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豆瓣8.7,2019年內地劇集最高分。
5萬人評價,打5星滿分的占到50.8%。開播四日以來,登頂全網網劇熱度第一位。
不僅網友們紛紛盛讚,稱其為「2019年第一良心劇」,連全國多所高校都聯合為這部劇打「call」。
都說它好,那麼究竟好在哪?
人物形象鮮明飽滿。
無論主配角,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戲份重要與否,都留下了令人稱道的記憶點。
選角精準。
幾集看下來,雷佳音就是活脫脫的,看似混不吝實則古道熱腸、善良真誠的張小敬,而易烊千璽則是表情不多內心戲卻極其豐富的李必本人。
劇情跌宕起伏。
全劇都濃縮成長安城的十二個時辰,每一集對應一個時間點,劇情推進毫不拖泥帶水。節奏極快的故事中又暗藏「伏筆」,對應後續劇情的發展。
攝影驚艷。
開頭一個長鏡頭掃過,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寥寥幾筆,大唐群像就活生生呈現在眼前。
對話暗藏「機鋒」。
李必和右相,張小敬和葛老。你來我往中絲毫不見「硝煙」,但官場和江湖的風雲變幻卻時刻藏在只言片語里。無聲較量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當然,這些都是為人稱道之處。但我們今天另辟蹊徑,不說這些。
這個劇最大的亮點實際在於,
細節。
01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
一個電視劇的「講究」,常常不在於場面有多恢弘博大,而是知微見著,在細節處見精神。
而《長安十二時辰》在細節方面,就做到了能讓「細節控」們鳴笛收兵的地步。劇中服化道無一不精美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頗具當時盛唐的泱泱氣勢。
先說服飾。
主角李必身上的綠色服飾,不僅嚴格遵守了唐代道士著道袍、環裙、鶴氅的先後順序,連頭上的蓮冠也採取了當時道家流行的縱向(即「子午向」)插簪方式,十分還原歷史。
《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曾提及,「上法三光,如彼蓮花,處世無染,圓通無礙」。李必修道十餘年,屬於品階較高的級別,因此有資格佩戴道門三冠中的「玉清蓮花冠」。
而另一位主演——由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帥」張小敬,則身著唐代男子最常見的「圓領袍」和「翹頭六合靴」。
圓領袍,作為盛唐時期的百姓便服及官員常服,同初唐相比更加寬大舒適,並逐漸發展為「開骻」和「閉骻」兩類。
而張小敬身著的圓領袍,從紋樣和顏色來看,不僅十分符合他的身份地位,也準確反映出了當時胡漢雜糅的時代特徵。
劇中重要人物之一聞染常穿的「半臂齊胸裙」,屬於盛唐女子常見裝束。
沈從文曾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女子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對襟的短外衣。常以彩色紋錦制成,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
再仔細看看就會發現,聞染身上的短衣呈鵝黃色,而齊胸裙則是淡雅的紫色。
這不僅遵循了天寶年間女子喜著黃杉紫裙的傳統風潮,更迎合了唐代女子喜愛濃艷的客觀事實,這樣的細致還原不禁讓人拍案叫絕。
而專屬於太子、聽候靖安司調配的旅賁軍的藍底黑甲,為右相服務的右驍衛的銀甲,以及龍武軍和神武軍分別特有的金邊銀甲和金甲,也都是劇組經過認真考量和研究後呈現的結果。
再說妝容。
在元稹《恨妝成》中,曾經以「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來形容女子上妝。
傅粉和施朱屬於唐代女子上妝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特指女子敷鉛粉和抹胭脂。在這兩個步驟之後,一般說來,還會有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等極具特色的步驟。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不少出現過的女性人物妝容「花鈿、斜紅」等具有時代特徵的妝容特點。
不止主角,連充作「背景板」的配角們也常享有著「華服全妝」的待遇。
而髮型方面,該劇也對歷史進行了精準還原。
據唐代《髻鬟品》載,當時婦女的髮型以年齡為界,成年婦女頭髮多高聳於頂,有雲朵髻、雙環望仙髻、螺髻、墮馬髻及倭墮髻等十數種。未成年少女們的髮型,則多以雙環垂髻、雙丫髻為主。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已成年的唐代仕女常梳雲朵髻和墮馬髻,而諸如理髮師小女兒及元載侍女都梳著雙環垂髻,歷史感滿滿。
由此可見,劇組在細節方面下的功夫之深。
02
說到細節,《長安十二時辰》不僅在服飾和妝容方面用心良苦,在人物形象、台詞和道具等方面,也參考當時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輝煌至極的大唐盛世。
譬如人物方面,主人公李必原型為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學者李泌,自幼聰穎,博涉經史。
而元載和王韞秀在歷史上也實有其人,且為夫妻。
元載字公輔,為唐朝中期宰相,出身寒微(同劇中設定相同),性格敏慧,曾深得皇帝寵信。而王韞秀則為名將王忠嗣之女,性格直爽大氣,頗有女中豪傑之風。
音樂家許鶴子實為唐代著名宮廷歌手許和子。
開元末年,許和子曾被征入宮中,因音色極富感染力,「喉囀一聲,響傳九陌」,因此深受唐玄宗喜愛。
連開頭被狼衛首領曹破延殺死的焦遂,也有原型,是曾同李白、賀知章等並稱為「飲中八仙」的風流人物。
除了人物外,劇中張小敬點名要吃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狼衛要喝的「三勒漿」等,也都在歷史上有嚴格對應。
唐朝名酒「三勒漿」就可在歷史典籍中找到出處。
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中曾經提到並解釋了「三勒漿」的具體含義,「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摩勒,毗梨勒,訶梨勒。」
而馬球、昆侖奴、募兵、里正等這些具有歷史性的符號也從典籍中走出來,生動地展現在了觀眾眼前。
除卻在上述領域的精準還原,《長安十二時辰》還在禮儀方面高度還原歷史,僅一個「喏」字就做足了文章。
在《長安十二時辰:禮儀特輯》中,禮儀指導李斌表示,希望人們能從劇中人際關係的往來和禮的表現中,感受到過去的文化繁榮及人物內心的悲憫。
「喏有長喏、小喏、肥喏等之分。唐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民,都很盛行這樣的禮儀。劇中,我們以叉手禮為常禮,配以唱喏、應喏,形成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禮儀框架。」
「當你慢慢進入的時候,了解到每個禮的內在含義,你就會意識到,每個禮都是對人的一種包容,一種體貼和體諒,一種包容又尊重的大唐氣象。」李斌說。
這個「橫制六合,駿奔百蠻」的盛唐,曾經活在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在無數創作者的筆下熠熠生輝。
導演曹盾曾經在採訪中表示,希望通過《長安十二時辰》,努力還原大唐的一天。
《長安十二時辰》在細節方面對於歷史的高度還原,不僅體現了劇組對於觀眾的尊重,更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物產豐盈、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大唐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這麼炸裂?這些細節你注意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