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引言

  一說起大唐,人們往往會想到這樣的詞來形容:強大的國力、鼎盛的經濟、絢爛的時代以及繽紛的文化、開放的風氣。的確,在大陸歷史上,唐朝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在當時的世界上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堪稱登峰造極,史稱「大唐盛世」。縱觀「大唐盛世」,我們不難發現其對後世的影響與借鑒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展開了一幅盛世大唐的人間畫卷。「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遙認微微上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長安盛景氣象恢宏、儀態萬方。上元時節華燈初上,長安城中衣香鬢影,人聲鼎沸,燈火間眼波流轉,顧盼生輝,一切都如此絢爛、壯闊而迷離。本文將《長安十二時辰》與歷史上的大唐盛世結合,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1張

  「遙認微微上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的長安城

  書畫與劍氣

  至唐朝盛世,書法南北融合,百川歸海,著眼於「復歸平正」。天資縱逸的書法家們,在繼承「規範」和「律則」的同時,又顯現出天才的不屑與叛逆,以及如日中天的豪情。一方面,唐楷尚法與唐詩重律並行,足以垂范後世。另一方面,李白、公孫大娘、吳道子、張旭、懷素等,紛紛在詩歌、劍舞、繪畫、書法上劍走偏鋒,自出機杼,筆走龍蛇,雲煙四起。

  在繪畫方面,「吳帶當風」的吳道子自成一格:「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其長安菩提寺佛像天衣飛揚,滿壁風動,資聖寺人物更「出奇變態千萬端」,使人一見之下毛骨生寒。他在大同殿上畫了五條麟甲飛動的神龍,每欲大雨,即生煙霧。他作畫往往「俄頃而就,有若神助」,這是一種萬象必盡、高揚揭舉的氣勢,既任情恣肆又守正制衡,昭示著盛唐畫風的到來。

  韓乾的馬亦頗能代表盛唐氣象,他一改前人畫馬「螭頸龍體」的古拙體態,「所謂幹唯畫肉不畫骨者」,自成一家之妙,創造出富有盛唐時代氣息的豐肥昂藏的樣貌。在書法方面,唐王朝對魏晉以來的書法做了整合和提煉,形成了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偉大書法矩陣,並提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可供遵循的書法規則。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2張

  韓乾的牧馬圖

  有法則必有反叛,「顛張狂素」正是書法美學背叛正楷的運動,同時孫過庭引導書法大膽走向個人風格,提出 「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預示了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張旭、懷素的草書,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不平有動於心,必有草書焉發之,其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懷素最善於從大自然的生化天機中體悟草書的筆意,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拆壁之路、屋漏雨痕等,都是他書寫時的一脈靈光。李白的《草書歌行》,是寫給懷素的。其中一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只見一起一落,一黑一白,提按騰挪之間,兔走魚落,那種氣場竟與速度並存,隔了時空也撲面而來,如同舉重若輕的絕世武功。

  文武之道果能相通,據說懷素正是在街頭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從而茅塞頓開,其狂草即在筆勢往復中強調了順逆頓挫的節奏感和高昂回翔之態。但李白卻說「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那回旋在字里行間的灑落筆意,本身就通於行藏無蹤的劍氣。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3張

  李白寫給懷素的《草書歌行》

  紙筆與生活

  筆飛墨舞之際,如同劍氣所指,一只兔子倏然倒地。懷素手中的那支筆,正是犧牲了一只中山兔而得來。《太平禦覽》雲:「中山有白兔,世稱為筆最精。」用兔毛做筆頭的毛筆稱為「紫毫」,用的是秋天中山兔換毛後的背上健毫,強韌有骨。筆工們精挑細作,一只肥兔也換不來幾支好筆。懷素用兔毫寫字在箋麻素絹之上,那時的紙常以五色染成,或砑光可能用金銀泥描上花樣,更不消說那些神采奕奕的素絹,配合他刀光劍影般的書寫,稱得上是一場視覺盛宴。

  唐人嘗試用各種材料來造紙。據李肇《國史補》記載:「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箋,揚之六合箋,韶之竹箋。」《長安十二時辰》中高度還原了盛唐時期的造紙廠,趙魏飾演的徐賓復原了以竹子莖稈纖維為原材料製造竹紙的全過程。唐代紙的用途已從書寫擴大到繪畫、摹榻、拓印、裱褙與印刷等,甚至出現了最早的報紙「開元邸報」。民間則普遍流行互遞名帖。

  這時期的造紙原料仍以麻、楮為主,兼用桑、藤,並開始出現生紙與熟紙之分。抄制後未經加工的紙稱為「生紙」,而經過黃檗染黃、施膠上礬、染色塗布、漿捶塗蠟等手段再加工的紙,則稱為「熟紙」。文人們把大幅紙張裁小,用來書寫詩詞與書信,並把經過藝術加工美化的稱為「箋紙」。自此,紙,在文人手中,承續了最大的風雅。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4張

  唐代的造紙流程

  在唐代之前,繪畫多用絹本,而唐代留下了至今可見的紙本畫。當時畫家們多用紙作為粉本起草畫稿。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即用宣紙加蠟造成透明效果以摹寫圖畫,這是最早關於宣紙名稱的記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用的是桑皮塗布加工紙,紙張又細又平,將牛的絲縷毛發表現得清清楚楚。

  甚至唐代的僧人還有不穿絲綢而穿紙衣的習慣。《文房四譜·紙譜》中就曾記載:「山居者嘗以紙為衣,蓋遵釋氏雲不衣蠶口也。」說明當時的紙張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柔韌度,質量應該是很不錯的,而其價格又廉於絲綢,平民寒士遂紛紛取用聊以避寒,堪比現在製作衣物鞋包的杜邦紙面料。

  妝容與日常

  因為有了便捷的紙筆的存在,唐代留下了眾多真氣彌滿、聲情並茂的人物形象,雖然大部分是宋人臨摹的,下真跡一等。唐代人物畫以其恢宏大度的形象,空實明快的線條和輝煌燦爛的色彩,為後世難以企及。特別是女性形象,最能顯現大唐氣度和風采。《長安十二時辰》中,長街上來往簇擁的女子和觀賞許鶴子演出的女子們,紛紛都是盛世安好的模樣。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5張

  《長安十二時辰》中女子的妝容

  唐代政治經濟中心集中在關中一帶。據《宣和畫譜》記載:「關中婦女纖弱者少」。唐代又是一個與邊疆少數民族交流頻繁的朝代,當時婦女多受周邊少數民族影響而熱衷運動。由於水土滋養以及生活習慣等原因,唐代女子多是豐美的形象。《廣川畫跋》記載:「此固唐世所好,嘗見諸說,太真妃豐肌秀骨,今見於畫亦肌勝於骨。」可見豐肥為美的標準,因「唐世所好」,從而引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

  唐代女子的妝容,在仕女畫中歷歷可見。張萱善於描繪曲眉豐頰、「朱暈耳根」的仕女形象。其原作今已無存,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其中《搗練圖》卷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織線、熨燙的工作場面。只見宮女們身著低領窄袖短襦,系高腰長裙並紮絲帶,身披輕薄如紗的印繡紋樣披帛,舉止嫻雅,意態從容,與《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女子日常著裝一致。

  特別是劇中理髮師小女兒季薑的妝容樣貌,和畫中執扇煽火的小女孩如出一轍。另一位仕女畫家周昉「以世胄出處貴遊間」,所見所聞屬繁華富麗,其仕女作品衣裳勁簡,彩色柔麗,代表作《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形象為唐代貴族女子之典型,其細勁有力、典雅含蓄的琴絲描和堂皇濃麗的色彩,體現出貴族仕女養尊處優、遊戲於花蝶鶴犬之間的日常生活情態與無所事事、日長慵困的神態。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6張

  《簪花仕女圖》

  值得一提的是,《簪花仕女圖》中出現了可愛的猧兒狗,而劇中則出現了一只名貴的陜西細犬。以唐代仕女圖印證歷史記載,並參照劇中表現,可知唐代女子妝容包括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等幾大步驟。僅眉毛這一項,就有幾十種眉型之多。眉被古人稱為「七情之虹」,杜甫詩雲「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即便不施脂粉,也不能省略畫眉。

  唐玄宗李隆基便深有愛眉之癖,令畫工畫「十眉圖」以傳後世。眉形主要可見柳眉、蛾眉、月眉和八字眉等幾種。最具唐妝特色的是《簪花仕女圖》中的蛾眉,又名「桂葉眉」,眉形闊短而粗,多將眉剃淨後再描繪,眉頭圓尖,眉腰粗渾上揚,眉梢尖橢,雍容之中亦顯英氣。《搗練圖》中還出現一種眉間貼「花鈿」的妝容,在劇中也可得到映照。

  對於重要的唇脂,古人亦早有研究。所謂「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到了唐代,女子們所用的唇脂已經近似於現在的口紅了,有論寸的管狀,也有盒裝,或以絲綿、紙片、金箔剪成圓形或花瓣形,浸透胭脂汁,曬幹以方便攜帶。使用時往往先用白粉將原來的唇形覆蓋,重新在唇中點出很小的櫻桃或桃花狀。明代高濂評點周昉的美人圖:「美在意外,豐度隱然,含嬌韻媚,姿態端莊」,所謂「神生狀外,生具形中」,道出了唐代仕女除了精致的妝容,更以神采和氣度取勝。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7張

  唐代女子塗抹唇脂

  器物與生命

  《長安十二時辰》中,信奉道教的李必廣袖、鶴氅、玉冠、拂塵,最是翩翩公子模樣。很多人注意到他所佩戴的芙蓉冠簪子為豎著倒插。中國古代束發簪一般分橫式和豎式,橫式即卯酉簪,豎式即子午簪。至少到元代之前,道士的道冠還是以子午簪式為主,也即子午朝向的從後往前插的方式。直至到了明清,始有卯酉朝向插法。左為生而右為死,當為從左往右插入。乾隆皇帝也是此類漢裝扮相的忠實擁躉。

  唐代女子的髮飾就紛繁多樣了。唐玄宗時期宮中流行的就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歸順髻等。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滿梳子和鮮花。開元、天寶時期,發式的特徵是「密鬢擁面」,蓬鬆的大髻加步搖釵及滿頭插小梳子。關於鮮花,最符合大唐氣象的就是牡丹了,李隆基不選擇秀美而傾向壯美,飽滿的牡丹和楊貴妃都成為他心頭所愛。沉香亭賞牡丹的盛況不再,而李白醉寫的《清平調》依舊流傳於今:「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至今也是描寫牡丹最美的句子了吧。

  關於唐代簪釵上的紋飾也多種多樣,其中魚紋飾出現較多,有其歷史緣由。從《新唐書·車服》所載可知,自高宗始,五品以上官員開始佩魚袋,出現「佩魚者眾矣」的局面,逐漸演變成為官員身份等級的象徵。唐代婦女的服飾使用一般都遵循著「婦人從夫色」的穿戴原則,所以她們常在釵首處飾以精美的魚形,從而與男性官員的魚袋相輝映,同樣是一種身份與榮耀的象徵,也是夫唱婦隨的愛情見證。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8張

  唐代婦女「婦人從夫色」的穿戴原則

  唐代簪釵上的鳳鳥圖案也較為多見,其工藝與紋飾,堪稱後世典範。晚唐溫庭筠的一首《菩薩蠻》中寫道:「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鳳凰相對盤金縷」可理解為並立在步搖釵頭的結條金絲鳳凰,也引申為戴著鳳簪的女子,一夜雲雨承歡,對著鏡中嬌容,顧影自憐,心中依舊濃情無限。

  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身穿大袖襦裙,幾乎還原唐代彩繪陶俑造型的許鶴子緩緩登上花車,她的高髻上正佩有一枝奪目的金鳳簪,正可謂「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珮珊珊」。唐代金銀器製作最有名的,是劇中提到的何家村,代表大唐最高工藝。何家村窖藏出土有一枚球形香囊,設計精巧,不論外部球體如何轉動,中間的香盂總是保持平衡,香料也不會撒出。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回來,命高力士尋找貴妃。高力士在馬嵬坡發現了楊貴妃的屍體,「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即是金銀所制的此類香囊。白居易的《長恨歌》寫道:「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微風暗度,鈿釵如昨,人卻陰陽懸隔,再深沉的誓言便也幻作煙雲字了。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戲劇 第9張

  盛世大唐,大唐盛世

  結語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若說大陸歷史是一出戲,那麼盛世大唐便是最精彩的一折;若說大陸歷史是浩瀚天河,那麼盛世大唐便是星辰中最璀璨的一顆。大唐盛世,耀眼奪目,盛世大唐,未曾黯淡,千百年來,在歷史的長河中依舊燦爛。

  參考文獻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

  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杜佑,《大唐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從《長安十二時辰》入手,細說盛世大唐的輝煌與生動的社會風貌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