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相信大家都去電影院看過哪吒了吧~~
它有多火爆已經不用再多說了,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影史動畫票房第一。
里面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知道擊中了多少人的內心。
出生就注定成為魔童的哪吒,最後卻生生扭轉了這種命運。
看完電影,阿正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那一幕。
哪吒即便被塌下來的天壓歪了頭,也能掙扎著生出三頭六臂把天扛起來!
這個故事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其實是因為大家都清楚,改變命運究竟有多難。
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遭遇過命運的不公。
有人抱怨小時候攤上不好的父母,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有人抱怨沒考上理想的學校,錯失了改變生活的機會。
還有人抱怨選錯了工作,別人都在風口,自己卻是夕陽,等反應過來都幹了好幾年,再想換也來不及了。
很多人喜歡把對生活的不滿歸咎於命運的不公。
如果我的父母能像別人家的父母一樣好/如果我當年考上了一個理想大學/如果我當年選對了工作,如果XXX,如果XXXX……,我現在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這一切都是父母/學校/行業的錯,或者,乾脆就是自己的命不好。
當然,也有不少人會說,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倒不如在已有的命運里,活出獨有的人生。
這種話就像一碗鮮美的雞湯,看起來超級好喝,可就是不給你勺。
這些道理誰TM不懂?但放自己身上就是過不去這個坎,有時候明明下定決心想改變一下自己,卻又遲遲邁不動腳,什麼都是明天再說~
正如大家常說的那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為什麼改變命運這麼難?為什麼我們想突破自我,行動時卻總是會淹死在同一條河里?
阿正不想再說什麼大家早就聽爛的雞湯,那沒什麼意義,阿正只想聊聊從發奮努力到自暴自棄,我們究竟會經歷些什麼。
或許從這里面,大家能找到一些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
阿正是看動漫的,老規矩,阿正還是借幾部動漫作品和大家聊聊吧。
1.初期
當你開始對自己生活不滿意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想去改變現狀。
那在尋求改變的初期,是什麼阻擋了我們的腳步?
答案是我們自己,或者說是我們腦中的思維。
就像開頭說的,相信很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有所不滿。
小時候,我們覺得應該有更愛我們的父母。
上學時,我們覺得應該上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成績。
工作了,我們覺得應該有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
….
我們對現實都有自己的假設和想法,如果現實不按我們的想法來,我們就恨不得把不符合自己想法的現實給改造一番。
有這個願望並沒有錯,但如果沒分清楚哪種現實能改、哪種現實是改不了的,那結果恐怕就會很麻煩了。
正如《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見兔女郎學姐》里的故事一樣~~
故事里有一種名為「青春期症候群」的奇異病症,得了這種病的人會在無意識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改造現實。
比如故事第一章的女主角櫻島麻衣。
她自小就作為童星出道,是活躍在電視上的明星,所有人都知道櫻島麻衣,到處都有她的海報。
但大家看到的都只是麻衣出演的角色,並不是麻衣本人,就連身為經紀人的母親都刻意忽視她,只是把女兒當成演員和員工去看待。
因為厭煩這種生活,麻衣不想再遵循經紀人的意願,想退出演藝圈消失在大眾視野里,她本來是想過一下不被打擾的清靜生活。
但問題是,從那時起,居然就沒人能看見她。
走在街上都沒人發現這個大明星就在自己身邊,在常去的咖啡店里也被店員無視。
到了最後,甚至連自己老媽都忘了自己的存在。
為了被人看見,她甚至還穿著兔女郎的衣服在學校圖書館里晃悠,可即便是這樣的奇裝異服也都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直到被男主角撞見….
再比如,故事第二章的女主角,古賀朋繪。
她是高一的學生,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特別害怕被班上的其他女生排擠,為避免被排擠,她還努力克制自己的方言口音。
某天,她被籃球社學長告白了,但那個學長正是班上最受歡迎的女生的暗戀對象。
如果真的交往了,她肯定會被班上的女生聯手排擠,她很想拒絕,可在學長的攻勢下又難以直接回絕。
在這之後,時間就陷入了輪回,她一直都在重復那一天,每天都被學長告白,每天都在想新的辦法去回絕,但始終拒絕不了。
而男主在無意中撞破了告白現場,也因此被卷入了時間循環里…..
故事里的這些女生都是「青春期症候群」的受害者。
雖然現象本身比較奇葩,但那都是故事為了好看而衍生出的戲劇效果。
所謂「青春期症候群」其實是青春時期人們普遍面臨的心理障礙,並把那種障礙衍生到極致的後果。
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有人因為別人看不到真實的自己而去逃避別人的眼光。
最後越逃越遠,直至徹底縮在房間里,成為不願接觸他人的死宅,變成社會上的透明人。
也有人會因為受到同學、同事的欺凌而不願面對外界的壓力,想出各種辦法去回避,結果讓自己一直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向前邁進。
那些女生們面臨的心理障礙和現實中的我們所面臨的沒什麼兩樣。
她們都覺得自己應該有個更好的生活,
別人應該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別人不應該對自己告白,讓自己左右為難…..
但真正的現實卻不是這樣,
那些陌生人本來就只能看到電視上的麻衣,當然看不見真實的她。
學長的告白就算躲過了今天也躲不過明天,遲早有一天要去面對。
這都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把精力一直耗散在這些無法改變的現實上,結果就只能讓自己一直沉淪其中,無法掙脫。
那該怎麼辦?
故事的男主角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幫她們認清楚現實。
承認現實,才能前進。
這種不承認現實的心理障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應該思維」。
這個世界「應該」符合我們的想法,就像很多動漫里常念叨的那句話——
「錯的不是我,錯的是這個世界」
很多人想改變現狀,但第一步就是倒在了這種「應該思維」上。
當很多人發現這個世界並不順著自己意願時,第一反應不是去想著如何讓自己去適應現實,而是去和現實慪氣,為什麼事情不能按自己的願望去發展?
可惜啊,這個世界沒有義務符合我們的想法。
它並不是圍繞著我們設計的,就算我們再怎麼憤怒,再怎麼焦慮,再怎麼抗拒,世界也有自己的運轉規則,它不會理會我們的喜怒哀樂。
世界就是有那麼多的不公平,生活就是有那麼多的不如意。
不過,這種「應該思維」還只是在最初階段。
如果在這種「應該思維」中沉浸太久,讓這種思維發展到中期,那會怎麼樣?
會變成「僵固型思維」。
2.中期
所謂「僵固型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思維變得僵化,認為什麼事都是命中注定的。
自己就是命不好才攤上這些事,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因為自己的能力、性格、價值觀等等都是固定的,再也不會變。
自己的命運更是如此,只能在原來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看不清楚現實,而被現實毒打一頓後,認命了。
這就有點像《四疊半神話大系》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線很簡單,就是剛上大學的宅男主角想找個馬子,過上玫瑰色的校園生活。
但問題是這個男主性格內向,又有點懦弱,更不會說話。
在大一懷著美好的憧憬進入校園,結果在度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涯後,成為處處都不受人待見的可悲大三學生。
但在每一集的結束,男主都會固執地把自己一事無成的慘狀,歸結為當初進錯了社團。
於是在每一集的開始,都會倒轉時間,重新加入一個新的社團,以求擺脫原本命運,成為一個惹人羨慕的現充。
想法很美好,可現實怎麼樣的呢?
可惜啊~~,每次,都慘敗。
他明明下定決心想突破自己,明明基友也給自己創造了不少機會,甚至,明明都有個女生對自己有好感。
但他每次都在臨門一腳的時候放棄了。
他覺得自己既懦弱又無能,根本不配擁有美好的生活。
他被自己身上的標籤給固化了,或者說是活成了那個標籤。
而與這種僵固化思維對應的,就是成長型思維。
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人是可以不斷成長的,能力、性格、乃至價值觀都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僵固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這兩種思維其實是史丹佛大學的德維克教授提出的思維模型。
她在思維領域研究多年,終於提出了這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差別。
雖然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兩個思維名詞,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她當年做的一個實驗,就是誇孩子「努力」比誇孩子「聰明」更重要。
實驗過程很簡單,就是找幾百個孩子,給他們做一些智力題,做完後,對一半的孩子誇獎說「你真聰明」,而對另一半說「你真努力」。
結果在之後的測試里,被誇「聰明」的孩子不願意再去做題目,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卻越挫越勇。
這其實就是兩種思維之間的差別。
僵固型思維就是誇孩子「聰明」,給人貼上了一個「聰明」的標籤,有這種標籤的人會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
他們為了維護這種「聰明」的標籤,不願意再去做難題,因為一旦失敗就說明標籤出了問題,自己不再聰明了。
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自己是不會變的。
而成長型思維就是誇孩子「努力」,鼓勵的是孩子努力成長的過程,暗示他們是可以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增長經驗,他們很喜歡做難題,因為難題會給他們更多挑戰,讓他們成長得更快。
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自己是可以變的。
而《四疊半》的主角就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維,他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問題,一切都是環境的錯。
有很多次機會明明都近在眼前,他卻不能伸手抓住,前面剛拍胸保證,想向明石告白——
後面一見到明石,立馬就慫了,緊張得整個人都方了(真方了)——
他是被自己的思維給框死了。
在故事的第一集,他的好基友就已經告訴他,如果他不改變自己的想法,重來多少次都沒用。
當然,這還只是中期的情況。
在中期,至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連《四疊半》里的主角都在困頓許久之後大徹大悟,勇敢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可如果再進一步,發展到晚期,那就真的是比較悲催了。
3.晚期
真要到了晚期,恐怕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救了。
心理學里有一個名詞專門用來描述晚期的狀況,叫「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就是對世界徹底絕望,覺得自己再做什麼也沒有用了。
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狗一想撞門逃跑,就去電它,連續幾天後,哪怕把籠門打開讓它走,狗都只會躲在角落里嗚咽。
不光是動物,經過反復打擊,人也一樣會陷入這種狀態。
有些人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學習連續好幾次陷入不順,覺得再怎麼努力也考不了高分,乾脆就破罐子破摔,徹底厭學、棄學了。
又比如經常失戀,總被人拒絕或被甩,就再也不相信愛情,寧可成為單身狗也不找女票,自暴自棄後乾脆升級為單身狗中的極品犬「註孤生」。
再比如上班時的工作壓力太大,任務總是完成不了,連續主管被罵個幾次後,乾脆就辭職不幹了。
在這種習得性無助的背後,潛藏的思維方式叫「絕對化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原本是為了保護自己才出現。
當自己因為某件事感到特別痛苦後,內心就會提醒自己絕對不要再去碰這件事,這就像是在心里劃定一片雷區,說什麼也不再跨進去。
可如果反復遭遇打擊和痛苦,思考方式會越來越絕對化,心里的雷區越來越大,最後讓自己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
比如《EVA》中的明日香。
神作《EVA》我相信大家應該都看過,里面的女主明日香是很多人的童年女神。
她天性高傲,認為自己是被選中的人,是最優秀的,她把駕駛EVA當成自己的存在意義。
可是在劇情後半段,她在EVA上的戰績被自己原本瞧不起的碇真嗣反超。
這對她來說是一次競爭失敗,自尊受到了打擊,當時影響還比較小,她想可能是因為自己偶爾不在狀態,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最多就是覺得碇真嗣有點討厭。
可之後,隨著她的心境變化,EVA的同步率開始降低,又被凌波麗再次超過,她自尊又受到打擊,心里更加不爽,內心的雷區在擴大。
甚至對好心勸告她的凌波麗也惡言相向,認為是對方看不起自己。
而在對戰鳥天使的時候,她的精神被使徒污染,童年的心理創傷被重新挖了出來。
明日香的精神被徹底擊垮,內心開始封閉,開始討厭所有人,甚至連自己都開始討厭,覺得自己不再適合駕駛EVA了。
從「碇真嗣很討厭」到「碇真嗣和綾波麗很討厭」,再到「所有人都很討厭」,最後到「連自己都討厭」。
可以看得出她的思維方式越來越絕對化。
在最後,雖然使徒被擊敗,但她已經不願意再接觸EVA,甚至都不願意接觸其他人,不去學校也不回家,只宅在同學家里不斷打遊戲來逃避現實。
每一次的失敗,都讓她對失敗的情緒反應越來越大,整個人越來越悲觀和沮喪,只能走向徹底的自暴自棄。
最後,她因精神崩潰而住院——
到了這種地步,就已經很難扭轉了。
以上就是從奮發努力到自暴自棄的三個階段。
很多人在瘋狂改命的過程中,都是倒在了這三步上,最後在第三步里越陷越深,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絕望和抑鬱,從此一蹶不振。
瘋狂改命就是這麼難。
但這世上總有一些牛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4.怎麼破?
最近看了本書倒是有些感觸,或許能給各位一些啟發。
書名叫《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名為羅伯特弗里茲,是個作曲家。
他的生活就曾陷入瓶頸,在苦苦摸索好幾年後才擺脫過去的陰影,重新創造新的人生,他將這種自我突破的經驗寫成了書。
書里面的答案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就兩個字,創造。
你可以想像著去創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前面提到的那三種思維方式,其實都可以歸納為一種,那就是對外界的防禦。
那幾種思維都是為了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形成一個殼,以此來維護原本的自我。
殼重了,我們反受其累。
很多人想著去改變自我,是把原來的自己當成了一種錯誤,想去要彌補這個錯誤,錯誤本身會帶來焦慮,而焦慮偏偏又是改變的動因。
這會讓事情陷入一種無解的怪圈,自己一直在這個怪圈中兜兜轉轉,沒法真正走出來。
但如果用創造的思路就不一樣了。
創造不是去否定原來的自我,而是在原來的自我上重新生長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每一次的經歷都是通往前方的路標,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做到目標的經驗,每一次的跌倒都是成為更好自己的勛章。
你不用再去維護那個原本的「自我」,因為過去的自己哪怕錯了也是成長必經的一部分,自己只要知道以後可以變得更好,那就夠了。
去創造一個更好的自己,這種創造的欲望會讓你產生一種把它完成的衝動,變成一種持續的動力,只要你覺得自己還可以變得更好,這種動力就會持續存在。
而這種衝動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那本書里也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答案,那就是「熱愛」。
當你真正熱愛某樣東西的時候,你就會越希望它問世,不會再去拖延,不會再去糾結,只會想著把我們心中描繪的樣子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如果你真的想有所改變的話,你需要好好地愛你自己,然後去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最後
好了,這次的話題就說到這吧~~
很多人覺得動漫只是膚淺的娛樂,看完就扔到了腦後。
但我記得某部漫畫中的一句話非常有意思:
「有人把《戰爭與和平》當普通的冒險小說看,
有人卻從口香糖包裝說明里悟出了宇宙真理。」
——某個很厲害的光頭
動漫在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娛樂這麼簡單。
聰明如你,一樣能從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為什麼哪吒能瘋狂改命,但我們每次都會淹死在同一條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