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寫在開頭:被規矩束縛著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卻被社會要求標新立異。
悠長的中國歷史,給兒童的好壞下了一個定義:好孩子就是知法懂禮的、聽話的;壞孩子就是頑劣不堪、調皮的。
所以幾千年下來以教育「好孩子」為目標的教育體系被豐富和革新了無數次,誕生了戒尺、荊條、電擊、教材的演變等等形式各異的教育手段。
直至今日,雖然體罰已經不被允許,但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早已經綁架了孩童的時間。「寧可讓孩子現在怨你,也要讓他們未來感謝你」的言論甚囂塵上,鷹爸鷹媽屢見不鮮。
兒童天真和好奇心被教育一點點抹殺,冒險精神被家長的過度保護阻攔,孩子們的戰栗和哭喊遭到了無視。
當教育合格的孩子長大進入社會,死板、教條等等評價便接踵而至,他們才豁然發現社會要的是創新者,需要能夠打破陳規的開拓者。
這些折翼的天使丟失了飛翔的能力,又沒有時間和條件去找回。
每一年大量的學生離開學校,走入社會,總要讓他們都有個工作去生活。可是模式化、框架式教學的批量化生產,從來都讓「好孩子」成為就業中同質化競爭的犧牲品。畢業就等於失業的現實讓人憂心。
就業率可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溫度計,從來馬虎不得。
怎麼辦?開工廠,辦實業。
國家大力扶持國企及民營企業,既然缺乏創新能力,那就發揮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國外買來技術把基礎的東西做些小小的改進、做精、做多,做加工工業,廣開銷路總能帶來效益。
於是中國引進的實用科學、工業技術不斷增多,物質生產水平快速提高,大量基礎加工工廠鱗次櫛比的誕生在中華廣袤的大地上。世界工廠的美名也傳遍了世界。
近幾年,環境的污染和商品的相對過剩,讓加工工廠過上了緊巴巴的日子,他們亟需創新技術來改變現狀,可是技術受制於人又缺乏核心技術的短板,一次又一次擠壓著國內工業企業的生存空間。
不是企業不努力,實在是創新並不是「好孩子」所擅長。他們習慣於跟隨大流,不犯錯誤就能得到實惠;他們也避免做出頭鳥,懂得槍打出頭鳥的道理。
面對現實的窘迫,國家拿出大量的資金為創新開綠燈。秉持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真理,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熱情,但是創新能力的發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獲得。
近五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更多的是國家投入巨量資金和政策的巨大功勞,許多以前因為各種限制無法進行研究的科學技術,無數留學海外的學子的思想輸入,更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先驅力量。
而失落的「好孩子」們依然如同折翼的天使一般在社會的大潮中流浪。
要麼怎麼將遺失的創造力撿回來?
雨果說:「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的代價。」
1.改變學習、記憶的方式。
大學畢業只是學習的一個節點,並不是學習的終點。在家長和學校的條條框框下學習總是被動的,進入社會學習就轉變為自由、主動的個人行為。要改變過去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用思辨和質疑的視角觀察和體會知識背後和延伸出來的觸角和枝丫。
記憶文字和對文字的理解是教育教會每一個孩子的固定套路,不妨換一種方式用圖畫去記憶,將所學到的知識變成圖畫,一開始可能有些困難。但是長此以往,圖畫將代替思維串聯出創新的火花。
2.不要自我設限,大膽去創造。
這也不讓,那也不許諄諄教誨,仿佛成了一代人默默認同的潛規則,這規則是如此的深入人心,讓無數孩子為自己的思維打造了一個精美的鳥籠。跨出這籠子就會被認為是不懂事、不聽話、不自量力。
索性就放飛思想,去嘗試那些不可能、幼稚、或稍顯離經叛道的奇思妙想,讓創新的種子再飛一會兒。
3.去和精神壓迫戰鬥。
魯迅在《風箏》中講述了他後悔自己曾經當過傳統規矩的幫兇對弟弟童真、童趣的精神虐殺,成年後想要道歉卻發現弟弟已經將一切忘卻,獨獨留下魯迅自己與這無處不在的醜陋傳統鬥爭。
創新思維並不是不受到社會觀念的抵制和扼殺,特別是那些從平凡的生活中誕生的奇思妙想,孩童不經意間的一句疑問,經常會被傳統阻攔。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要據理力爭或默默行動,用創新的槍矛刺穿精神的藩籬。
寫在最後,贈與在讀魯路上尋求思想痛並快樂著的人們:「一個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絕不遵循常人的思想和途徑」。
>重讀魯迅《風箏》——送給丟失創造力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