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誰最中國(shuizuizhongguo1)
文字:誰最中國
圖片:來自網路
蘇東坡
出生於天府之國——四川
毫無疑問
出生在這座美食之都的人
都有一顆愛吃的心
貪吃的胃和好吃的嘴
而他從小長大的眉山
更是川菜發源的中心地帶
這打娘胎里的條件
自然是為他成為一名標準的「吃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條路
他一走
便沒打算停下
人人都識東坡肉,人人都知肉味美。雖說這首詩是蘇東坡寫於黃州,不過,這東坡肉的美食故事還得從徐州說起。
蘇東坡在徐州的那兩年,正是徐州歷史上的多事之秋。在1077年秋,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不像老百姓一樣倉皇逃竄,反而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經過了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城保住了,百姓們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主管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因著名的「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蘇東坡」一名也因此而來。在黃州期間,因為貧困,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
但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很久之後,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不過大家夥兒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
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的老板,聽說人們都誇「東坡肉」好吃,也按照蘇東坡的方法燒制,掛牌寫上「東坡肉」出售。這道新菜一應市,那家菜館的生意很快興隆起來,門庭若市。一時間,杭州不論大小菜館都有「東坡肉」。後來,杭州廚師們公議,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第一道名菜,流傳至今。
如今,不管是尋常百姓的家里,還是高檔餐廳的飯桌上,東坡肉都為人所知、為人所讚。雖說各地的做法不一樣,有香甜的、也有微辣的,但都是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道和記憶。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蘇東坡這位吃貨。
烏台詩案,可以說是蘇軾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這一巨大的打擊讓他變得心灰意冷。尤其令他齒冷的是,一些從前好友像躲瘟疫一樣疏遠了他。
歷史上的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市,轄區仍涵蓋大別山西部。如今這座位於大江之湄的小城,距離武漢市僅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放眼望去一地繁華,而11世紀的黃州,卻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遺韻,是一片蕭索之地。
雖然黃州一片蕭索沒什麼好的,但好歹它涵蓋了大別山,山里的珍禽異獸卻常常出沒。別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吃不了,山雉卻是輕而易舉能抓到的。這山雉,也就是山雞,在元明以前,山雞還是高高在上的歲貢之物。冬天下雪後,天光放晴,也是進山獵捕山雞的好時節,蘇東坡當然不會放過這道野味。
這山雞,只需要一百文錢一對兒,價格極端親民,雖說東坡先生在黃州的時候手頭拮據,每天全家的花費定額在一百五十文錢,可看到有獵戶肩扛獵叉挑著山雞來賣,還是忍不住數出一百文買來喜滋滋地帶回家。拔毛洗淨切成塊,小火慢煎熟了吃,定然是嫩脆酥松、唇齒留香。
或者配上冬筍片,下鍋熬湯,出鍋的時候別忘了放上些雪底芹菜,山野珍品的特有醇厚,不用放任何調料都是鮮美無比。一家人雪天冬夜圍爐夜話,時不時喝上一口熱騰騰的野雞湯,可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了。
東坡山雉湯已傳遍鄂東南地區,至今仍是一味傳統好湯。而除了這一道無可代替的菜品之外,蘇東坡還發明了另一種吃法,就是「東坡春雞膾」。在黃州的日子雖苦,但可能千年前的那個蘇東坡,會因為美食,而變得活潑起來吧。
在被貶黃州的四年多時間里,蘇東坡遊遍了黃岡的名山大川,飽覽了鄂東壯美風光,寫了753篇作品。這個時候的蘇東坡,雖然處於人生的低谷,但卻已有了豁達、超脫的樂觀。
蘇東坡平生最愛吃魚,不過常常是自己動手烹制,所以他深得製作各種魚肴之妙法。他在《魚蠻子》一詩中記述了他做鯉魚的方法:「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筆青蔬。」他在黃州寫有《鯿魚》詩:「曉日照江水,遊魚似玉瓶。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吾今又悲子,轟著淚縱橫。」
四川樂山一帶的岷江中,出產一種黑頭魚。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曾用香油、豆瓣、蔥、薑、蒜等調料,以炸、烹、收汁之法製作了「東坡墨魚」,其味「芳香妙無匹」。蘇東坡也曾在《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中寫道:「怪君便爾忘故鄉,稻熟魚肥信清美。」 他更是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記述了將「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的鱖魚烹煮以佐酒的故事。
關於東坡魚,還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蘇軾到寺里去拜訪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一進門就聞到一股魚腥味,心想這下有口福了。豈料佛印和尚想要捉弄蘇軾,便提前把做好的一盤魚放入了旁邊的罄里。
蘇軾對佛印和尚的小心思心知肚明,但他也故意不露聲色。蘇軾對佛印和尚說:「我這里有一句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嗎?」說罷,吟出上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不假思索地對出了下聯道:「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聽完大喜,說:「既然你的罄(慶)里有魚(餘),還不拿出來一同分享。」
佛印這才明白自己被蘇軾套路了,但他還想繼續「戲弄」一下蘇軾,恰好這一條清蒸的鮮魚,身上被劃了5刀,於是佛印和尚便靈機一動說:「這條‘五柳魚’不如就叫‘東坡魚’算了。」從此以後,人們便把「五柳魚」稱之為「東坡魚」,一直流傳至今。
1094年,年近六十的蘇東坡被貶至千里之外的惠州。惠州,所屬嶺南,在當時屬於蠻荒之地,氣候和北方迥然不同。那里的生活條件又極為困苦,只有罪大惡極的官員才會被貶至此地。北方人搬到這個地方,往往不易生還,所以人們一提到嶺南就有談虎色變的恐懼。
但在這個地方,蘇東坡為酒寫頌作賦,也嘗試釀造桂酒,還發明了一種美食——烤羊蠍子。不過在宋朝,羊肉的價格十分昂貴,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
遠在天南海北的惠州,更是商業落後,市集零落,而且肉鋪每天只宰一只羊,官員們都要買羊肉吃。那蘇東坡從哪里去弄羊肉吃呢?蘇東坡說,我是一個謫官,我不可能跟他們爭肉吃。所以他暗中囑咐屠戶「留點大梁骨給我。」
大梁骨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羊蠍子。蘇東坡只能買羊骨頭回去,用小火把它烤出來,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蘇東坡終日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自稱就像吃海鮮蝦蟹的感覺和味道。
蘇東坡還寫信給弟弟蘇轍,推薦這道菜的秘制技術。他說自己大約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並在信中調侃蘇轍,你生活優渥,多年公款吃喝,飽食好羊肉,把牙齒都陷進去了,也碰不到羊骨頭,怎麼能明白這種美味呢?
在信末,蘇東坡還幽默了一把說,這種吃法是不錯,只是每次自己把骨頭上的肉挑剔光了,圍繞在身邊的幾只狗都很不開心。
朝中的小人似乎覺得蘇東坡在惠州太輕鬆瀟灑,於是設想一計,把他貶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這一去,他都打算帶著棺材去,沒打算回來。
海島的生活相比黃州和惠州來說,可謂是更加艱難。這里舉無所有,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洗澡無浴室,更無書籍和筆墨紙張,初來乍到的蘇東坡感到極度不適應,真有度日如年之感。
可是沒過多久,蘇東坡就看開了,一切向美食進發。雖然儋州的美食不多,但他總能找到合自己口味的東西。他在寫給弟弟蘇轍的信中寫道:「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
除了這些個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東坡還超愛吃自己做的粽子。不但如此,他對粽子的配料、製作也頗有研究。他教儋州人用淹制100日的鴨蛋黃加以農家豬肉入粽,也教他們用瓊州的特產魷魚和蝦米加以豆類入粽,儋州人也這樣幹,經煨煮後果然味道特別,成為聞名四方的儋州美食。
至今人們在儋州「東坡書院」瞻仰東坡居士的雕像時,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蘇東坡與端午節和儋州粽子的淵源關係。
有人說,這些美食珍品遍布他到過的大江南北,可以說是貶到哪兒,就吃到哪兒,最後吃出了一部《舌尖上的大宋》。想來又何嘗不是呢?蘇東坡一生寫了近五十首與吃有關的詩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可謂是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東坡的一生
是極盡絢爛的一生
他心腸柔軟拯救黎民於水火
也敢於在朝堂之上與群臣激辯
他豪情萬丈寫下千古詩篇
也甘願為了河豚之味不顧性命
他至情至性 灑落豁達
一輩子都在朝著太陽生長
縱使浮雲遮日
他也能樂觀平靜地面對生活
去享受屬於自己一飯一蔬的小日子
在與美食作伴的道路上
他不是文化巨人蘇軾蘇大才子
也不是崇意求真摒法的鐵冠道人
他回到了田園當中
做回了那個東坡居士
做回了一個簡簡單單的平凡人
就像他在給好友的信里寫道:
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呵呵二字
足以窺見他對俗世的平靜
往期文章
聲明:「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也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監制: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有獎讀者調查!
東坡,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