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是一個萬物皆可「擬人化」的時代。
不知從何時開始,「擬人」文化開始逐漸在全世界風靡,與擬人化有關的作品也越來越多。這其實不難理解,畢竟我們是有情感的人類,當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能化身為有性格,有情感的「人」時,難免會對我們造成一些心理上的觸動。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擬人文化」領域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擬人類角色出現,讓人感嘆,這個世界上,究竟還有什麼是不能以人類形象出現的?
從動漫到大米飯 一切都有可能
我已經回憶不起第一次接觸擬人作品是在什麼時候,並不嚴格的來講,很多童年時看過的動畫就充滿了擬人元素,例如比較經典的《貓和老鼠》,湯姆和傑瑞其實都是擬人化的代表。畢竟這一貓一鼠像極了人類,能雙腿直立走路,會使用各種工具,也有憐憫之心和鬼點子,無論是情感還是行為,都高度擬人。
這不就是動物擬人嘛
其實這種「擬人」的表現手法在經常被用在子供向作品裡,畢竟觀眾都是小朋友,角色的表現自然也是越容易理解越好。這時候,感情更加豐富,行為動作也更貼近人類的擬人角色無疑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一隻海星一塊海綿一隻條章魚,要是不擬人化鬼知道他們怎麼發生故事
動漫作為一種自由的藝術加工形式,不管多大的腦洞都能在這裡成為現實。尤其是在擬人化作品飽受歡迎這件事被挖掘之後,越來越多的漫畫家開始放飛自我,創造出了諸多經典的擬人化角色。
最初,擬人化的對象是一些動物,畢竟動物也有生命,與人類的關係最為親密。像《烏賊娘》、《賽馬娘》、《獸娘動物園》等,都是具體的動物擬人化。這一類的作品容易引起觀眾的共識,畢竟在我們身邊就生活著很多動物,我們對他們足夠熟悉,當一種動物變得富有情感且能與人交流之後,那種熟悉又陌生的新鮮感總是能讓人欲罷不能。
不過,動物畢竟也是有限的,創作思路太窄了,於是在經歷了一番思考後,又有一批的作者站了出來。這次,他們選擇了更大膽,也更具有創意的擬人化。
比如此前大火的《工作細胞》,就是人體內的細胞擬人化,講述每個「細胞人」日常工作的故事。這種擬人表現形式,不但頗有看點,還具備了一定的科普知識意義,畢竟這種輕松看番,又能學到一定知識的方式,沒有多少人願意拒絕。
同樣比較出名的擬人動畫還有《寶石之國》。這部動畫將各種各樣的寶石擬人化,以最年少的磷葉石為主角,講述她它經歷磨難,成長的故事。這部動畫不但利用寶石的一些特性構造了有趣的劇情,甚至還有一些精彩的打鬥場面,看著一堆頭髮閃閃發光的妹子炫酷的戰鬥,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體驗。
隨著擬人文化的愈演愈烈,一批更加有趣的擬人作品一次亮相。
比如動畫《愛米》講述的是谷物擬人,並出道成為偶像的故事。
甚至還有魔性滿滿的真人版
瀏覽器也沒能逃過擬人化的「魔爪」,並且還將自身的特質發揮的極盡描摹。
在此前東京奧運會準備期間,日本畫師聯合國旗趣味網站world-flags(世界旗幟)為各個國家,以國旗為藍本制作了不同的動漫形象。
甚至在微博上,還有熱心的畫師替央視的電視訊道制作了擬人的形象。
動漫遊戲兩開花 這裡也是擬人化的天堂
就像我們上述所說,在經過擬人化的處理之後,原本一些平常的東西被賦予了情感、性格、靈魂,一下就能與讀者拉近距離。動漫如此,遊戲亦是如此,這種商機,遊戲的開發商們自然也不會放過。於是一批擬人化的遊戲就此誕生。
我很難追溯究竟是誰開啟的先河,但在遊戲圈裡,若要提到擬人遊戲,那最出名的自然要數「刀男人和艦女人」。
前者是日本遊戲開發及運營商DMM與遊戲制作公司Nitro+合作開發的刀劍養成模擬遊戲,在遊戲裡玩家們收集的角色,都是由日本的名刀擬人化而成的。雖然角色都是帥氣的男孩子,看上去像是乙女遊戲,但事實上,《刀劍亂舞》同樣對男性玩家有著十足的吸引力,畢竟這些角色的前身可都是名刀,又有誰能抵抗的了收集它們的誘惑?
三日月宗近、和泉守兼定你不想擁有一把嘛?
後者《艦隊collection》同樣是擬人遊戲,只不過擬人的對象從名刀變成了戰艦,這些本來應該冰冷的武器,在一瞬間幻化成千姿百態的美少女,這誰頂得住啊?
在擬人遊戲大火之後,越來越多的制作者開始琢磨,怎麼制作更多的擬人形象。於是越來越多的素材加入到了擬人遊戲的套餐裡。最初,依然是以武器為主流,畢竟大多數遊戲還是要有戰鬥環節,武器本身就具備一些和戰鬥有關的理念,轉化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不過,隨著腦洞不斷擴大,單純的武器已經滿足不了創作者們噴薄的欲望。於是,一批更加有趣的擬人形象就此誕生。
食物類擬人遊戲《食物語》、《料理次元》,這兩款遊戲都是將各種菜與食物化作人類,對吃貨玩家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文字乙女》,這款遊戲裡的虛擬角色的原型是成語。
但這還只是小兒科,更加「離譜」的還有這個最新上架的《幻書啟示錄》。這款遊戲將古今中外的名著擬人化,構造出了一個神奇且充滿幻想色彩的奇異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書籍都被幻化成了各式各樣的角色,不但數量豐富,而且各有特色。這些角色並非是憑空捏造的,而是以符合原著特點的方向進行擬人化的。以《蘭亭集序》為例,這部作品本是王羲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舉行風雅集會時,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所創作,自然是意境悠然感,嘆生死無常之情溢於言表。
遊戲採用了一位懷抱著寶劍的溫婉白髮男子「曲流殤」,作為其擬人後的樣子,該角色風度翩翩一幅超然物外的樣子,與《蘭亭集序》的格調非常相似,很具有代入感。
或許會有人覺得這種操作很不可思議,畢竟這些收集、養成類的遊戲,戰鬥是不可避免的一環。武器擬人還比較容易理解,這些書籍要靠什麼來打架?
其實在《幻書啟世錄》中,不同的書籍幻化的角色也有相應的戰場定位,比如以《本草綱目》為原型的角色「白芷」就是一位奶媽;而以充滿了各種離奇童話故事的《天方夜譚》為原型的山魯佐德,就以群攻和擾亂見長。這些定位都很符合其本身原型的設定,絲毫沒有違和感。
遊戲在策略性上也絲毫沒有馬虎,自由站位與地形相結合,在配合一些場景中可以使用的道具,將策略性直接拉滿。
或許 不止是更加好玩
擬人作品越來越多,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擬人化的操作無疑是一種「手段」,作者們通過它讓更多讀者、玩家喜歡上自己的動漫、遊戲,從而來帶更多的收益。但事實上,隨著擬人化的領域越來越大,在不知不覺間,擬人化作品也在潛移默化的傳輸一些其他的知識。
如果你讓一名《刀劍亂舞》的玩家列舉一些日本的名刀,他或許能滔滔不絕的和你說上半天,甚至每一把刀背後的故事,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如果你和一名《食物語》玩家討論中國的各個菜系,他或許能把四大菜系給你來一個報菜名。不管刻意與否,一些擬人化的遊戲除了提供娛樂、放松之外,也在潛移默化的給玩家們灌輸知識。
這種引導是潤物無聲的,就像《幻書啟世錄》一樣,它用了各種名著作為擬人的基礎,你並不會因為遊戲,就完全了解這些名著到底如何。但若是借由遊戲,對這些名著產生了興趣,進而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書籍,為自己補充了文學知識,豈不也是美事一件?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或者是千分之一,以遊戲為契機,去讀了這些名著,也是值得的。
動漫與遊戲並雖是一種娛樂手段,擬人化的作品在未來肯定也會層出不窮,但或許它們背後隱藏的價值更值得我們去仔細考慮。
>在「擬人化」這條路上 永遠不知道遊戲的極限在哪