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寫在前面
《長安十二時辰》開播第一集就在豆瓣上獲得了8.7的高分,有人說追這部劇,不忍快進一秒鐘,因為每一秒鐘,都有豐富的細節。
就算劇中燒餅上的一粒芝麻,也擁有堅實的史實支持。從這一粒芝麻中,就可以看到整個盛唐的繁華。
一粒芝麻中的盛唐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我看來,一粒芝麻背後也擁有無限的世界。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芝麻燒餅,屢屢出現。
開篇,路邊有個賣燒餅的(崔器所扮),仔細看,是芝麻燒餅;崔器哥哥死後,他給哥哥買了最後一個燒餅,也是帶芝麻的;
在崔器跟張小敬閒聊時,也曾回憶他哥哥帶他去吃回鶻老羅做的「烙胡麻餅」。胡麻者,芝麻也。
《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作者馬伯庸是出名的細節控,在這部小說的後記里,他提到為了寫這部小說,曾查閱了大量資料,光是專題論文和考古報告就讀了一大堆。
所以,燒餅上的芝麻不是憑空出現的,少一粒也不行。
如果你了解唐朝人飲食的歷史,就知道之所以是芝麻燒餅,而不是其他燒餅,之所以是回鶻老羅做的芝麻燒餅,而不是漢人做的芝麻燒餅……這都是有講究的。
據史料記載,當時長安最流行的食物之一就是「芝麻燒餅」,當時人稱之為「胡餅」。
胡餅這種食物就是在唐朝控制了西部廣大地域後,由遠在西域的胡人帶入的,胡餅上的芝麻,自然也是產自於西域。
所以,最地道、最正宗的「芝麻燒餅」自然是西邊的回鶻人所做。
由此可見,芝麻燒餅是地地道道的西餐。
而且,當時的唐人也熱衷於西餐,有錢人吃飯,只吃西餐,唐人稱之為「胡食」。
白居易在現在的重慶擔任刺史的時候,曾經作詩一首,意思很簡單,就是把當地產的胡餅寄給一位友人,讓友人品嘗看看,這胡餅是否能跟京城長安輔興坊的胡餅媲美。
胡麻餅樣學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 嘗看得似輔興無?
當時長安城最好的胡餅就是產自輔興坊,相當於如今的網紅店,而且是大詩人代言的。
長安的流行生活方式:
在家里搭帳篷
我們的大詩人白居易,不僅愛吃胡食,也愛突厥人的生活方式。
據歷史記載,白居易放著好好的京城房子不住,愛上了突厥人的帳篷,曾經在自己的院落里搭了兩頂天藍色的帳篷。
白居易
他在帳篷中款待賓客,並且很得意地向他們解釋,這帳篷呀,如何如何比屋子好,在冬天住著是如何如何能夠免除冬季寒風之苦……總之,是一個突厥文化的鐵桿粉絲。
當然,白居易這粉絲還不是最「鐵」的,正史里記載,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寧願說突厥語而不是漢語,在皇宮的空地上搭了一個巨大的帳篷,穿著突厥的衣服,親手將煮熟的羊肉用刀割成片大嚼大吃。
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做派,就是跟突厥人學的。
另一個我們的大詩人杜甫,有人考證也是因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食物在胃中驟然擴張,將其置於死地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還有杜甫的好基友,請人吃飯必去有「胡姬」的酒店,譬如什麼「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什麼「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酒樽」、「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總之,在唐朝,有胡姬的地方就意味著——高檔。
其實,不僅胡姬,在唐朝只要是沾著「胡」的東西,都可以算是奢侈品了。
時尚,同樣也來自於國外。
據時人說,在唐朝長安,在武德、貞觀年間,最流行的是波斯式樣的婦女大衫;高宗永徽之後流行的仿吐火羅的長裙帽;
天寶初年,以穿著龜茲的半臂、窄袖和波斯的披巾最為時髦;安史之亂後,回鶻人增多,「回鶻衣裝回鶻馬」是最前衛的。
那時的長安城就像如今的巴黎,是世界的時尚之都。
現在的北上廣也比不上長安城
「唐代的長安城對我來說,是一個夢幻之地。」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後記中,馬伯庸如是說。
也確是如此,在他的筆下,可以看到一個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諸色人物雲集在長安城中,風流文采與赫赫武威縱橫交錯,生活繁華多彩,風氣開放多元。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最能表現這種夢幻色彩的一段描寫,本來是主角張小敬所說,但在電視劇中,被移花接木到了崔器的口中,而且是縮略版的。
現在我全文引用在此(569字,強烈推薦閱讀):
《長安十二時辰》
「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後登上過大雁塔頂嗎?」姚汝能一怔,不明白他為何突然說起這個。
「那里有一個看塔的小沙彌,你給他半吊錢,就能偷偷攀到塔頂,看盡長安的牡丹。小沙彌攢下的錢從不亂用,總是偷偷地買來河魚去喂慈恩寺邊的小貓。」張小敬慢慢說著,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姚汝能正要開口發問,張小敬又道:「升道坊里有一個專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他選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餅剛出爐時味道極香。我從前當差,都會一早趕過去守在坊門,一開門就買幾個。」他嘖了嘖嘴,似乎還在回味。「還有普濟寺的雕胡飯,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們偷偷加了葷油,口感可真不錯。」
「張都尉,你這是……」
「東市的阿羅約是個馴駱駝的好手,他的畢生夢想是在安邑坊置個產業,娶妻生子,徹底紮根在長安。長興坊里住著一個姓薛的太常樂工,廬陵人,每到晴天無雲的半夜,必去天津橋上吹笛子,只為用月光洗滌笛聲,我替他遮過好幾次犯夜禁的事。還有一個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當年公孫大娘。她練舞跳得腳跟磨爛,不得不用紅綢裹住。哦,對了,盂蘭盆節放河燈時,滿河皆是燭光。如果你沿著龍首渠走,會看到一個瞎眼阿婆沿渠叫賣折好的紙船,說是為她孫女攢副銅簪,可我知道,她的孫女早就病死了。」
說著這些全無聯繫的人和事,張小敬語氣悠長,獨眼閃亮:「我在長安城當了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達官貴人們來說,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為常,但對我來說,這才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在他們身邊,我才會感覺自己活著。」
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崔器吃掉的燒餅,本來應該是張小敬的。
張小敬說到七個人物,其中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和馴駱駝的阿羅約,肯定是外國人無疑。
唐朝時曾與300多個國家往來,唐政府各種接待費每年達一萬三千餘斛,每年都有大批驢友前往長安,光是留學生就有3萬多人。
攜帶不同文化的人,是一個城市精彩的根本所在。在張小敬生活的長安,百萬人口中,至少有2%的外國人,而在如今的上海,中國文化最多元、最洋派的都市,外國人的比例只有不到1%。
當代中國,在文化的豐富和多元上,似乎仍沒有一個城市能達到當時長安的水準。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在長安,馬伯庸希望這個故事不是一個古裝刺客冒險的故事,而是一個發生在國際大都市的現代故事,唐長安城就是那個時代的國際大都市。
小說中的「葛老」是「昆侖奴」(唐朝貴族很流行使用黑人仆役),在電視中,由黑人傑曼·翰蘇(Djimon Hounsou)飾演。唯一的女主角檀棋是漢胡混血,「鼻梁高聳,瞳孔有淡淡的琥珀色,她是李泌的家生婢,母親是小勃律人。」
電視劇中的檀棋則由熱依紮扮演,可以說是選對了人。
一粒芝麻的背後
在小說《長安十二時辰》里,馬伯庸不厭其煩地寫著波斯進口的蜥皮鼓、鉤紋團花的波斯氈毯、大食販來的密制養容藥膏、於闐國的特產蕓輝香草……
還有讓張小敬念念不忘的胡餅,以及上面讓他經久難忘的大粒芝麻。
透過這一粒芝麻,似乎可以想像出回鶻人運著一袋袋芝麻——或車載裝、或駝載、或馬運、或驢駝,
從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大唐的土地上,直至長安那個回鶻老頭的燒餅店里。
在這個城市里生活的吐火羅人、粟特人、大食人、天竺人,在長安城里時時在傳播的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祆教,
還有那些曾經在酒肆當壚賣酒、在富賈的家宴承歡賣笑、在金鑾大殿愉悅聖聽的胡姬們,是他們一起創造了長安城的繁華。
陳寅恪先生在說到唐王朝的崛起時曾說: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雖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這些人,和那些街市的奇珍異寶、酒樓歌榭、域外美食一起,成為唐長安城的奇景。
由芝麻燒餅折射的盛世曠景,或許是張小敬要拯救長安的真正原因。
洗馬君說
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
古裝劇原著小說
《長安十二時辰》獨家有聲書
就在喜馬拉雅!
文字鬼才馬伯庸打造
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制,
著名央視主持人張騰嶽為您播講,
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
本文首發喜馬拉雅APP(ID:iloveximalaya),最會講的人,講的最好的故事,都在喜馬。轉載請加洗馬君微信號(ximajun001)。
喜馬拉雅APP訂閱號長期招募簽約作者,稿費豐厚,還有更多福利等著你!征稿類型及投稿方式,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投稿】詳細了解。
>豆瓣8.7,《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口碑炸裂?從一粒芝麻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