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的年號軌制,為何能在日本延續到21世紀?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4月1日,日本將公布新年號。

自1989年來已使用了31年的年號「平成」將在4月30日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完成其歷史使命。來自2000多年前的中國年號制度仍在21世紀的日本以具有日本特色的表現形式延續,也可算得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奇觀,從中也可窺見日本文化的特徵。

20世紀80年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森島通夫寫了一本書,題為《日本為什麼成功》,將日本的成功歸結為「日本思想道德+西方科學技術」。大多數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文化是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並行不悖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不難發現,包括語言在內,「舶來品」和「土特產」的共存,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徵。明治維新後,日本一方面不斷吸收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則從中國引進了「實錄」記錄皇帝言行的做法,使人們能夠通過《明治天皇實錄》《大正天皇實錄》《昭和天皇實錄》,了解天皇的日常生活。如今是否會繼續編纂《平成天皇實錄》,目前尚未確定。

除此之外,日本文化的這一特徵的另一表現形式就是「本土」的年號與「舶來」的公元紀年並行的紀年方式。年號雖然也是從中國「舶來」的,但落地日本至今已1000多年,年號的制定、使用和改換早已深深染上日本特色。而年號之所以在日本沿用至今,似乎也能說明,日本文化不僅本土與外來並行,而且也是傳統與現代融合。

「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

歷史上的「東亞秩序」主要由兩方面內容構成,一是「冊封體制」,二是「朝貢貿易」。例如,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國王是由中國皇帝冊封的。國王的正室也只能稱「妃」,不能稱「後」。另一方面,朝鮮長期和中國保持朝貢貿易關係。朝貢貿易的關鍵是「朝貢」而非「貿易」,強調的是兩者的政治關係。

日本和中國的關係不同。除了日本室町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曾接受明成祖朱棣冊封「日本國國王」並接受印璽外,日本統治者從未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16世紀末,明朝萬歷皇帝也曾欲「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國王」,遣使臣送去冊封詔書。另外,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中葉,中日之間歷時約一個世紀的「勘合貿易」,也並不屬於「朝貢貿易」。

但是,日本屬於「漢字文化圈」,則是不爭事實。「漢字文化圈」有四大要素:一是漢字,二是儒教,三是佛教,四是律令制。

日本自創的文字曰「假名」,「假」意為「借」,「名」意為「字」。「假名」是相對於「真名」即漢字而言的。日本的儒教傳自中國,但正如日本著名學者梅棹忠夫所言,「日本的儒教和原來的儒教有天壤之別」。日本的佛教傳自中國。但正如美國學者克雷格(A.M.Craig)所言,「佛教並沒有作為一種完全形成的體系進入日本。佛教在中國的不斷變化,作為一股股潮流,對日本構成持續不斷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佛教一有新的宗派形成,隨後就被傳至日本。然而,日本奈良時代形成了奉鑒真為始祖的律宗等「南都六宗」。平安時代形成了以空海為始祖的真言宗和以最澄為始祖的天台宗。也就是說,傳自中國的佛教,開始在日本有了自己的宗祖。鐮倉時代,日本興起了包括獨創而非傳自中國的日蓮宗和淨土真宗等五個宗。

不難發現,所有中國文化要素傳到日本,都會「變異」。律令制傳到日本,最明顯的嬗變,就是日本不僅沒有吸收作為律令制兩大要素的科舉制和宦官制,而且日本天皇沒有「改朝」,只有「換代」。即便換代,也和中國迥然有異。

明治以前天皇有幾個年號?

中國無論改朝還是換代,除了個別特例,都要「改正朔,易服飾」。根據對考古文物的分析,中國服飾制在周代已趨於完善。據《周禮·春官·司服》記載:「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 中國的服飾制遵循陰陽五行說:商朝是金德,「金氣勝木,色尚白」;周文王當朝,「火氣勝金,色尚赤」;秦朝屬水德,崇尚黑色。直到辛亥革命結束帝制,歷時兩千多年的服飾制才壽終正寢。但是日本不僅沒有服飾制,而且從古至今主要推崇三種顏色:黑、白、紅。

改正朔,「正」意為「正月」,「朔」意為「初一」。在中國,新皇帝登基後往往要「定制改元」,改正朔,也就是「改元」,即宣布新時代的開始。「元號」也稱「年號」。日本新天皇登基改元,學自中國。

根據通行的說法,日本「元號制」的設立,始於645年「大化改新」。中日媒體都如此解釋。所謂「大化改新」,即孝德天皇「改元大化」並推行一系列改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共同社2017年1月12日刊登的報導是這樣表述的:「據稱日本在公元七世紀中葉首次使用‘大化’年號」。所謂「據稱」即並未確定。

事實上,當今日本史學家經過考證,對645年日本是否真的已開始使用「大化」作為年號,提出質疑。他們的理由是,唯一有「大化」年號記載的,是《帝王編年紀》中引用的「宇治橋斷碑文」,其餘所有文書、木簡、金石文均記載,日本首個正式使用年號是「大寶元年」,即701年。在此之前均採用幹支紀年。因此,「宇治橋斷碑文」很可能是後世偽作。

在日本古代,年號多次中斷。例如,孝德天皇650年改元「白雉」。654年孝德天皇駕崩後,年號中斷了整整32年。天武天皇673年至686年在位,自登基後直至686年7月才定年號為「朱雀」,該年號僅使用了3個月,天武天皇就駕崩了。之後又經歷15年的「年號空白期」。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古代,何時「改元」很不確定。查閱歷史即可發現,一是新天皇登基後,經常沿用先天皇的年號,從而出現兩個天皇共有同樣年號。也就是說,經常出現一任天皇只有「半個年號」。例如,光仁天皇駕崩後,他的年號 「天應」為繼位的桓武天皇沿用。後來,桓武天皇改年號「大同」,這個年號又為繼位的平城天皇沿用。公元810年是日本的「弘仁」年,該年號既是嵯峨天皇的年號,也是淳和天皇的年號。這與中國完全不同,中國皇帝自使用年號開始,每個皇帝都有自己專屬的年號。

二是天皇在位時多次改元,形成一任天皇有幾個年號。例如,1233年至1239年在位的西條天皇,有天福、天例、嘉禎、歷仁、延應共5個年號。改元號最頻繁的是江戶時代末期在位的孝明天皇,即明治天皇的父親。孝明天皇1844年至1867年在位,有弘化、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共7個年號。這倒與中國明清時代之前差不多,中國歷史上也不乏喜歡改元的皇帝,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屬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了,她在位期間一共使用了18個年號。

年號更迭的主要原因和規定

明治以前,天皇為何要在任內改年號甚至頻繁改年號內呢?概括而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天降祥瑞」,盡管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比較鮮見。例如,公元650年,有人在穴戶國發現了一只白雉,呈獻朝廷。孝德天皇問僧侶是吉是兇?僧侶深諳帝王喜聽好話之理,答稱這是「祥瑞之兆」。於是,孝德天皇敕令改元「白雉」(又稱「白鳳」)。

二是希望祛災避禍,這是改年號的主要原因。例如,天保十五年(1844年)5月,江戶城發生大火。當年9月2日,朝廷根據式部大輔菅原為定推薦的《書經》「二公弘化,寅亮田地」一句,改元「弘化」。1854年11月,不僅因「佩里叩關」(編註:即指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艦隊要求德川幕府開埠之事),外患步步進逼,而且禁里(皇居)禦門發生火災。為祛外患困擾,祈國泰民安,朝廷根據《群書治要》卷38「庶民安政,然後君子安位矣」,宣布改元「安政」。安政七年(1860年)3月初,由於發生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刺殺的「櫻田門外之變」,日本再度取義《後漢書·馬融傳》「豐千億之子孫,歷萬歲而永延」,改元「萬延」。但在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萬延」年僅存在不到半年。翌年2月19日,朝廷取義《後漢書·謝該傳》「文武並用,成長文久計」一句,改元「文久」。

1868年,在薩摩藩(鹿兒島)和長州藩(山口縣)為主的倒幕勢力支持下,皇權迅速擴張,並最終迫使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即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在面臨窮途末路時,審時度勢,實行「大政奉還」,將權力交還天皇。明治天皇隨後宣布「王政復古」,進而展開明治維新。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後,改元「明治」。「明治」出自中國古籍《易經·說卦傳》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同時,明治天皇規定,「自今以後,一世一元,永為定制。」自此,年號與時代「合二為一」。在此之前,大和、飛鳥、奈良、平安時代,是以天皇所在地作為時代的名稱。鐮倉、室町、江戶時代,則以幕府所在地命名,史稱「武家時代」。明治以後,天皇的年號就是時代的名號,並延續至今。天皇因此與時代相始終。如日本著名文學家、頭像曾印在一千日元上的夏目漱石,在他的著名小說《心》里面寫到,「明治天皇駕崩了。明治時代始於天皇,也終於天皇。」

二戰以後「年號制」的鞏固

二戰以前,年號是根據與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憲法》同年頒布、並與憲法享有同等法律地位的《皇室典範》第12條規定的:「即位後,立年號,一代之內不再更改,遵從明治元年之定制」。1909年又頒布《登極令》,規定「天皇即位後立即更改年號。在咨詢樞密顧問後,敕定年號」,並「以詔書形式公布年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皇帝「晏駕」第二年更改年號,日本則是在天皇「大行」後立刻變更年號。因而皇位發生更替的那一年會出現兩個年號。例如,1989年既是昭和64年,也是平成元年。

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正式實施,《皇室典範》一並翻新並於1949年6月1日正式實施,但其中並沒有關於年號的規定。1950年,日本學術會議向內閣總理大臣和眾議院和參議院議長提出建議:「廢除年號,採用西歷」。理由是,年號不僅不合理,沒有任何科學意義,而且沒有法律依據,有悖於民主主義。 當年,參議院文部委員會審議了由議員提交的「年號廢除法案」,但未獲通過。

1975年3月18日,參議院內閣委員會圍繞年號展開了一場爭論。有議員提出,新《皇室法典》已沒有關於年號的規定,《登極令》也被廢除,年號的法律依據已不復存在。1977年,日本社會黨擬議《年號廢除法案》,而自民黨則主張保留年號。最終,主張保留年號的意見占據主流並成為法律。

1979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年號法》,規定:「一、年號通過政令加以確定。二、年號僅在發生皇位繼承情況時變更」。1979年10月又通過了《年號選定程序要點》,即由專家研究並提議;由兩個漢字組成但不應是通俗用語;便於讀寫;從未被用作年號和天皇的謚號等等。同時強調,年號的選定「當順應國民的理想」。之後,日本政府委托漢學家和儒學家諸橋轍次、安岡正篤、宇野精一,以及日本古代史專家坂本太郎,撰定新的年號。

1983年安岡正篤去世。由於逝者的提案不能使用,故政府又增加了中國史專家貝塚茂樹。但是,1987年坂本太郎和貝塚茂樹相繼去世,日本政府又邀請中國文學專家目加田誠、山本達郎、日本文學專家市本貞次參與該項作業。「平成」就是依據《年號法》和《年號選定程序要點》,由這幾位學者撰定、內閣決定的首個年號。

自平安時代(793—1192年)的白河天皇至江戶時代(1603—1868年)的光格天皇,日本歷史上不乏天皇退位成為「上皇」(若皈依佛門稱「法皇」),由皇太子繼位的先例,而明仁天皇生前退位,距之前光格天皇生前退位,整整相隔了202年。2016年8月8日下午,明仁天皇在希望生前退位的電視講話中表示,「處在日新月異的日本和世界之中,日本的皇室如何將傳統寓於現代、使之鮮活地融合於社會並滿足人們的期待,對此我思考至今。」即將繼位的德仁皇太子曾經表示,他將為皇室帶來「新風」(new wind)。他將帶來什麼「新風」?

2009年11月,德仁皇太子的弟弟文仁親王和紀子有了兒子悠仁親王后,NHK進行的民調顯示,讚成和反對女性繼位的比率分別是77%和14%。德仁會否致力於修改《皇室典範》,使他和雅子妃的掌上明珠敬宮愛子能夠繼承皇位?是否會讚同取消令人感到不便的「年號」?如若不然,「新風」又如何體現?

馮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轉自:澎湃新聞

源自中國的年號軌制,為何能在日本延續到21世紀?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