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周郎顧曲

  唐朝歷史劇產量不如清宮戲,但佳作數量不少。最上乘的,如《大明宮詞》《貞觀之治》,可競爭最佳歷史劇。水準線以上的,《神探狄仁傑Ⅰ、Ⅱ》《貞觀長歌》《大唐詩聖》《天之驕女》《唐明皇》等,從政治、歷史、戲曲、歌舞等角度拓寬了唐劇的深度。但近年來,由於歷史劇的市場回報率低、創作難度大,歷史劇陷入低谷,佳作寥寥無幾,擺在市面上的多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宮鬥劇。

  今年出這一部《長安十二時辰》,實屬凋零景象中的一點安慰。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1張

  《長安十二時辰》對服飾的考據

  《長安十二時辰》很講究。劇情且不說,服裝、道具、打光、對唐朝社會風貌的考據等,就比普通古裝劇上了一乘。它涉及朝廷,但著眼點是升鬥小民。高層鬥爭藏於冰山之下,表面可見的是小人物在長安城中的艱難抉擇。

  張小敬相比李唐貴族是小人物,但他也參與到歷史大潮之中,《長安十二時辰》要表現的,就是小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2張

  《長安十二時辰》展現的唐長安城

  如何在五十集內(另一說是六十集)講好一個十二時辰內的故事,這是《長安十二時辰》最大的懸念。原著開篇驚喜,卻因枝蔓過多、更新時間有限,到後半部顯露乏力,影視改編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大水漫灌,《天盛長歌》《海上牧雲記》都是現成的例子,而《長安十二時辰》這個體量,要講五十集又不顯拖沓,非常考驗導演和編劇再創作的能力。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3張

  易烊千璽飾演李必

  天保三年(編者註:原著中為天寶),上元燈會,各派勢力明爭暗鬥,長安百年繁華,面臨空前危機。這是《長安十二時辰》要講的故事。我們關心李必(原著叫「李泌」)和張小敬能否化險為夷,也想知道隱藏在背後的各方究竟有誰,又有何種企圖,這是小說敘事的懸念之一,劇版《長安十二時辰》也在開篇運用了這種「冰山一角」的敘事手法,張小敬想救長安百姓,李必有自己的政治企圖,玄宗怠政,盛唐隱現危機,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正是暗湧激起的一道水痕。

  「冰山一角」是戲劇創作中常用的手法,用小故事折射大主題,簡潔,緊湊,留白,用中國的老話,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但《長安十二時辰》的問題是,它為了靠住這個大主題,為了讓這個故事顯得足夠刺激、有足夠多的勢力匯合,它不得不犧牲一些合理性,去滿足那個大的腦洞。比如劇版前兩集,李必為取得張小敬信任,直白的對後者袒露自己的政治野心,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李必何等人物,他的原型是年紀輕輕就讓唐玄宗、張九齡大為讚賞的神童,加之執掌長安要職,沒有特別的城府韜略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斷然不會輕易對陌生人袒露自己的企圖。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4張

  雷佳音飾演張小敬

  說來有趣,我是奔著《長安十二時辰》的懸念看的,看著看著,卻更喜歡它對社會風貌的還原部分。甚至,我開始關心劇中人物和歷史原型的關聯,比如李必、何監、程參等,他們都在歷史中有諧音原型,就連張小敬這個人也在歷史中真實存在,他是歷史長河里的小人物,卻親手誅殺了一代權臣楊國忠(唐朝華陰縣尉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跡》載:「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這些細節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生意趣,就像猜燈謎一樣,讓我不願錯過劇里的每一個細節。

  但是,《長安十二時辰》本身的故事只能說中規中矩。它把主線設置在十二時辰之內,猶如美劇《二十四小時》一樣,試圖通過限時手法製造緊湊感,但兩部五十集的體量實在過大,讓劇組在主線之外不得不大量使用插敘、倒敘、慢放,導演想營造出草蛇灰線的效果,可一些插敘的剪輯點並不恰當,對話也不夠簡潔,以至於草蛇灰線的效果平平,反而拖沓了主線節奏。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5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瑕不掩瑜,《長安十二時辰》在中國歷史劇里是有創新的,它其實是借著古代背景講了一個現代的反恐故事。這個故事換個角度可以這麼理解:

  「恐怖組織潛入某國際都市,計劃在特殊節日搞恐怖襲擊。現任FBI探長力排眾議,請犯罪入獄的前警察局探長追查,探長是伊戰老兵,他需要在二十四小時內查出真相保全市民安全,最後發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幕後主使另有其人……」(梗概引自網友小將Antonini)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6張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許多專有名詞

  這在唐代歷史劇里非常少見,和它最相似的是《神探狄仁傑》系列,狄仁傑和助手抽絲剝繭,化解一次次可能危及天下的要案、大案,它同樣強調限時性,同樣玩的是幕後主使的戲碼,所以在劇里,上面常會要求狄仁傑「限你XX日之內破案」,製造敘事上的緊迫感,隨著案件的進展,觀眾也會發現「此案另有玄機」,比如在「蛇靈案」中,狄仁傑步步追查,卻發現案件波及東宮太子,涉及武周和李唐貴族的尖銳矛盾。

  和狄仁傑系列不同的是,《長安十二時辰》的視角更下沉,把更多篇幅用在對平民和盛唐風貌的還原上。而李必和張小敬的組合也不像狄仁傑與李元芳那樣,他們有一致的目標(保衛長安),但他們的出發點並不完全一致。張小敬不像李元芳那樣大義凜然,他亦正亦邪,有很強的江湖氣,為朝廷做事,又反思那套「致君堯舜」的價值觀,如果說李必代表了傳統士大夫的理念,張小敬則提供了一個市民視角,擁有對皇權的反思。雙重視角的介入,讓《長安十二時辰》不同於一般的廟堂戲。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7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東市開市

  擺脫明君思維,這是《長安十二時辰》難得的地方。過往的歷史劇常常在皇帝的角度想問題,擔君之憂、思君之慮,講訴君王治天下的不易。它們都正面或側面塑造了一個明君。這種明君思維可以追溯到唐傳奇,到宋代勾欄瓦舍里的百戲雜劇、明朝的章回小說,題材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但這種遮蔽在君王視野的敘述就忽略了其他視角,容易把歷史演繹簡化成「英雄的表演」。近二十年,歷史劇對這種視角有所反思,所以出現了一些從平民角度講訴的劇,著力刻畫小人物的影響,把歷史敘述從帝王的神壇中拉下來。《長安十二時辰》延續了這個思路,它借主人公張小敬的視角,呈現了皇室統治背後的腐敗、茍且,張小敬救長安,為的不是君父和名利,而是為了生活在長安城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8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只是,這部劇在思想和政治視野上的不足,讓它離歷史劇的藝術珍品還有差距。例如像《大明王朝》《走向共和》這些公認的歷史劇佳作,它們之所以經得起反復觀看,是因為它們有豐富的文本細節、多重的思想表達,它們對歷史素材的再創作不是簡單的拷貝歷史,而是順著政治史或思想史的脈絡,展現出一個時代深邃的歷史暗面。惟其如此,歷史劇才常看常新,讓人每次觀看,都有不一樣的體會。

  但《長安十二時辰》走的是懸疑劇的路子,對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反映就略顯單薄,我們能看到長鏡頭里盛唐的焰火繁華,但看不到更深入的有關唐代社會運作的細節、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博弈,該劇在張小敬這條線上張力十足,而轉到政治鬥爭的部分則隔靴搔癢,沒有多少新意。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愛護 戲劇 第9張

  《長安十二時辰》工作照

  看到一個說法,說《長安十二時辰》是今年最好的國產歷史劇。這個說法沒錯,但仔細一想,令人搖頭苦笑。因為今年就沒幾部正經的歷史劇。《天下長安》延期,《大秦帝國·天下》還沒定檔,除去那些打著歷史劇名號的「古裝劇」(借歷史的殼編現代人思維的故事),今年國內值得一說的歷史劇寥寥無幾。短短十餘年,歷史劇成了這番凋零景象,怎能不令歷史劇迷感慨。所以這個第一沒什麼好爭的,歷史劇搞來搞去,搞成了一地雞毛。

  本期編輯 周玉華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珍惜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