空蕩蕩的座位,宣告了宮崎駿處女作的失敗,此後3年,他沒有接到任何片約。

  身為動畫師的野心和希望,在宮崎駿的不惑之年,遭受重創。

宮崎駿電影教會了你什麼?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 戲劇 第4張

  

  《懸崖上的金魚姬》手稿

>宮崎駿電影教會了你什麼?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