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撰文: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袁蕾(劇評人)、李舒(評論人)

  《長安十二時辰》 (以下簡稱《長安》)6月27日在優酷上線,迅速以豆瓣8.7的高分,成為2019年的現象級口碑劇王。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刺客」狼衛企圖使得長安城陷入危局,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 飾)委托「死囚」張小敬(雷佳音 飾),務必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城的故事。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張

  從《長安》開播至今,該劇一直是微博、抖音熱搜榜單上的常客,網友的熱議從該劇的電影質感、跌宕起伏的情節到細節上服飾、妝容、道具……每一處的細節都值得人反復咀嚼。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張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3張

  開片的長鏡頭,盡顯上元節這天長安的繁華

  拿服飾來舉例,在張小敬一人身上就體現出了唐代不同身份的服裝特質。之前作為一個「警務」人員,張小敬穿的是一件暗褐色圓領袍,是當時公職人員的常見裝束。

  他去街上對抗危機製造者的時候,穿的是一件西域獅子連珠紋的袍服,體現了胡風在唐朝的廣泛流行。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4張

  劇中還有一個張小敬身為士兵的閃回,他穿的是一件土黃色圓領的袍子,在唐代士兵是白色圓領袍居多,但駐守在西域邊疆的是土黃色,考慮到他們要長期在戈壁灘作戰,著裝上需要隱蔽性。

  對細節的考證也展現出作為一部「良心劇」精致的打底色,已經有不少文章詳細對比了劇中服飾、手勢、食物等和唐朝時的相符度。

  但除了這些比較熱門的知識外,其實還有很多偏冷門的知識,在這部劇里都有涉及,比如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頭上的芙蓉冠。

  剛開始還一直有人好奇,為什麼李必頭上的芙蓉冠簪子是豎著倒插的?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5張

  其實這是道教的戴法。在我們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凡是道士冠巾造型,要麼綁成毫無道理的丸子頭式,如《仙劍奇俠傳》;要麼橫插簪,如《道士下山》;連堪稱影視劇楷模的《西遊記》里面的太上老君、靈寶天尊等神仙的冠巾戴法,都是錯誤的。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6張

  道冠是道士區別於其他人群最明顯的表征之一,也是道士法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簪子束發,主要分橫式和豎式,橫式即卯酉簪,豎式即子午簪。至少到元之前,道士的道冠還是以子午簪式為主——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從後往前插的方式,謂之子午朝向插法。到了明清之後,才開始有卯酉朝向插法,且當為從左往右插(因左為生,右為死)。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7張

  北京白雲觀拍攝科儀(道教道場法事),可發現,高功法師佩戴的蓮花冠,亦以子午簪式插之。攝影/李佳鸞

  當代的蓮花冠已經是明代流行的樣式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所佩戴的道冠分為兩種,一為芙蓉冠,一為蓮花冠。百度百科將芙蓉冠和蓮花冠合為同一冠,這一分法是有待商榷的。

  根據《道藏》的記載,芙蓉冠和蓮花冠是兩種不同的冠。南北朝的道書《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稱,芙蓉冠是洞玄法師所戴,而陶弘景所撰《真誥》中,芙蓉冠出現多次,如「又有一人,年甚少,整頓非常,建芙蓉冠,著朱衣,以白珠綴衣縫,帶劍」。

  蓮花冠亦作蓮華冠,199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認為唐代時即有其制,引用的史料是米芾的《畫史》:「蔡絪子俊家收《老子度關山》……老子乃作端正塑像,戴翠色蓮華冠,手持碧玉如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唐代麟德二年的道教造像石,天尊頭頂便是典型的蓮花冠——請注意,這時的蓮花冠還沒有任何飾物,只是狀如蓮花。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8張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道民田客奴造像石。

  這種髮飾在五代時開始平民化。蜀後主王衍就曾經讓自己的姬妾戴蓮花冠:「衍奉其母徐妃同遊於青城山,駐於上清宮。宮人皆衣道服,頂金蓮花冠,衣畫雲霞,望之若神仙」;《新五代史》載:「後宮皆戴金蓮花冠,衣道士服……其髻髽然……國中之人皆效之」。明代唐寅曾經以此故事作《宮妓圖》,其中便有這種裝飾較少的蓮花冠。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9張

  唐寅《宮妓圖》局部,可見人物戴著蓮花冠。

  宋代之後,蓮花冠開始發生變化,《永樂宮壁畫》和《三才定位圖》中開始出現複雜版本的如意蓮花冠,和今天北京白雲觀高功頭上的如意蓮花冠非常相似了。

  但也有學者認為,蓮花冠和芙蓉冠在早期就是相似的,畢竟蓮花的另一種稱呼為水芙蓉。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0張

  劇中芙蓉冠的參考形制大約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畢沅墓玉冠(但當時的發掘報告里,這件冠的名字被取名為「蓮瓣」),有趣的是,這個玉冠目前的陳列方式是錯誤的,一位南博的工作者表示,這也許是一種「誤解」。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1張

  被陳列錯誤的發冠。

  劇中蓮花冠的參考形制大約為南宋王利用所繪制的《老君變化十世圖》。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2張

  《老君變化十世圖》。

  從嚴格意義上講,劇中的芙蓉冠並不一定是真正的芙蓉冠,子午簪的簪子也比較長,但《長安十二時辰》的李必造型,不可謂不用心。

  除了芙蓉冠,劇中還為我們展示了唐朝軍制的演變。

  男主張小敬第一次與李必見面,李必說到第八團的往事,張小敬說你不懂第八團,很多觀眾在這里一臉迷茫,怎麼唐朝也有團這個編制了?其實不是。

  第九集里,林相查張小敬往事,先說他是大唐第一批募兵,又說他是第三十三折沖府第八團的,才搞清楚張小敬的出身,同時一下子就把大唐兩種軍制都提了出來。而張小敬的第八團,則是折沖府下的一個編制。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3張

  唐初沿襲隋制,軍事上採用府兵制,從貞觀十年李世民重建府兵制到武則天登基之前,府兵一直是唐朝軍事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管理府兵的機構叫做折沖府(隋朝叫鷹揚府)。

  所謂府兵制就是一種帶有世兵制與征兵制色彩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訓練征發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折沖府負責。這種制度既可以為國家提供數量龐大且穩定的兵員,同時由於府兵平時即為耕種土地的農民,也可以降低國家負擔。

  而府兵制的正式定型是在貞觀十年。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4張

  但府兵制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除在本地鎮戍外,其餘情況下的上番,由於路途較遠,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上番的路上,同時加上教戰和校閱的時間,府兵進行農業生產的時間實際上很少,所謂「三時農耕,一時教戰」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同時由於府兵在番上時間短,剛熟悉情況基本就要被調走,非常不利於軍隊的訓練,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有很大影響。

  府兵制的建立基礎來源於隋唐的均田制,不過由於軍人所領田地免除租庸調,所以軍人的資糧給養一般都是自己負擔,或是自己負擔一部分,這也是府兵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但是劇中卻又說,張小敬又是大唐第一批募兵,既然已經有府兵負擔各種任務了,為什麼還要募兵?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5張

  因為到武則天當政的時期,府兵制已經難以維持了。武則天的統治開始後,唐朝的政局經歷了較大的動蕩,從中央到地方都處於一種不甚穩定的狀態,均田制、租庸調制因為土地兼並遭到破壞並開始崩潰,這也使得以此為基礎的府兵制開始逐漸走向崩潰。

  因此從武則天時期,唐朝的軍事力量也從府兵轉變為中央禁軍與地方部隊,征兵形式也從府兵制轉為募兵制。但是武則天時期,募兵主要還是臨時需要,沒有成為定制。到唐玄宗時期,因為府兵制徹底崩潰,募兵制已經形成定制,中央和地方節度使的常備軍部隊由此建立起來,比如電視劇里太子的親軍旅賁軍,負責長安守備的龍武軍都屬於中央禁軍,而安祿山的部隊則是地方軍。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6張

  太子的親軍旅賁軍旅帥崔器。

  所以電視劇里說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還是有些瑕疵,因為募兵早在武則天時期就已開始,張小敬顯然不是第一批。

  而電視劇的年代恰好是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開頭就提到了時間是天保三年,此處指的就是歷史上的天寶三年。劇中張小敬從軍的時間是舊歷十三年,對應歷史上的年份就是開元十三年,當時府兵制尚未徹底崩潰,編制仍在,因此張小敬雖然由募兵進入唐軍,但是編制卻在折沖府。

  因此,雖然劇中關於唐朝軍制的部分著墨不多,卻非常到位,考證也很細致,使得劇中的人物更加立體且飽滿。

  雖然劇中也有一些bug,比如出現了一尊真武大帝(玄武大帝)造像。其實有關真武大帝的崇拜最早出自宋代,唐代時並無這樣的真武大帝造像。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7張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不應出現的玄武大帝造像(角色們後方造像)。

  但瑕不掩瑜。目前該劇引發了學界和觀眾如此熱烈的討論,表揚者有之,批評者有之,爭論者有之。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這樣花時間用心血在服化道上的電視劇了。

  單是這些偏冷門的知識點,該劇就盡量還原歷史知識來看,這部劇的用心程度就已值得表揚。

  但目前來說,這部劇一邊是好口碑和各種歷史知識的對比,另一邊卻是不少觀眾感慨「晦澀」「看不懂」「亂」。真的怪劇集做得不夠通俗,還是說觀眾審美已經出了偏差?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8張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19張

  先說觀眾所謂的「看懂」。很多人對於「看懂」的理解是:不費腦,不必思考,二倍速才像是正常播放速度,可以一邊做事一邊瞅兩眼,哪怕是錯過好幾集劇情也絲毫不影響銜接……

  觀眾「看懂」,除了劇集本身通俗易懂外,主要還出於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絕大多數國產劇都是「套路劇」,翻來覆去都是那些老梗,就比如看到男女主角吵架一點不用擔心,反正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誤會,而且後面肯定會和好。

  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國產劇不僅是「套路劇」,還是「爛劇」。比如註水,一個誤會可以演個三五集,錯過了也就錯過了;再比如架空,明明是一部歷史劇,但從服化道、台詞到人物的思維方式,完全是現代人的范式,觀眾理解門檻是降低了,但這樣的歷史劇卻已違背了歷史。

  雖然每次有爛劇播出,網路上都會吐槽聲一片,口碑也很慘淡,但網路播放量卻節節升高。很多觀眾一邊罵爛劇,一邊又「甘之如飴」地看著爛劇。

  這正是爛劇的一種潛在危害:它在不知不覺間就讓你「習慣」了,並拉低了你的審美水平。可以把這形容為審美上的「劫持」或審美「奴役」,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句台詞來形容就是,「一開始你恨它,接著你會慢慢地習慣它、熟悉它,最後你會離不開它。」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0張

  就比如很多觀眾已經習慣了二倍速看劇,結果真來一部零註水的好劇,觀眾習慣性地開二倍速,就發現看不懂了;或者當觀眾已經習慣把歷史劇當做古裝背景的現代劇,你真來一部有著嚴密歷史考據、台詞半文半白的歷史劇時,他們可能就會覺得晦澀難懂……當觀眾習慣了低審美水平的劇集,審美水準較高的口碑劇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門檻」。

  撇開爛劇對觀眾的審美「劫持」外,「看不懂」可能也跟劇集不夠接地氣有關。

  值得強調的是,並不是說「看得懂」的作品都是糟糕的,「看不懂」的作品才是高級的,能否看得懂與作品質量從來就沒有必然聯繫。只是,電視劇終究是屬於大眾娛樂,所以筆者倡導的是:在保證不拉低作品審美質感的同時,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老少兼宜。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1張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場景。

  另外,觀眾也千萬不要輕易地因為「不好懂」「看不懂」就放棄一部劇集。

  「看不懂」雖然挑戰了我們的審美習慣,但它可能也能拓寬我們的審美視域,提升我們的審美水準。

  就像戴錦華教授曾說的,「今天所謂看得懂、看不懂本身好像很單純,其實不然。當你理直氣壯地說看不懂的時候,你表達的是對一種單一審美趣味的洋洋自得,是對所有差異性——且不說批判性——的拒絕,你需要的是那種熟悉感,它能帶給你安全,讓你最小付出最大獲得。」

  最後,附上一個彩蛋,新京報專訪了導演曹盾,給大家解答了一部分目前網上熱議的問題,請查收。

  ?

  十二問導演

  新京報:該劇的拍攝時長?

  據悉,《長安十二時辰》籌備7個多月,拍攝217天,是今年最受期待的古裝作品之一。6月27日晚,該劇在幾乎零宣傳的情況下突然上線,令網友猝不及防。該劇導演曹盾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坦言,他也是播了之後才得到消息。

  新京報:主創對反饋的預期?

  曹盾表示,開播後豆瓣8.7的高口碑超過了他的預期,「畢竟是突然開播,我之前想的是能被觀眾看到就是好事。」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2張

  新京報:為何不是中國版《24小時》

  《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共二十四章,節奏緊湊,約每兩章講述一個時辰,張小敬、李必要在十二時辰之內抓住刺客,並揭穿背後主謀的陰謀。因此在該小說宣布影視化後,不少觀眾期待其打造為中國版《反恐24小時》。

  然而該劇播出後,雖然曹盾同樣採用在同一時間,多線講述靖安司、張小敬、狼衛、長安城發生的故事,且每一集開頭都會以時鐘告知時辰,並在劇中多次強調時間,但由於大量的細節擴充,整個事件的推進速度似乎變慢,缺乏了應有的緊迫感。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3張

  曹盾解釋說,雖然該劇發生在24小時之內,但電視劇不是實時直播,因此無法完全用平行時間衡量。

  新京報:一件小事講了30分鐘?

  張小敬與葛老的對峙場面,在書中僅是午正時發生的一小件事,但在劇中卻講述了近30分鐘。曹盾表示,小說可以通過文字、環境描寫去體現人物心理,但電視劇大多要靠人物台詞、表演去呈現,因此需要放大劇情推進、慢鏡頭等細節。

  新京報:為何劇中時間比現實長?

  部分觀眾感覺劇情展現的每一個時辰的內容,都要多於一個時辰內能發生的事情。不是傳統的一個時辰的長短。

  曹盾回應到,如果在一集之間,同時講同一時間的多條故事線,這兩個時間必然會產生疊加,可能觀眾的觀感就會覺得長於一個時辰。此外,為了展現劇情所用的所有手段,都可能導致劇中的時辰很難一一對應真實的時間,其實也是對時間的放大。

  新京報:雷佳音演張小敬

  劇中,雷佳音的張小敬是十年的隴右兵,九年的不良帥,行伍出身的他黑白通吃,是身負血案卻扛起拯救全城百姓責任的「平民英雄」。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4張

  曾有傳言稱,雷佳音曾毛遂自薦,一定要出演張小敬一角,但曹盾透露其實是自己「求」雷佳音主演的,「因為他的氣質很合適這個角色,我在看書的時候覺得雷佳音就是張小敬。」

  新京報:易烊千璽演李必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年歲尚輕卻已掌管整個靖安司。據悉,拍攝《長安十二時辰》時易烊千璽正在備戰高考,尚未學過專業表演,但曹盾卻評價他和李必有共同的「少年老成」,「合適是最重要的,至於表演經驗,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幫助他完成。」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5張

  新京報:台詞半文半白?

  為了增添作品的歷史感,劇中雷佳音和易烊千璽的台詞也多以半文半白為主。

  曹盾表示,《長安十二時辰》是以唐朝為歷史背景,就應當有歷史的腔調和語言風格;且劇中的古文台詞,大多均掌握在普通觀眾能理解的范疇,「劇里的台詞比九年義務制教育學的古文要簡單多了,而且唐詩宋詞大家也是從小學就開始背,我覺得基本上不難理解。」

  新京報:怎麼看待易烊千璽台詞?

  對於部分觀眾質疑易烊千璽古文的斷句、重音不準,曹盾卻坦言,易烊千璽的文化素養很高,基本上台詞的意思、讀法都是自己下苦功研究的,且大部分都非常準確,「其實所謂古文,對當時的年輕人而言也是常用語。古文台詞總比專業論文好背吧?所以我覺得這對演員而言不是問題。」

  新京報:街道比歷史上窄

  為了還原真實的大唐長安城,劇組找了70多畝的空地,從無到有開始搭建,盡可能保留史書和觀眾心中唐朝建築的元素和規劃。

  曹盾介紹,由於拍攝所限,該劇在布景上也進行了部分妥協。例如根據歷史記載,長安城真實的街道寬度是150米左右,但由於基地面積無法完成如此大體量,因此美術團隊將史料中的長安地圖進行一定比例的縮減。這也是為何劇中的街道看起來有點狹窄。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6張

  新京報:平房變閣樓?

  真正長安城基本上都是單層建築,但由於劇中有大量的動作戲,若建築過於低矮,表演會很難呈現,因此最終建築仍以二層閣樓為主。

  新京報:如何還原唐代兵器?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7張

  唐甲唐刀。圖片來自網路

  劇中出現的唐刀樣式,大多完全仿制了唐朝刀柄的圖案和刀尖形制。曹盾透露,在該劇開拍前,道具、美術、服裝團隊籌備了近一年,進行史料整理、製作。劇中無論是主角、配角,甚至群眾演員的服裝和道具,幾乎都是重新製作而非租借,確保最大程度還原歷史:

  「因為你既然想符合對大唐的理解,你就會發現別人做的東西,很難和你的東西融合,所以逼到最後,我們只能對照資料自己做。」

  最後安利一發我們公號的粉絲群噢~群里會不定時發放福利!還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1.吐槽和調戲報報及編輯部

  2.說出你想看的愛豆,及想要的愛豆福利,我們會盡量滿足

  3.第一時間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為人生贏家

  4.當然,終極是,希望大家在群里一起快樂追星!

QQ群號:624223272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戲劇 第28張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ID:yuleyidian)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轉發朋友圈和留言點讚~

>原來我沒「看懂」《長安十二時辰》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