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最近有一則新聞,國外有公司獲批一項名為「為特定人創建特定聊天機器人」的專利,允許利用逝者的個人資訊制作AI聊天機器人。這項技術將從社交媒體、圖片、語音數據、電子資訊、書信和其他個人數據中收集資訊,不僅能夠對人類作出語音或文字回復,還可以通過創建3D模型增強真實性。讓「逝去的人」復活,是「失而復得」的驚喜,還是「毛骨悚然」的災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圖片來源:外媒參考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告別。不管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還是「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的倉促,每個人都要學著面對生離死別,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經歷悲傷。即便深諳「人生無常」的道理,但是總會有某個不經意的時刻,一些思念難以釋懷,一些衷腸需要傾吐。就在去年,一部名為《遇見你》的韓國紀錄片讓觀眾淚目。一位失去年幼女兒的母親,在VR技術的幫助下見到了孩子「最後一面」,甚至幫她補過了7歲的生日。有人問,思念到極致是什麼感覺?這位媽媽說:「天晴的時候,因為明亮會想起她;陰天的時候,因為陰沉也會想起她。」
只不過,這場重逢的結局,仍然是女兒化作蝴蝶飛走的訣別。相比紀錄片裡的短暫慰藉,這項最新專利技術更關註的是提供長久的陪伴,目的是為聊天機器人「註入靈魂」。與人類親密互動、親切交流的,不是粗糙合成的影像、程序設計的模型,而是擁有逼真聲音、鮮明個性的「虛擬親人」。從熟悉的口音到平常的語氣,從鮮為人知的細節到自然而然的反應,「聊天機器人」努力還原逝者生前的光景,全力模擬一切發展的可能。對不少人來說,縱然對技術的原理和實質心知肚明,但仍然願意選擇相信,用這種難以置信的方式釋懷悲傷、撫平創傷。
圖源網路
但是,無論是死而復生還是永世永生,大多數的設想仍然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重現親人的音容笑貌,究竟意味著跟未來和解,還是代表著跟過去死磕?有網友在《遇見你》的紀錄片下面留言,不知道這種實驗是「天堂還是地獄」,擔心會將媽媽推入更深的悲痛和無望之中。可以預料的是,一旦這項技術應用到現實當中,人們除了可以收獲一時的感動,一定也會伴隨著無盡的爭議。逝者的個人數據和隱私資訊的授權誰來決定?數字化人物的社會身份和公民角色如何定位?畢竟,技術的每一次運用都會帶來一個新的「可能世界」。這個世界,不僅要關照個人的冷暖,也要操心整個社會的文明。
更進一步看,「特定機器人」的本質,是在創造一個無比近似人類的「數字化身」。基於這種設定,有的軟體不再局限於紀念「死去的靈魂」,而是著力打造「一個隨機的實體」。與AI伴侶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AI朋友共同度過一段獨孤的歲月……可以是親朋好友,也可以是歷史名人。發生在科幻影視作品中的橋段,正在演變成一幕幕現實場景。但這樣的願景也同樣容易讓人產生困惑:如果AI事事都要順應人類的語言和思維,會不會加劇本來就存在的心理扭曲?如果技術做不到時時反饋和響應,會不會導致人們更加孤獨和憂鬱?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復活術」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絕不是什麼新奇的玩具、簡單的產品,而是一個「責任、知識與力量的函數」。
用過播放器的人都知道,快進鍵旁邊往往就是終止鍵。聆聽曼妙音樂很重要,一旦跑調失真隨時中止也不可或缺。同樣,縱然相思成疾,也不妨靜觀其變,在情感與理智的天平上努力維系一分平衡。
這正是: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文 | 袁天寧)
| 日曆小貼士 |
近期,《靈感日曆》陸續發出,感謝每一位讀者朋友的耐心等待。關於日曆的擺放方式如下圖所示。期待這本日曆能夠啟迪思考、觸發靈感,和你一起翻開新的書頁、度過新的時光。
>「復活」最愛的他(她),你願意嗎?| 睡前聊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