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無聲告白》里面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孩子懷著父母的期待來到這個世界,受盡了父母的寵愛。孩子是父母的延續,但是卻和父母有所不同。
父母期望孩子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孩子希望能夠活出自己的樣子。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樣子。
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控制。
1
以愛的名義,忽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小歡喜》,是圍繞著4個家庭講述了高考的故事,每個家庭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上名校。
里面最讓人心疼的是喬英子。
她學習成績優異,乖巧懂事,是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卻被媽媽的愛逼得想要自殺。
英子的父母離異,她跟著媽媽長大。
所以媽媽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英子身上,她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英子,你就是媽媽的一切。」
英子媽希望女兒能夠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所以要求她一定要上清華或者北大。為了做到這個目標,英子媽表現出了極強的控制欲。
為了隨時監督女兒學習,她將英子的房間進行了改造:隔音牆和大玻璃窗;
為了讓女兒不感冒,有健康的身體:喝藥膳,空腹吃海參;
為了讓她專心高考學習,阻止一切娛樂活動,包括她最愛的天文活動;
為了讓她考高分,每天都找了很多試卷讓她練習。
英子最喜歡天文,她一直想考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國家太空局,成為一名女太空人。
在高考誓師大會上,她在心願氣球上寫了「CSA&中國國家太空局」,並且告訴媽媽那是自己的夢想。
但是媽媽搶過氣球就在上面寫下她自己的心願「清華或北大選其一,考700分」。
媽媽寫下的是自己的想法,說是為了女兒好,並且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女兒。
在後面的爭執中,氣球毀了。毀了的不止是氣球,還有英子的太空夢。
為了讓媽媽高興,她一直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壓抑著自己的想法。
因為一直活在壓抑中,英子患上了抑鬱症,選擇逃離到深圳。
找到她時,她跑到海邊試圖自殺,撕心裂肺地對著媽媽喊;「我不一定非要去南大,我只是想要逃離你。」
多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考高分,進名校,用愛的名義漠視孩子的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用愛的名義主宰他們必須選什麼。
2
以愛的名義,試圖控制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以愛的名義牢牢控制孩子的一切行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發展,卻不知道孩子雖然活著,卻隱藏著危機。
有個電視劇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里面,媽媽用遙控器控制著兒子小偉的人生,只要對兒子的行為稍有不滿就按下遙控器,讓兒子重新開始。
最後,兒子用自殺的方式來反抗母親的控制。
這讓我想起了《無聲告白》里面的莉迪亞。
莉迪亞長得和父母很像,從出生起就是父母的寵兒,但是她卻承受不了父母給的愛。
莉迪亞的母親從小就喜歡醫學,想要像男孩一樣成為優秀的醫生,一直在為這個努力,卻因為女兒漢娜的出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
後來她把希望放到莉迪亞身上,希望女兒替她完成夢想。
父親是華裔,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大學教授,但是卻為不能真正成為美國人終身遺憾。
莉迪亞出生時擁有一雙藍色眼睛,和母親一樣,他想要女兒完成他不能完成的事。
他們都以愛的名義行使著父母的權力,讓女兒背負著他們的理想生活。
她沒有朋友,卻要假裝很有人緣;
她不喜歡學醫,卻要接受媽媽為她安排的一切。
她很難過,因為她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
太多的期望落在了莉迪亞的身上,她不是為了自己而活,她是為了媽媽、為了爸爸、為了全家而活。
最終她忍受不了這種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孩子不是為了做到父母的理想而活,他們的生命里有自己的理想。
03
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的選擇
有這樣一個事:
一位重慶的高考考生,想要逃離媽媽控制式的愛,高考後填了北京的學校。
媽媽聽後,傷心欲絕,跑去跳江,以死相逼女兒讓她留在自己身邊,方便自己「照顧」。
武志紅說過:「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每個做父母的都要明白,自己不能替孩做子選擇,孩子長大後終將會離開自己,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控制欲太強怎麼辦?
一位知乎網友寫了她的經歷:
本人二十一歲,大四,抑鬱症,連續一周失眠。
她的父母一直在替她做決定,告訴她應該做什麼。
母親從她的衣著、起床睡覺時間、朋友聚會都管著。
父母不顧自己的想法,讓自己選理科。高考志願也是父親直接填的,選了他認為有前途的專業。
父母一直告訴她的是:我們是為你好,我們想讓你幸福。
一句為你好,為你幸福,就牢牢剝奪了女兒的選擇權,讓她失去了選擇的權力。
但是結果卻是整天尋思著怎麼去死。
父母愛孩子,要明白,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她他們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力。
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終將要分別。真正的愛他,不是控制他們的一切,而是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找到自己。
04
真正的愛孩子,是懂得放手
紀伯倫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做父母的,最終要學會的不是牢牢掌控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加註在孩子身上。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領路人,而不是裁決者。他們應該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定空間,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
>重溫《小歡喜》:控制欲太強,對孩子是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